第4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王,為尊者諱,此乃古之大義,不可不察也。

  君者,一國之主,其名諱之尊,象徵社稷之重。臣民避諱,是為表對君權敬重,此乃國家安穩之基石。

  若君之名隨意被呼,仿若國之威嚴遭輕慢,綱紀何存?

  且避諱之風,非為虛設。它能正人心,厚風俗。使萬民知禮義廉恥,明尊卑之分。」

  和鄭玄見面的這一日天氣還不錯。

  楊秋也將對方邀請到了一處裝飾風格隨意的會客廳裡面聊天說話,並配合著對方用了跪坐的禮儀,雖然昭國這邊已經很流行用桌椅了。

  而鄭玄一開口就講到了避諱這事兒,沒有一開口就來個大的,顯然是不指望今天能有什麼成果。

  估計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咕嚕的都說出來,讓後人知道他鄭玄已經盡力了。

  「鄭公此言有理。」

  楊秋這話一說出來,鄭玄還來不及露出欣喜的表情,楊秋就又繼續開口了。

  「只是,我之所以禁避諱之風,實乃為後世子孫計。試想,若後人觀古本之時,因避諱之故,難明其原意,豈不謬哉?

  文字古籍,乃文化傳承根本,當保持其原意,方為正道。若因避諱而使古籍之意晦澀不明,如明珠蒙塵,使文化傳承受阻。

  我之禁令,意在護古籍之真,使後人可從中汲取智慧,明曉古人之思,此乃惠利後世之舉。」

  此言一出,一旁的蔡邕都驚訝了,而站在他旁邊的田沖毫不意外。

  這真的是實話,大王還跟他吐槽過,難道未來春夏秋冬都不能用秋了嗎?這種避諱之風毫無意義,還得琢磨換個字用,就不嫌麻煩嗎?

  甚至還有人對楊秋建議過,讓她再取個名字,畢竟好多皇帝都這麼幹過,劉邦當年當皇帝之後就改名了。

  不過楊秋當時懶得改,拒絕了這個提議。

  此刻鄭玄聽到楊秋這番解釋,自然一時之間被噎住了,難道說大王此舉不是對後世子孫有益嗎?

  雖說他也能引經據典,再進行一番辯駁,但這沒有意義,所以鄭玄放棄了這一個話題,然後又開啟了下一個。

  「大王過去這些年勵精圖治,於亂世之後重建秩序與安寧,其功業顯赫,深得萬民景仰。然而,今日觀昭國選官現狀,卻令人憂心忡忡。

  往昔選官,尤重官員品性,此乃治國安邦之基。可如今,似已偏離正道。守孝之禮,本為人倫根本,近年卻不再提倡。

  由此導致官場之中,每歲皆有品行不端者因罪而被免職。如此情形,選官之法恐怕已出問題。

  大王,吾認為,科舉之試雖可選拔有學識之人,然僅以考試成績為憑,實有不足。吾以為,當於科舉之外,再添品行考察一項。

  唯有德才兼備者,方可為官,如此方能保證朝堂吏治清明,社稷永固。」

  這話一說出來,楊秋的眼神差點都變得冷了下來,不過她依然保持住了微笑。

  「昔日許由洗耳,世人皆贊其高潔,以避堯之禪讓為千古美談。然至漢時,隱士之風乍起,其間真偽,實難分辨。

  彼等隱士,皆好高談闊論,誇誇其談者眾。時人皆言其淡泊名利,似有超凡脫俗之態。但若果真淡泊名利,其名何以盛傳?其言論又何以廣布?

  既已隱居,便當與塵世隔絕,如那深山幽蘭,無人知曉方為其本真。可這些所謂隱士,其名卻如雷貫耳,其言論更是世人討論焦點。

  彼等隱居之後,品德之佳名竟也不脛而走。試問,若無人宣揚,無人傳頌,何能至此?

  想必是其自身不甘寂寞,暗通世俗,假託隱士之名,行揚名之實。如此行徑,豈是真隱?」

  楊秋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來了一段辛辣諷刺,別跟我玩這些虛的,我還不知道你們這群人的套路嗎?

  天天當什麼高潔的隱士,然後在背地裡面對朝廷評頭論足,這個官不稱職,那個官無能,只有他是大聰明,只有他是世間賢明的君子。

  只有他們才能評判這世間誰是有品行的君子,這就是在搶奪話語權,這是楊秋能不懂嗎!

  鄭玄苦笑,這話昭王也沒說錯,世間本來就有此亂象,但若是完全不注重品行,豈不是也走向了另一條錯路。

  罷了罷了,今日來此,本也不指望這位大王能聽取他的意見。

  當然,楊秋也明白,官員的品行必須要進行約束,但這應該是朝堂言官以及監察審計要做的事。

  當了官品行不端,可以免職,可以下獄。

  一開始就以品行選人,那肯定要出問題。

  ……

  這之後,鄭玄又聊了許多事情,楊秋有一些拒絕得很乾脆,有些委婉表示聽從建議,但基本兩個人都是各說各的。

  到最後,鄭玄才提到了他的重中之重。

  「大王,吾以為,國之根基在於農桑。古往今來,凡興盛之邦,無不以農為本。大王聖明,一直對農桑之事極為重視,深諳治國之道。

  觀大王之舉,積聚糧草,重視水利,修渠築壩,使得灌溉無憂,旱澇有備,此為利民之善政。

  開墾荒地,馴化良種,研究農具,巧具頻出,大大減輕百姓勞作之苦,農事之效倍增。

  大王種種舉措,使昭國糧食高產,百姓富足,實乃萬民之福,國家之幸。

  但吾亦有隱憂,大王對商人似有縱容之嫌。今昭國上下繁榮,此乃大王之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