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頁
「很多人把經血視為污穢,所以我們女人日常羞於提及這個;很多人視貞潔為頭等重要的事,所以我們身體不舒服了也羞於去找大夫看病。這個覺得羞恥,那個也羞恥,久而久之就沒有女人會談論這些了,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只能憋在自己心裡。」
古人早就說了,閉門造車是要不得的。
沒有人討論,就形成不了一個科學的學科。在這個沒有網絡、識字率很低的時代里,絕大多數女性能接受到的極為有限的生理教育就來自於她的母親,問題是她的母親也不一定懂啊,或者懂了一部分卻不好意思給女兒講解,只由著女兒自己去悟。
真是見了鬼了,這能悟出什麼東西來!
萬商說:「很多年輕女孩並不知道經期疼痛是一種病,早早看大夫,叫大夫幫著調養一下,大多數情況都能養回來。她們只能一個月一個月地熬著。更不要說生完孩子後的種種不適了,都是自己苦熬著,仿佛對外說上一句,自己這張臉皮就沒了。」
萬商說:「這些都是不對的。」
皇后覺得萬商好似話裡有話,她仿佛觸及了這番話背後的東西。
因為沒有人談論苦難,所以苦難就變成了女人的私密事,就被這個男權社會徹底忽略,就變成了習以為常。萬商心裡藏著很多話想說,但等到她開口,她還是把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咽了回去。皇后再是一位好皇后,她也擺脫不了這個時代的局限性。
所以,萬商要說一些「應該」說給皇后聽的話。
萬商面無表情地說:「我知道人口繁衍是頭等大事,但一個女孩從出生跌跌撞撞長到十四歲,如果她在十五歲那一年死於難產,那麼不僅對人口增長毫無貢獻,她本人成長起來所耗費的物資也全部打了水漂。而若是她健康地成長起來了,到了最合適的年紀再出嫁,不會死於難產,不會死於產後的各類疾病,那麼在她的一生中,保守估計她能養活三到四個孩子。同時,她也是一個勞力,對一個小家庭是有貢獻的。」
皇后隱隱知道萬商真正想說的話並不是這些,但是這些話非常冠冕堂皇,非常適合搬到朝堂上去說給那些大人們聽,甚至也非常適合說給皇上聽。那便先這樣吧!
萬商又說:「越是窮苦的地方,女孩出嫁的年紀越小。咱們站在另一面想,越是窮苦的地方,當地的男人越是難以娶到媳婦,他們需要付出對比他們收入來說很大的代價才能成家,而他們娶媳婦的目的主要就是傳宗接代,結果因為女孩出嫁太早,容易死於難產,再或者就算僥倖活下來了,頭胎傷害太大沒法再孕育第二胎……百姓想要的東西很簡單,有地有糧食有子嗣,如果滿足了他們,就幾乎不可能發生民變。」
皇后:「……」
有時候皇后是真心佩服萬商的這張嘴。由著萬商這麼說下去,讓女子早婚早育遲早激發民變,簡直就是禍國殃民之舉,推行晚婚晚育則成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恍惚之中,皇后好似有一種感覺,覺得萬商似乎是在引導自己。
皇后並不討厭這種感覺。一方面她確實是個擅長納諫的人,她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如何當好一個皇后。另一方面萬商的態度並不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她是悲憫的。
長期以來的交流已經叫萬商在皇后心裡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
皇后從不覺得萬商會弄權。
皇后眼中的萬商總是發自內心地希望一些人生活得更好。就像是文人們常說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萬商還是一個農婦時,她應當就是一個很好的人。當她成了侯太夫人,她依然真誠熱切,對弱者充滿憐憫,對下位者充滿善意。
在播散善意的過程中若是能不動聲色地掌握一些權利和聲望,這也無可厚非。
這不叫弄權。
這是一位盡責盡職盡善盡美的婦人本該享有的待遇。
這句話適用於萬商,也適用於皇后。
當世家逐漸老實後,大皇子的地位越發穩固。皇后卻沒有沾沾自喜,因為她知道這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縱觀歷史,歷代的皇子和皇上之間的關係都是微妙的。皇子不能太沒用,這會讓皇上失望;但是皇子又不能太能幹,這會讓皇上感到威脅。
雖說皇上和大皇子之間還完全沒有出現這樣的苗頭,但皇后要未雨綢繆。
這就讓皇后也變得難做了起來。她不能表現得太無欲無求,權利還是應當掌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好;但她又不能表現得太有野心,不能叫皇上覺得她想要興風作雨。
所以,皇后不打算直接插手政務。
那麼,她能做些什麼呢?
萬商似乎正在給她指明一條路。
皇后知道如果她對著萬商問出口,問她是不是在引導自己,萬商肯定不承認。
那便這樣吧。
彼此之間有些不必言說的默契,就好了。
皇后認真地問:「你既然知道越是窮苦的地方,女孩兒嫁得越早,那麼你也當知道這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徹底養成的一種……類似風俗的東西。這是很難去改變的。」如果朝廷強行要求他們把女孩養到十六歲甚至是十八歲再出嫁,窮苦人只會覺得養女兒的投入太大了,然後溺死女嬰的事件就會大大增加……這反倒叫情況變得更壞了。
萬商對著皇后比了一個耶,不緊不慢地說:「我有兩個建議。一個是,之前聯合各地的送雞鋪把《常見草藥集》在百姓中做了一個推廣,已經有些人能靠著採摘草藥養活自己了。那麼我們現在可以安排大夫們再寫一本《常見女科病症自醫手冊》,手冊里不能記那種需要下重藥、下猛藥才能治好的病,以防有人照著書把自己治死。」<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古人早就說了,閉門造車是要不得的。
沒有人討論,就形成不了一個科學的學科。在這個沒有網絡、識字率很低的時代里,絕大多數女性能接受到的極為有限的生理教育就來自於她的母親,問題是她的母親也不一定懂啊,或者懂了一部分卻不好意思給女兒講解,只由著女兒自己去悟。
真是見了鬼了,這能悟出什麼東西來!
萬商說:「很多年輕女孩並不知道經期疼痛是一種病,早早看大夫,叫大夫幫著調養一下,大多數情況都能養回來。她們只能一個月一個月地熬著。更不要說生完孩子後的種種不適了,都是自己苦熬著,仿佛對外說上一句,自己這張臉皮就沒了。」
萬商說:「這些都是不對的。」
皇后覺得萬商好似話裡有話,她仿佛觸及了這番話背後的東西。
因為沒有人談論苦難,所以苦難就變成了女人的私密事,就被這個男權社會徹底忽略,就變成了習以為常。萬商心裡藏著很多話想說,但等到她開口,她還是把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咽了回去。皇后再是一位好皇后,她也擺脫不了這個時代的局限性。
所以,萬商要說一些「應該」說給皇后聽的話。
萬商面無表情地說:「我知道人口繁衍是頭等大事,但一個女孩從出生跌跌撞撞長到十四歲,如果她在十五歲那一年死於難產,那麼不僅對人口增長毫無貢獻,她本人成長起來所耗費的物資也全部打了水漂。而若是她健康地成長起來了,到了最合適的年紀再出嫁,不會死於難產,不會死於產後的各類疾病,那麼在她的一生中,保守估計她能養活三到四個孩子。同時,她也是一個勞力,對一個小家庭是有貢獻的。」
皇后隱隱知道萬商真正想說的話並不是這些,但是這些話非常冠冕堂皇,非常適合搬到朝堂上去說給那些大人們聽,甚至也非常適合說給皇上聽。那便先這樣吧!
萬商又說:「越是窮苦的地方,女孩出嫁的年紀越小。咱們站在另一面想,越是窮苦的地方,當地的男人越是難以娶到媳婦,他們需要付出對比他們收入來說很大的代價才能成家,而他們娶媳婦的目的主要就是傳宗接代,結果因為女孩出嫁太早,容易死於難產,再或者就算僥倖活下來了,頭胎傷害太大沒法再孕育第二胎……百姓想要的東西很簡單,有地有糧食有子嗣,如果滿足了他們,就幾乎不可能發生民變。」
皇后:「……」
有時候皇后是真心佩服萬商的這張嘴。由著萬商這麼說下去,讓女子早婚早育遲早激發民變,簡直就是禍國殃民之舉,推行晚婚晚育則成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恍惚之中,皇后好似有一種感覺,覺得萬商似乎是在引導自己。
皇后並不討厭這種感覺。一方面她確實是個擅長納諫的人,她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如何當好一個皇后。另一方面萬商的態度並不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她是悲憫的。
長期以來的交流已經叫萬商在皇后心裡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
皇后從不覺得萬商會弄權。
皇后眼中的萬商總是發自內心地希望一些人生活得更好。就像是文人們常說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萬商還是一個農婦時,她應當就是一個很好的人。當她成了侯太夫人,她依然真誠熱切,對弱者充滿憐憫,對下位者充滿善意。
在播散善意的過程中若是能不動聲色地掌握一些權利和聲望,這也無可厚非。
這不叫弄權。
這是一位盡責盡職盡善盡美的婦人本該享有的待遇。
這句話適用於萬商,也適用於皇后。
當世家逐漸老實後,大皇子的地位越發穩固。皇后卻沒有沾沾自喜,因為她知道這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縱觀歷史,歷代的皇子和皇上之間的關係都是微妙的。皇子不能太沒用,這會讓皇上失望;但是皇子又不能太能幹,這會讓皇上感到威脅。
雖說皇上和大皇子之間還完全沒有出現這樣的苗頭,但皇后要未雨綢繆。
這就讓皇后也變得難做了起來。她不能表現得太無欲無求,權利還是應當掌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好;但她又不能表現得太有野心,不能叫皇上覺得她想要興風作雨。
所以,皇后不打算直接插手政務。
那麼,她能做些什麼呢?
萬商似乎正在給她指明一條路。
皇后知道如果她對著萬商問出口,問她是不是在引導自己,萬商肯定不承認。
那便這樣吧。
彼此之間有些不必言說的默契,就好了。
皇后認真地問:「你既然知道越是窮苦的地方,女孩兒嫁得越早,那麼你也當知道這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徹底養成的一種……類似風俗的東西。這是很難去改變的。」如果朝廷強行要求他們把女孩養到十六歲甚至是十八歲再出嫁,窮苦人只會覺得養女兒的投入太大了,然後溺死女嬰的事件就會大大增加……這反倒叫情況變得更壞了。
萬商對著皇后比了一個耶,不緊不慢地說:「我有兩個建議。一個是,之前聯合各地的送雞鋪把《常見草藥集》在百姓中做了一個推廣,已經有些人能靠著採摘草藥養活自己了。那麼我們現在可以安排大夫們再寫一本《常見女科病症自醫手冊》,手冊里不能記那種需要下重藥、下猛藥才能治好的病,以防有人照著書把自己治死。」<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