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頁
提到談判,李歲寧便問唐醒:「那位王后都提了哪些條件?」
「她只讓屬下幫她殺了兩個人,並保證她和公主的安全。」唐醒:「餘下的,她想和殿下您當面商議。」
李歲寧:「殺了哪兩個人?」
「一位是王庭護衛統領,死於汗王死後的第三日。」唐醒道:「另一人是北狄的小可汗,死在屬下動身前夕。」
汗王之死讓王庭大亂,混亂之下,有那位王后做他的內應,取此二人性命,便很輕巧了。
唐醒沒什麼憐憫之心,哪怕那位小可汗還只是個少年人,爭鬥哪裡有不殘忍的,人各有命,成王敗寇而已。
「她給屬下的殺人理由是,這二人疑心汗王之死,主張徹查,實在讓她心中害怕。」說到這位王后的說辭,唐醒笑了笑。
李歲寧亦心照不宣。
至此,汗王死了,他唯一的兒子小可汗死了,阿史那提烈也死了……此一行,倒像是滅門來了。
而北狄王庭的局面,勢必已然大變了。
李歲寧旋即向崔璟問:「照此說來,阿史德元利此時應當已經在趕回的路上了?」
崔璟點頭:「他率一萬騎兵返程,三日內應當便能抵達北狄王庭。」
李歲寧微抬眉:「僅率一萬人馬嗎。」
崔璟:「元利此人很聰明。」
唐醒也認同地點頭,旋即又覺得不太對:「按說阿史德元利返歸北狄,應當早於崔大都督才對……」
早在汗王之死的喪訊被送出王庭之前,那位王后已經提早托他快馬傳密信給她的兄長了——早到什麼地步呢,早到她剛答應與他合作,還沒動手實施毒殺呢,就第一時間先托他將信送出去了。
丈夫還沒開始殺,她已經開始報喪。
至於唐醒是如何知道書信內容的,自然是因為他拆看過了——萬一對方使詐怎麼辦?他總要先過眼。
這一看卻是叫他忍不住稱奇,那位王后在書信中直截了當地告訴她的兄長,她殺了汗王,處境危險,請阿兄速速歸來,護她們母女周全。
據唐醒所知,這兄妹二人乃是同父異母,元利因有一半漢人血統,並不被族中喜歡,但他這個妹妹,倒是極其信任他,且似乎很能夠拿捏他——比起汗王之死,王后篤信,她的「處境危險」四字,更能夠催促她的兄長歸來。
不過,她這位兄長歸來的腳步,似乎比預料中慢了些,竟慢於崔大都督這麼久。
「對啊。」李歲寧也抬頭看向崔璟:「你何故會來得這樣快?」
第627章 你需要她的認可
「因有殿下開路在先。」崔璟答:「我循殿下留下的足跡暗號而來,自然行路暢通迅速,否則只怕數月半載也難抵達此處。」
接著,才又道:「再有,唐將軍提到的那封王后密信,我也見到了。」
他垂眸看向披衣披髮而坐,抬頭看著自己的李歲寧,與她解釋道:「送殿下離開的那晚,夜襲敵營之後,所俘敵軍中,有一人乃是阿史德元利的得力部下,我策反了此人,放他歸去,讓他充當我軍耳目——」
當晚情形混亂,許多北狄軍驚逃四散,哪些人與大軍走失了,哪些人被俘虜了,誰也不可能分得清。
那名得力部將尋到一支逃散的北狄軍,與他們一同歸去,並未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而被策反者顯然不會只此一人,他們必要時相互配合,也相互監察彼此。
王后予她兄長元利的那封密信,正是被那名被策反的部將截了下來,先送到了崔璟手中。
王后未殺夫而先報喪,的確有人第一時間來「奔喪」了——卻非她的兄長,而是崔璟。
那封密信被崔璟扣下整整五日,才被送到元利手中。
軍中有擅長「竊信者」,以薄刃自信封底部切開縫隙,取信而出,觀信後,重新復原修補,尋常人幾乎看不出痕跡——協助唐醒行事的探子中也有人精通此技。
於是,那封已被看了兩遭,名為密信卻早已不「密」的書信,遲遲才傳到元利手中。
對此,唐醒全然不覺得哪裡不對,那信是北狄王后讓他送出去的,既然願意經他的手,想來也是默許他能看的,他能看,崔大都督何以不能呢?
李歲寧卻默然了片刻,她倒不是覺得竊看信件有什麼不妥——
歸根結底,崔璟是因為占下了消息的先機,並拖慢了阿史德元利的動身時間,才會率先抵達,可他張口卻先道,是因為她「開路在先」的緣故?
他當真很擅長誇大她的功勞,而將自己所行之事統統一筆帶過。
李歲寧琢磨了一下,覺著若非自己足夠清醒,只怕遲早要被他給捧成個傻子了。
崔璟渾然未覺得自己的思路有誤——在這從未踏足之地,她帶軍先行,蹚出了這樣一條血路,而他不過是看了封信而已,二者豈能相提並論。
汗王死,元利未必有再戰之心,但若任由元利先行返回北狄,卻未必不會給她造成威脅——接她回家是很重要的大事,不宜有絲毫僥倖怠慢。
他聽了她的話,守好了家門,而除了守國門,迎她回家亦是他長久來的夙願。
所以,他便自作主張先來一步,以斷絕那些未知的「未必」。
這份心意崔璟未曾明言,亦無需明言。
緊接著,他說起李歲寧走後的戰況以及各方動作,以便她對如今的局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她只讓屬下幫她殺了兩個人,並保證她和公主的安全。」唐醒:「餘下的,她想和殿下您當面商議。」
李歲寧:「殺了哪兩個人?」
「一位是王庭護衛統領,死於汗王死後的第三日。」唐醒道:「另一人是北狄的小可汗,死在屬下動身前夕。」
汗王之死讓王庭大亂,混亂之下,有那位王后做他的內應,取此二人性命,便很輕巧了。
唐醒沒什麼憐憫之心,哪怕那位小可汗還只是個少年人,爭鬥哪裡有不殘忍的,人各有命,成王敗寇而已。
「她給屬下的殺人理由是,這二人疑心汗王之死,主張徹查,實在讓她心中害怕。」說到這位王后的說辭,唐醒笑了笑。
李歲寧亦心照不宣。
至此,汗王死了,他唯一的兒子小可汗死了,阿史那提烈也死了……此一行,倒像是滅門來了。
而北狄王庭的局面,勢必已然大變了。
李歲寧旋即向崔璟問:「照此說來,阿史德元利此時應當已經在趕回的路上了?」
崔璟點頭:「他率一萬騎兵返程,三日內應當便能抵達北狄王庭。」
李歲寧微抬眉:「僅率一萬人馬嗎。」
崔璟:「元利此人很聰明。」
唐醒也認同地點頭,旋即又覺得不太對:「按說阿史德元利返歸北狄,應當早於崔大都督才對……」
早在汗王之死的喪訊被送出王庭之前,那位王后已經提早托他快馬傳密信給她的兄長了——早到什麼地步呢,早到她剛答應與他合作,還沒動手實施毒殺呢,就第一時間先托他將信送出去了。
丈夫還沒開始殺,她已經開始報喪。
至於唐醒是如何知道書信內容的,自然是因為他拆看過了——萬一對方使詐怎麼辦?他總要先過眼。
這一看卻是叫他忍不住稱奇,那位王后在書信中直截了當地告訴她的兄長,她殺了汗王,處境危險,請阿兄速速歸來,護她們母女周全。
據唐醒所知,這兄妹二人乃是同父異母,元利因有一半漢人血統,並不被族中喜歡,但他這個妹妹,倒是極其信任他,且似乎很能夠拿捏他——比起汗王之死,王后篤信,她的「處境危險」四字,更能夠催促她的兄長歸來。
不過,她這位兄長歸來的腳步,似乎比預料中慢了些,竟慢於崔大都督這麼久。
「對啊。」李歲寧也抬頭看向崔璟:「你何故會來得這樣快?」
第627章 你需要她的認可
「因有殿下開路在先。」崔璟答:「我循殿下留下的足跡暗號而來,自然行路暢通迅速,否則只怕數月半載也難抵達此處。」
接著,才又道:「再有,唐將軍提到的那封王后密信,我也見到了。」
他垂眸看向披衣披髮而坐,抬頭看著自己的李歲寧,與她解釋道:「送殿下離開的那晚,夜襲敵營之後,所俘敵軍中,有一人乃是阿史德元利的得力部下,我策反了此人,放他歸去,讓他充當我軍耳目——」
當晚情形混亂,許多北狄軍驚逃四散,哪些人與大軍走失了,哪些人被俘虜了,誰也不可能分得清。
那名得力部將尋到一支逃散的北狄軍,與他們一同歸去,並未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而被策反者顯然不會只此一人,他們必要時相互配合,也相互監察彼此。
王后予她兄長元利的那封密信,正是被那名被策反的部將截了下來,先送到了崔璟手中。
王后未殺夫而先報喪,的確有人第一時間來「奔喪」了——卻非她的兄長,而是崔璟。
那封密信被崔璟扣下整整五日,才被送到元利手中。
軍中有擅長「竊信者」,以薄刃自信封底部切開縫隙,取信而出,觀信後,重新復原修補,尋常人幾乎看不出痕跡——協助唐醒行事的探子中也有人精通此技。
於是,那封已被看了兩遭,名為密信卻早已不「密」的書信,遲遲才傳到元利手中。
對此,唐醒全然不覺得哪裡不對,那信是北狄王后讓他送出去的,既然願意經他的手,想來也是默許他能看的,他能看,崔大都督何以不能呢?
李歲寧卻默然了片刻,她倒不是覺得竊看信件有什麼不妥——
歸根結底,崔璟是因為占下了消息的先機,並拖慢了阿史德元利的動身時間,才會率先抵達,可他張口卻先道,是因為她「開路在先」的緣故?
他當真很擅長誇大她的功勞,而將自己所行之事統統一筆帶過。
李歲寧琢磨了一下,覺著若非自己足夠清醒,只怕遲早要被他給捧成個傻子了。
崔璟渾然未覺得自己的思路有誤——在這從未踏足之地,她帶軍先行,蹚出了這樣一條血路,而他不過是看了封信而已,二者豈能相提並論。
汗王死,元利未必有再戰之心,但若任由元利先行返回北狄,卻未必不會給她造成威脅——接她回家是很重要的大事,不宜有絲毫僥倖怠慢。
他聽了她的話,守好了家門,而除了守國門,迎她回家亦是他長久來的夙願。
所以,他便自作主張先來一步,以斷絕那些未知的「未必」。
這份心意崔璟未曾明言,亦無需明言。
緊接著,他說起李歲寧走後的戰況以及各方動作,以便她對如今的局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