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頁
這是帝王的恩寵,亦是身份的象徵。
「有勞楊掌事,不必了。」魏叔易微微一笑,負手而去:「今夜無風,恰好賞月。」
司宮台掌事便行禮恭送,待魏叔易走遠些,他復才抬頭,下意識地看了一眼那將圓未圓的玉盤,的確是個難得清亮的明月夜。
明月清輝,灑落在宮道之上,如覆上一層薄霜,為這夜色又添涼意。
魏叔易一人獨行,每過一道宮門,便有禁軍向他行禮。
待跨過禁宮大門,等候在不遠處的長吉,抱著一件披風迎上前來。
魏叔易未去接那披風,卻是駐足於宮牆下,看著腳下的宮道。
石磚上已不見血跡,一切在月色下顯得尤為靜謐,但魏叔易耳邊卻可聞搏殺聲,眼前可見曾飛濺的血光。
片刻,他微微抬首,看向屹立的宮牆。
昨夜,忽聞禁宮外發生命案,魏叔易腦海中最先出現的念頭不是「壞了,要出大事了」,而是——錯了,朝廷終於還是犯下了難以彌補的過錯。
令肩負護佑疆土重責的武將,殞命於王權的爭鬥之中,這是動手者犯下的罪惡,亦是朝廷、天子,以及他這個臣子的重大過失。
天子設局邀各路武將入京以證忠心,可是待他們獻上忠心之後,朝廷卻沒有能力保全他們。
那一刻,魏叔易心頭湧現的是從未有過的自省。
從前他曾堅定地認為,政治鬥爭無關對錯,但那一瞬間,當腦海中浮現朔方節度使的面容時,他卻倏地動搖了。
他慢慢意識到,長久以來,他自認為的清醒,實則是另一種自大與傲慢。
朝廷錯了,天子決策有誤,但是無人會去修正它,天子只會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整個朝廷如一艘滿目瘡痍的巨船,風雨飄搖間,天子不甘心讓它就此沉沒,那麼,它唯一的結局只能是不停地向岸邊衝撞,直至粉身碎骨。
若運氣好的話,它可以帶著它的敵人同歸於盡。
而在這過程中,被捲入更多的,卻註定是天下無辜蒼生。
魏叔易彎身,將一朵半綻的青菊,靜靜放在了宮牆之下。
回到鄭國公府後,已是深夜。
鄭國公夫婦卻未眠,待聽聞下人通傳,說是郎君來了,夫妻二人對視一眼後,急忙披衣而起。
子顧深夜方歸,趕來此處,絕不是會是為了請安……
「可是宮中又出什麼事了?」見兒子身上官服未換,段氏急忙問。
魏叔易抬手向父母施禮後,道:「兒子兩日後便需動身離京,趕赴關內道——」
段氏神情一驚:「要去北地?是因朔方節度使之死?」
「可為何會是你!」段氏不可置信道:「聖人豈會讓你……」
魏叔易:「是兒子自薦前往。」
「子顧,你瘋了!」段氏驚得險些靈魂出竅,舌頭卻打了個結:「你這是找得哪門子……我是說,你身為門下省左相,怎能在此關頭自請離京呢?」
魏叔易:「如今門下省左右侍郎皆是天子心腹,已可代為理事。」
至於崔澔……聖人已決心借萬延泰之事對崔家下手。
「門下省如今所行之事,不外乎是替天子分憂,此事並不是非魏叔易不可。」魏叔易道:「不如北去,代朝廷請罪。」
對上兒子少有的認真眼神,段氏一時間怔在當場,忽覺他哪裡變得不同了。
鄭國公忐忑道:「子顧,你為一介文臣,而北地將士多兇悍,待朝廷又必將懷恨在心……」
「正因如此,才更要讓他們看到朝廷的誠意。」魏叔易道:「由我這般身份的文臣前去,方有可能消解他們的怒氣。」
關內道遠不如嶺南道那般地廣人稀,但前者因常年面臨北狄的滋擾,肩負抵禦異族的重任,上下將士間便更加凝聚。
正因如此,朝廷對關內道軍權的處置,便不能向嶺南道那樣,擇選出一位新的節度使前去上任——朔方節度使慘死京中,朝廷卻迫不及待讓新任節度使前去把控兵權,這勢必會讓關內道軍心逆反。
崔令安此時尚在與北狄交戰,若關內道再生兵亂,傾天大禍即在眼前。
所以,他一定要去。
魏叔易已向天子求得便宜行事之權,他打算親自護送朔方節度使屍骨北歸,親自向關內道將士賠罪,而後再從朔方節度使的部將中,擇選出有能力者接任節度使之位,不易關內道兵權,以此將震盪降到最低。
即便聖冊帝的確想過要藉機收攏關內道兵權,卻也知道於時局而言,魏叔易的提議最為穩妥,經思索權衡之後,最終還是點頭同意了。
「子顧……」段氏紅著眼睛,想說些勸阻的話,但見青年周身隱現的卻是甚少外露的文人風骨與決然之氣,她便根本說不出反對之言,只能再次問:「你當真考慮清楚了嗎?此一去,怕是……」
怕是要有去無回!
魏叔易抬手深深揖下:「兒不孝。」
這分量不能再重的三字,叫段氏頃刻間淚如雨下。
段氏一直很清楚,她這個兒子雖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資,但他自身所求卻是模糊淡漠,他立於這天地之間,卻並不曾紮根於這世間。
這些年來,他功成名就,二十歲余,已至旁人終其一生也難以抵達的巔峰處,可真正享受了一切的卻不是他,而是他身後的鄭國公府。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有勞楊掌事,不必了。」魏叔易微微一笑,負手而去:「今夜無風,恰好賞月。」
司宮台掌事便行禮恭送,待魏叔易走遠些,他復才抬頭,下意識地看了一眼那將圓未圓的玉盤,的確是個難得清亮的明月夜。
明月清輝,灑落在宮道之上,如覆上一層薄霜,為這夜色又添涼意。
魏叔易一人獨行,每過一道宮門,便有禁軍向他行禮。
待跨過禁宮大門,等候在不遠處的長吉,抱著一件披風迎上前來。
魏叔易未去接那披風,卻是駐足於宮牆下,看著腳下的宮道。
石磚上已不見血跡,一切在月色下顯得尤為靜謐,但魏叔易耳邊卻可聞搏殺聲,眼前可見曾飛濺的血光。
片刻,他微微抬首,看向屹立的宮牆。
昨夜,忽聞禁宮外發生命案,魏叔易腦海中最先出現的念頭不是「壞了,要出大事了」,而是——錯了,朝廷終於還是犯下了難以彌補的過錯。
令肩負護佑疆土重責的武將,殞命於王權的爭鬥之中,這是動手者犯下的罪惡,亦是朝廷、天子,以及他這個臣子的重大過失。
天子設局邀各路武將入京以證忠心,可是待他們獻上忠心之後,朝廷卻沒有能力保全他們。
那一刻,魏叔易心頭湧現的是從未有過的自省。
從前他曾堅定地認為,政治鬥爭無關對錯,但那一瞬間,當腦海中浮現朔方節度使的面容時,他卻倏地動搖了。
他慢慢意識到,長久以來,他自認為的清醒,實則是另一種自大與傲慢。
朝廷錯了,天子決策有誤,但是無人會去修正它,天子只會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整個朝廷如一艘滿目瘡痍的巨船,風雨飄搖間,天子不甘心讓它就此沉沒,那麼,它唯一的結局只能是不停地向岸邊衝撞,直至粉身碎骨。
若運氣好的話,它可以帶著它的敵人同歸於盡。
而在這過程中,被捲入更多的,卻註定是天下無辜蒼生。
魏叔易彎身,將一朵半綻的青菊,靜靜放在了宮牆之下。
回到鄭國公府後,已是深夜。
鄭國公夫婦卻未眠,待聽聞下人通傳,說是郎君來了,夫妻二人對視一眼後,急忙披衣而起。
子顧深夜方歸,趕來此處,絕不是會是為了請安……
「可是宮中又出什麼事了?」見兒子身上官服未換,段氏急忙問。
魏叔易抬手向父母施禮後,道:「兒子兩日後便需動身離京,趕赴關內道——」
段氏神情一驚:「要去北地?是因朔方節度使之死?」
「可為何會是你!」段氏不可置信道:「聖人豈會讓你……」
魏叔易:「是兒子自薦前往。」
「子顧,你瘋了!」段氏驚得險些靈魂出竅,舌頭卻打了個結:「你這是找得哪門子……我是說,你身為門下省左相,怎能在此關頭自請離京呢?」
魏叔易:「如今門下省左右侍郎皆是天子心腹,已可代為理事。」
至於崔澔……聖人已決心借萬延泰之事對崔家下手。
「門下省如今所行之事,不外乎是替天子分憂,此事並不是非魏叔易不可。」魏叔易道:「不如北去,代朝廷請罪。」
對上兒子少有的認真眼神,段氏一時間怔在當場,忽覺他哪裡變得不同了。
鄭國公忐忑道:「子顧,你為一介文臣,而北地將士多兇悍,待朝廷又必將懷恨在心……」
「正因如此,才更要讓他們看到朝廷的誠意。」魏叔易道:「由我這般身份的文臣前去,方有可能消解他們的怒氣。」
關內道遠不如嶺南道那般地廣人稀,但前者因常年面臨北狄的滋擾,肩負抵禦異族的重任,上下將士間便更加凝聚。
正因如此,朝廷對關內道軍權的處置,便不能向嶺南道那樣,擇選出一位新的節度使前去上任——朔方節度使慘死京中,朝廷卻迫不及待讓新任節度使前去把控兵權,這勢必會讓關內道軍心逆反。
崔令安此時尚在與北狄交戰,若關內道再生兵亂,傾天大禍即在眼前。
所以,他一定要去。
魏叔易已向天子求得便宜行事之權,他打算親自護送朔方節度使屍骨北歸,親自向關內道將士賠罪,而後再從朔方節度使的部將中,擇選出有能力者接任節度使之位,不易關內道兵權,以此將震盪降到最低。
即便聖冊帝的確想過要藉機收攏關內道兵權,卻也知道於時局而言,魏叔易的提議最為穩妥,經思索權衡之後,最終還是點頭同意了。
「子顧……」段氏紅著眼睛,想說些勸阻的話,但見青年周身隱現的卻是甚少外露的文人風骨與決然之氣,她便根本說不出反對之言,只能再次問:「你當真考慮清楚了嗎?此一去,怕是……」
怕是要有去無回!
魏叔易抬手深深揖下:「兒不孝。」
這分量不能再重的三字,叫段氏頃刻間淚如雨下。
段氏一直很清楚,她這個兒子雖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資,但他自身所求卻是模糊淡漠,他立於這天地之間,卻並不曾紮根於這世間。
這些年來,他功成名就,二十歲余,已至旁人終其一生也難以抵達的巔峰處,可真正享受了一切的卻不是他,而是他身後的鄭國公府。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