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頁
眾人面色變幻間,阿史德元利開口,沉澱的聲音里是平靜的篤定:「盛軍軍紀士氣之凝聚非汗國士兵可比,大盛太女與玄策軍崔璟之智勇皆非我所能敵,且他們手握殺器,久戰之下,我軍必敗無疑。」
他是領軍者,他最了解他的對手,他的話無人有資格反駁。
阿史德元利目不斜視,平靜直言:「各位若執意再起兵事,我會聯合主和之力率兵制之,以各位的首級來向大盛太女獻功求降,到時她定能認可我的誠意。」
「你……」有人咬牙切齒,伸手指向上方,卻又重重甩下。
他想怒罵對方是沒有骨氣的叛賊,又想到對方的漢人血脈,心中尤為唾棄,但此時此刻看著那倒地的屍身,卻不敢發作出來。
氣氛焦灼凝重間,幾名部落首領前來求見。
他們的部落家眷都在盛軍手中,他們在前線慘敗而歸,此刻根本無力解救族人,唯有求王庭出面。
他們允諾,只要能救下族人,便願意重新歸順聽命於王庭。
王后同情地看著他們,而後對那些官員武將們嘆息著說,這便是人心大勢所向,不得不降。
在眾人變幻的目光中,王后無力地慢慢坐回去,幾分哀愁的視線從上方落下:「事已至此,各位不如好好地想一想,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那位太女殿下答應我方求和的提議……」
那位太女殿下,至今都沒有召見她派去的人。
北狄王庭陸續又派出官員使者,前去求見大盛皇太女。
之後,阿史德元利親至,身側僅有十人隨行。
元利的到來,足以說明北狄王庭內部的意見已經達成了統一,李歲寧覺得時候差不多了。
但崔璟說,還有一件事要辦。
元利同樣沒能見到李歲寧或崔璟,但是他至少得到了一個要求,對方有要求便是好的開端。
元利就此離開。
再折返時,他帶來了二十多名北狄人,那些人皆被綁縛著,押至盛軍營前請罪。
他們有一半是此戰的主戰者,直到現下仍不甘心休止戰爭。
餘下一半,是當年曾參與了以崇月屍身泄憤之舉的將兵……雖時隔久遠,卻並不難確定他們的身份,他們每個人都曾無數次將此事作為談資在人前炫耀,描述的過程中總是目露興奮的光芒。
戰事進行的過程中,發生的一切可以不論手段高低,若說當年這些北狄人的舉動是如此,那麼崔璟此時的舉動亦是如此。
況且他並不在乎此舉是否磊落寬容體面,秋後算帳該不與該,此中規則只該由勝者來制定。
當年殺掉北狄主帥在先的李尚並不在乎自己的身後事,但她知道有人在乎,崔璟在乎,無絕在乎,她的老師也萬分在乎,甚至大盛子民也無法接受他們的公主在死後受到折辱。
身為一朝公主,許多時候她的尊嚴也是一國尊嚴,此舉能撫慰她的故人,能振奮她的民心,那便可以去做。
阿史德元利下令,將那二十人斬首於營前,向大盛子民以及已逝去的崇月公主賠罪。
做完這一切之後,阿史德元利再次來到帳前求見大盛太女。
這次,那厚重的帳簾終於在他面前被打起。
木輪碾動,一輛四輪車椅被那名與他在戰場上多次交手的青年從帳內緩緩推出。
椅上的女子披著寬大的墨色狐裘,罩著風帽,大半張臉頰都被攏在蓬鬆的狐毛中,唯一雙烏亮平靜的眼睛叫人看得分明。
元利突然意識到,她這些時日對北狄官員避而不見,同她傷得很重大約也有關係,她在養傷。
畢竟她殺了提烈。
提烈的身手他很清楚,連他也不是對手,按說這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元利沒有將思緒過多分散,他很清楚自己今日來此的身份。
不再是對手,而是認降者。
元利單膝落跪下去,捧上自己的刀,任由那車椅上的女子處置。
戰事休止,而他是此戰的主帥,一次次大規模的攻關之戰中,他手上沾染了無數大盛將士的鮮血。
當然,他此刻跪在這裡並非是出於如何無法自處的懺悔,他只是需要這樣做,正如他此番選擇僅率一萬兵馬返回北狄——他是為了替妹妹掌控王庭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給已經入境的盛軍造成威脅之感。
身為主將,他比太多人都提早預知到了這場戰事的敗勢。
既然如此,自然就該為後路著慮了。
他對崔璟率兵入境之事並非無察,只是他已經不需要再打沒有意義的仗了。
他從不是一個會被戰爭沖昏頭腦的人,他也不是亡命徒,從始至終他要的都只是得到更多能力,從而保護妹妹。
實則他並不是父親親生,自幼他從不被善待,唯獨妹妹將他當作親人,他只想儘自己所能,護她們母女安定周全,若是可以,他還想讓她們儘量尊貴地活著。
所以他跪在此處,不是為了汗國,不是為了悔過,而是為了他珍視的人。
北狄的入侵之戰對大盛而言是罪惡的,而他對盛軍而言是罪惡的,同時他的存在也是一種威脅,若他的死,能換來想要的結果,那麼他無需猶豫。
李歲寧看著那把被捧起的刀,和跪在面前的人。
日光打在山巔積雪上,映出刺目的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是領軍者,他最了解他的對手,他的話無人有資格反駁。
阿史德元利目不斜視,平靜直言:「各位若執意再起兵事,我會聯合主和之力率兵制之,以各位的首級來向大盛太女獻功求降,到時她定能認可我的誠意。」
「你……」有人咬牙切齒,伸手指向上方,卻又重重甩下。
他想怒罵對方是沒有骨氣的叛賊,又想到對方的漢人血脈,心中尤為唾棄,但此時此刻看著那倒地的屍身,卻不敢發作出來。
氣氛焦灼凝重間,幾名部落首領前來求見。
他們的部落家眷都在盛軍手中,他們在前線慘敗而歸,此刻根本無力解救族人,唯有求王庭出面。
他們允諾,只要能救下族人,便願意重新歸順聽命於王庭。
王后同情地看著他們,而後對那些官員武將們嘆息著說,這便是人心大勢所向,不得不降。
在眾人變幻的目光中,王后無力地慢慢坐回去,幾分哀愁的視線從上方落下:「事已至此,各位不如好好地想一想,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那位太女殿下答應我方求和的提議……」
那位太女殿下,至今都沒有召見她派去的人。
北狄王庭陸續又派出官員使者,前去求見大盛皇太女。
之後,阿史德元利親至,身側僅有十人隨行。
元利的到來,足以說明北狄王庭內部的意見已經達成了統一,李歲寧覺得時候差不多了。
但崔璟說,還有一件事要辦。
元利同樣沒能見到李歲寧或崔璟,但是他至少得到了一個要求,對方有要求便是好的開端。
元利就此離開。
再折返時,他帶來了二十多名北狄人,那些人皆被綁縛著,押至盛軍營前請罪。
他們有一半是此戰的主戰者,直到現下仍不甘心休止戰爭。
餘下一半,是當年曾參與了以崇月屍身泄憤之舉的將兵……雖時隔久遠,卻並不難確定他們的身份,他們每個人都曾無數次將此事作為談資在人前炫耀,描述的過程中總是目露興奮的光芒。
戰事進行的過程中,發生的一切可以不論手段高低,若說當年這些北狄人的舉動是如此,那麼崔璟此時的舉動亦是如此。
況且他並不在乎此舉是否磊落寬容體面,秋後算帳該不與該,此中規則只該由勝者來制定。
當年殺掉北狄主帥在先的李尚並不在乎自己的身後事,但她知道有人在乎,崔璟在乎,無絕在乎,她的老師也萬分在乎,甚至大盛子民也無法接受他們的公主在死後受到折辱。
身為一朝公主,許多時候她的尊嚴也是一國尊嚴,此舉能撫慰她的故人,能振奮她的民心,那便可以去做。
阿史德元利下令,將那二十人斬首於營前,向大盛子民以及已逝去的崇月公主賠罪。
做完這一切之後,阿史德元利再次來到帳前求見大盛太女。
這次,那厚重的帳簾終於在他面前被打起。
木輪碾動,一輛四輪車椅被那名與他在戰場上多次交手的青年從帳內緩緩推出。
椅上的女子披著寬大的墨色狐裘,罩著風帽,大半張臉頰都被攏在蓬鬆的狐毛中,唯一雙烏亮平靜的眼睛叫人看得分明。
元利突然意識到,她這些時日對北狄官員避而不見,同她傷得很重大約也有關係,她在養傷。
畢竟她殺了提烈。
提烈的身手他很清楚,連他也不是對手,按說這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元利沒有將思緒過多分散,他很清楚自己今日來此的身份。
不再是對手,而是認降者。
元利單膝落跪下去,捧上自己的刀,任由那車椅上的女子處置。
戰事休止,而他是此戰的主帥,一次次大規模的攻關之戰中,他手上沾染了無數大盛將士的鮮血。
當然,他此刻跪在這裡並非是出於如何無法自處的懺悔,他只是需要這樣做,正如他此番選擇僅率一萬兵馬返回北狄——他是為了替妹妹掌控王庭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給已經入境的盛軍造成威脅之感。
身為主將,他比太多人都提早預知到了這場戰事的敗勢。
既然如此,自然就該為後路著慮了。
他對崔璟率兵入境之事並非無察,只是他已經不需要再打沒有意義的仗了。
他從不是一個會被戰爭沖昏頭腦的人,他也不是亡命徒,從始至終他要的都只是得到更多能力,從而保護妹妹。
實則他並不是父親親生,自幼他從不被善待,唯獨妹妹將他當作親人,他只想儘自己所能,護她們母女安定周全,若是可以,他還想讓她們儘量尊貴地活著。
所以他跪在此處,不是為了汗國,不是為了悔過,而是為了他珍視的人。
北狄的入侵之戰對大盛而言是罪惡的,而他對盛軍而言是罪惡的,同時他的存在也是一種威脅,若他的死,能換來想要的結果,那麼他無需猶豫。
李歲寧看著那把被捧起的刀,和跪在面前的人。
日光打在山巔積雪上,映出刺目的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