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頁
那場飛火夜襲後,阿史德元利的行軍變得更加謹慎,在北狄軍中也招來了更多不滿的聲音,有些部落統領聲稱「不信邪」,執意率兵攻襲關口,卻無一不遭到守關盛軍的重創。
北狄軍久攻不下,崔璟趁機發動了數次突襲,無一敗績。
再加上李歲寧攻占下的部落,開始向前線求援,那些本就損失慘重的部落族人唯有撤兵趕回後方——這恰是李歲寧深入北狄釜底抽薪的原因之一。
而在李歲寧的安排下,那些人得到的消息真真假假,有些大的部落並非她能夠攻陷的,但她同時也放出了假消息,為得便是儘可能分離前線兵力,減輕前線壓力。
另一邊,為免那些北狄軍趕回之後,會對李歲寧造成威脅,崔璟在他們撤退的途中設了不止一場伏擊,減殺他們的兵力,拖延他們的腳步——在那時,他便已經在為去尋她而做準備了。
見王后密信之後,早已準備妥當的崔璟幾乎是即刻動了身。
他率騎兵一萬,趕來的途中,也曾盡力攔截過那些回逃的北狄兵力。
李歲寧曾交待過據守後方的將士,若遇趕回的北狄人解救部落,我方可以手中那些老弱婦孺為質,而若敵我過於懸殊,果真不敵,便藉手中人質四散而去,不必與那些趕回的北狄軍死戰——
但在計劃之外的是,崔璟很快率軍趕到了。
他一路來此,在那幾處被李歲寧的人手據守的部落中,分別增派了兵力留守。
二人一前一後,一內一外,即便無法及時傳信彼此,亦做到了配合無間。
李歲寧聽罷這些,愈覺省心放鬆,不由覺得自己睡少了,若早知唐醒已經得手,且局面被崔璟控制的這樣好,她便再多睡幾日了。
帳外天光泛白時,李歲寧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將我深入北狄的消息散播出去的,可是榮王?」
崔璟點頭。
此事傳開得極其突然,並無確鑿源頭,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傳播得如此之快,能做到的只有榮王,此中動機也無需贅述。
軍中混入奸細是很難杜絕的事,尤其是北境之戰打得艱苦,一直在募兵以及借調兵力,如此龐雜的人數基礎,自然不缺安插眼線的縫隙。
更何況,曾有喻增這樣一個先例在,李歲寧半點也不懷疑她這位小王叔在此道之上的本領和遠見。
所以,她的這道劫數,並不單單只是與她的性情和所守之道有關,在看不到的地方,同樣有李隱的推波助瀾。
他想讓她永遠留在北狄,兩世皆如此。
她這位王叔,很不想見她回家——可這次她卻是非回不可了。
李歲寧有些累了,輕靠在身後的軟枕上,看著帳外天光,忽然有些期待,不知看到王叔時,他會是什麼表情。
唐醒不是獨自前來的,隨行的還有王后的人,但李歲寧沒急著見他們,只繼續養傷。
李歲寧安心養傷的期間,北狄王庭的氣氛再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前線大軍屢戰失利,據聞盛軍手握無法抵禦的武器;
後方局面大亂,汗王死了,小可汗死了,提烈也死在了那大盛太女手中,提烈帶出去的五千騎兵活著回來的僅餘數百人……
而那位大盛太女,此刻就在王庭不足兩百里處紮營,身邊有近萬鐵騎駐守,且據他們探查,後方還有盛軍在陸續入境,那條入境的道路已悉數被盛軍掌控!
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有北狄官員要求立刻出兵逐殺大盛太女,但腦袋先落地的卻是他們。
王后殺人了,這次殺得光明正大,凡主戰者,皆被誅殺。
她的兄長阿史德元利回來了。
元利在前線瞞下了汗王之死,僅帶回一萬兵馬,但正因他僅僅帶回一萬——全部大軍並非他可以完全掌控,但這一萬兵馬,卻勢必是聽從於他的。
他要的是先行控制肅清王庭局面——這是其中一重用意。
王后召集群臣議事,她的兄長佩刀在側,下方,一名擅自帶兵行動,欲圖前去刺殺大盛太女的武將,此刻瞪大雙眼躺在血泊中。
王后沒急著讓人收斂屍身,隔著那道屍體,向眾人宣告——此時內亂不休,前線傷亡慘重數萬鐵騎橫死,士氣潰散,盛軍手握飛火殺器立於王庭門外,為了保全汗國,她要休戰認降。
有部將儘量壓制著不滿,反問她:「難道盛軍果真有一戰全殲我軍勇士的本領,或是具備久戰之力嗎?他們大盛同樣內政動盪,而我汗國尚有可戰之力,還餘五萬鐵騎正在趕回,到時便可將他們困殺於此!此時為何要輕易認降!」
王后看著那不甘的男人:「正因為他們沒有久戰之力,正因為他們同樣後方動盪,我們才能有認降的機會……否則諸位認為,就憑那位李家皇太女一路攻殺至王庭外,甚至單槍匹馬手刃提烈的手段,她會有善罷甘休的可能嗎?」
「從來沒有盛軍踏入汗國領土,但如今有了!她此刻就在王庭百里之外!」
「繼續久戰,即便以兩敗收場——」那個在外人眼中向來寡言的女人此刻聲音里竟有幾分威勢:「可各位不要忘了,拼盡全力殺了一個大盛太女,大盛還有一位榮王,在這兩敗之外,尚有第三人在……屆時大盛即便敗傷,我等卻要註定敗亡!」
「各位是執意想要一敗到底,被盛人滅族亡國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北狄軍久攻不下,崔璟趁機發動了數次突襲,無一敗績。
再加上李歲寧攻占下的部落,開始向前線求援,那些本就損失慘重的部落族人唯有撤兵趕回後方——這恰是李歲寧深入北狄釜底抽薪的原因之一。
而在李歲寧的安排下,那些人得到的消息真真假假,有些大的部落並非她能夠攻陷的,但她同時也放出了假消息,為得便是儘可能分離前線兵力,減輕前線壓力。
另一邊,為免那些北狄軍趕回之後,會對李歲寧造成威脅,崔璟在他們撤退的途中設了不止一場伏擊,減殺他們的兵力,拖延他們的腳步——在那時,他便已經在為去尋她而做準備了。
見王后密信之後,早已準備妥當的崔璟幾乎是即刻動了身。
他率騎兵一萬,趕來的途中,也曾盡力攔截過那些回逃的北狄兵力。
李歲寧曾交待過據守後方的將士,若遇趕回的北狄人解救部落,我方可以手中那些老弱婦孺為質,而若敵我過於懸殊,果真不敵,便藉手中人質四散而去,不必與那些趕回的北狄軍死戰——
但在計劃之外的是,崔璟很快率軍趕到了。
他一路來此,在那幾處被李歲寧的人手據守的部落中,分別增派了兵力留守。
二人一前一後,一內一外,即便無法及時傳信彼此,亦做到了配合無間。
李歲寧聽罷這些,愈覺省心放鬆,不由覺得自己睡少了,若早知唐醒已經得手,且局面被崔璟控制的這樣好,她便再多睡幾日了。
帳外天光泛白時,李歲寧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將我深入北狄的消息散播出去的,可是榮王?」
崔璟點頭。
此事傳開得極其突然,並無確鑿源頭,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傳播得如此之快,能做到的只有榮王,此中動機也無需贅述。
軍中混入奸細是很難杜絕的事,尤其是北境之戰打得艱苦,一直在募兵以及借調兵力,如此龐雜的人數基礎,自然不缺安插眼線的縫隙。
更何況,曾有喻增這樣一個先例在,李歲寧半點也不懷疑她這位小王叔在此道之上的本領和遠見。
所以,她的這道劫數,並不單單只是與她的性情和所守之道有關,在看不到的地方,同樣有李隱的推波助瀾。
他想讓她永遠留在北狄,兩世皆如此。
她這位王叔,很不想見她回家——可這次她卻是非回不可了。
李歲寧有些累了,輕靠在身後的軟枕上,看著帳外天光,忽然有些期待,不知看到王叔時,他會是什麼表情。
唐醒不是獨自前來的,隨行的還有王后的人,但李歲寧沒急著見他們,只繼續養傷。
李歲寧安心養傷的期間,北狄王庭的氣氛再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前線大軍屢戰失利,據聞盛軍手握無法抵禦的武器;
後方局面大亂,汗王死了,小可汗死了,提烈也死在了那大盛太女手中,提烈帶出去的五千騎兵活著回來的僅餘數百人……
而那位大盛太女,此刻就在王庭不足兩百里處紮營,身邊有近萬鐵騎駐守,且據他們探查,後方還有盛軍在陸續入境,那條入境的道路已悉數被盛軍掌控!
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有北狄官員要求立刻出兵逐殺大盛太女,但腦袋先落地的卻是他們。
王后殺人了,這次殺得光明正大,凡主戰者,皆被誅殺。
她的兄長阿史德元利回來了。
元利在前線瞞下了汗王之死,僅帶回一萬兵馬,但正因他僅僅帶回一萬——全部大軍並非他可以完全掌控,但這一萬兵馬,卻勢必是聽從於他的。
他要的是先行控制肅清王庭局面——這是其中一重用意。
王后召集群臣議事,她的兄長佩刀在側,下方,一名擅自帶兵行動,欲圖前去刺殺大盛太女的武將,此刻瞪大雙眼躺在血泊中。
王后沒急著讓人收斂屍身,隔著那道屍體,向眾人宣告——此時內亂不休,前線傷亡慘重數萬鐵騎橫死,士氣潰散,盛軍手握飛火殺器立於王庭門外,為了保全汗國,她要休戰認降。
有部將儘量壓制著不滿,反問她:「難道盛軍果真有一戰全殲我軍勇士的本領,或是具備久戰之力嗎?他們大盛同樣內政動盪,而我汗國尚有可戰之力,還餘五萬鐵騎正在趕回,到時便可將他們困殺於此!此時為何要輕易認降!」
王后看著那不甘的男人:「正因為他們沒有久戰之力,正因為他們同樣後方動盪,我們才能有認降的機會……否則諸位認為,就憑那位李家皇太女一路攻殺至王庭外,甚至單槍匹馬手刃提烈的手段,她會有善罷甘休的可能嗎?」
「從來沒有盛軍踏入汗國領土,但如今有了!她此刻就在王庭百里之外!」
「繼續久戰,即便以兩敗收場——」那個在外人眼中向來寡言的女人此刻聲音里竟有幾分威勢:「可各位不要忘了,拼盡全力殺了一個大盛太女,大盛還有一位榮王,在這兩敗之外,尚有第三人在……屆時大盛即便敗傷,我等卻要註定敗亡!」
「各位是執意想要一敗到底,被盛人滅族亡國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