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5頁
再有一點,隴右節度使雖未至,但與隴右相鄰,負責關內道的朔方節度使已然早早抵京,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朝廷對北方勢力的部分疑心。
除隴右節度使外,同樣未入京的,還有淮南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以及黔中道節度使。
淮南道節度使常歲寧未曾入京的緣故,此時似乎已經有了合理的解釋——奉旨動兵去了洛陽。
但這所謂「奉旨」之說,朝中有不少人卻覺得隱有蹊蹺之處,他們事先對此事一概不知,不過據聞此道旨意乃是天子密旨……
數日前,聖冊帝經太子之口,已經印證了此事——淮南道節度使常歲寧,的確是奉聖意前去洛陽平亂。
這讓不少官員心情矛盾,依各自立場來說,如此關頭,他們有人既盼著常歲寧能夠平定范陽王之亂,卻又擔心常歲寧會因此再度迅速壯大。
畢竟那個小女娘,從起初主動請任江都刺史開始,便處處可見其追逐權勢的勃勃野心。
但現下危機四現,最叫人擔憂的且還不是這常歲寧……
山南西道距京師不過數百里遠,其節度使未曾入京,給出的原因是「民亂多現,無法擅離」……無形中已然透出一股敷衍之氣。
黔中道節度使給出的理由也沒有太多誠意,其自稱病重,無法長途跋涉。
叫人不安的是,偏偏黔中道就在山南西道的正南方向,兩道緊緊相鄰,又齊齊藉故拒絕入京——若說這二道節度使私下沒有密謀勾結,幾乎沒人會相信。
而位於此二道西側的劍南道,正是益州榮王府所在。
若再添上劍南道,這位置相連的三道便等同囊括了大盛西南方向的大半版圖……
朝中難免有人疑心,黔中道與山南西道,只怕早已暗中歸順榮王府。
太子一場大婚,如一場大火,所到之處火勢燎原,燒去了一切遮掩,燒出了真實面貌。
但叫朝中有些意外的是,劍南道節度使進京了……就在五日前。
益州榮王府位於劍南道,自局面逐漸明朗之後,在大多數人眼中,早已默認劍南道節度使已為榮王驅使。
劍南道節度使孤身入京,令四下掀起了不同的猜測。
四下之所以格外關注西南各道節度使的舉動,這目光歸根結底仍是在圍繞著榮王,而先前曾有言「李隱必至」的榮王,在四日前,令人入京帶來了一封請罪書。
那前來報信的榮王府官員,在早朝之上向太子獻上了請罪書,這封請罪書乃是李隱親筆,其上曰,赴京途中經山南西道,遇兵亂,不慎重傷,無法再繼續趕路——
彼時太子聽到此處,已是坐立難安。
那榮王府的官員又緊接著往下轉達,道是榮王對此深感有愧,待傷勢稍愈,必會親自入京向聖人及太子請罪。
太子冷汗涔涔,嘴唇都抖了抖,一句「我豈敢」險些脫口而出。
且不說榮王受傷是真是假,他又豈敢叫榮王親自向他請罪!
對政治鬥爭本不敏感,對危險卻十分敏感的太子簡直要被嚇得不敢說話了。
還是馬行舟與魏叔易在旁接過了那榮王府官員的話,替太子維持著局面與體面。
緊接著,太子又聽聞了范陽王據洛陽後,向各方傳檄的消息,甚至還有了向河南道動兵的跡象……
太子眼前發黑,腦中嗡鳴。
山南西道,黔中道,榮王府……
范陽王,洛陽,河南道……
前者在京師西南方向,後者在京師東北方向……隨便哪個舉兵攻來,京師恐怕都要完了!
太子心中感到無限恐懼,偏偏每日又要面對群臣議事,還要按照聖冊帝的示意去拉攏那些入京的節度使和宗室王族……
這樣的緊繃忙亂,一直持續到大婚前一日,群臣們才肯放太子去準備大婚事宜。
而這一放,太子終於從那緊繃中短暫地解脫出來之後,身心卻突然一同崩潰了。
他自午後便起了高熱,燒得迷迷糊糊間,會突然驚叫:「別殺我!」
宮人們噤若寒蟬,顫顫不敢應答,更不敢有絲毫隱瞞,趕緊將此事稟至甘露殿。
近來,聖冊帝也病了。
不同於先前放出去的天子病重的消息,這次天子是真的病了。
知曉內情的人並不多,而魏叔易算是一個,他很清楚,天子是因何而病——是那封送往江都的密旨遭到篡改,是傳旨的內侍被常歲寧一劍殺之。
消息傳回京師後,天子便病倒了。
經太醫診斷,乃是心病鬱結而致。
對此,魏叔易唯有勸慰一句:「……常節使對外依舊只稱奉旨平亂,可見心中仍是有大局在的。」
聖冊帝幾不可察地嘆了口氣,聲音是少見的虛弱:「她心中的大局,非是朕的大局。她留有的餘地,也非是給朕留的。」
阿尚明明知道,此時正是她最需要阿尚站在身邊的時候。
她以太子大婚設局,欲收攏各方權勢,查驗各方人心,然而阿尚卻只是拔劍拒之,徑直往河南道而去,竟有一種不欲回頭看她這個母親一眼的決然。
阿尚果真就這樣恨她嗎?
這個念頭出現的一瞬,聖冊帝閉了閉眼睛,未有讓自己太過沉浸其中。
「也罷,便隨她去吧。」女帝終是道:「如今至少河南道與洛陽有阿尚護衛,朕可專心應付榮王一黨……」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除隴右節度使外,同樣未入京的,還有淮南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以及黔中道節度使。
淮南道節度使常歲寧未曾入京的緣故,此時似乎已經有了合理的解釋——奉旨動兵去了洛陽。
但這所謂「奉旨」之說,朝中有不少人卻覺得隱有蹊蹺之處,他們事先對此事一概不知,不過據聞此道旨意乃是天子密旨……
數日前,聖冊帝經太子之口,已經印證了此事——淮南道節度使常歲寧,的確是奉聖意前去洛陽平亂。
這讓不少官員心情矛盾,依各自立場來說,如此關頭,他們有人既盼著常歲寧能夠平定范陽王之亂,卻又擔心常歲寧會因此再度迅速壯大。
畢竟那個小女娘,從起初主動請任江都刺史開始,便處處可見其追逐權勢的勃勃野心。
但現下危機四現,最叫人擔憂的且還不是這常歲寧……
山南西道距京師不過數百里遠,其節度使未曾入京,給出的原因是「民亂多現,無法擅離」……無形中已然透出一股敷衍之氣。
黔中道節度使給出的理由也沒有太多誠意,其自稱病重,無法長途跋涉。
叫人不安的是,偏偏黔中道就在山南西道的正南方向,兩道緊緊相鄰,又齊齊藉故拒絕入京——若說這二道節度使私下沒有密謀勾結,幾乎沒人會相信。
而位於此二道西側的劍南道,正是益州榮王府所在。
若再添上劍南道,這位置相連的三道便等同囊括了大盛西南方向的大半版圖……
朝中難免有人疑心,黔中道與山南西道,只怕早已暗中歸順榮王府。
太子一場大婚,如一場大火,所到之處火勢燎原,燒去了一切遮掩,燒出了真實面貌。
但叫朝中有些意外的是,劍南道節度使進京了……就在五日前。
益州榮王府位於劍南道,自局面逐漸明朗之後,在大多數人眼中,早已默認劍南道節度使已為榮王驅使。
劍南道節度使孤身入京,令四下掀起了不同的猜測。
四下之所以格外關注西南各道節度使的舉動,這目光歸根結底仍是在圍繞著榮王,而先前曾有言「李隱必至」的榮王,在四日前,令人入京帶來了一封請罪書。
那前來報信的榮王府官員,在早朝之上向太子獻上了請罪書,這封請罪書乃是李隱親筆,其上曰,赴京途中經山南西道,遇兵亂,不慎重傷,無法再繼續趕路——
彼時太子聽到此處,已是坐立難安。
那榮王府的官員又緊接著往下轉達,道是榮王對此深感有愧,待傷勢稍愈,必會親自入京向聖人及太子請罪。
太子冷汗涔涔,嘴唇都抖了抖,一句「我豈敢」險些脫口而出。
且不說榮王受傷是真是假,他又豈敢叫榮王親自向他請罪!
對政治鬥爭本不敏感,對危險卻十分敏感的太子簡直要被嚇得不敢說話了。
還是馬行舟與魏叔易在旁接過了那榮王府官員的話,替太子維持著局面與體面。
緊接著,太子又聽聞了范陽王據洛陽後,向各方傳檄的消息,甚至還有了向河南道動兵的跡象……
太子眼前發黑,腦中嗡鳴。
山南西道,黔中道,榮王府……
范陽王,洛陽,河南道……
前者在京師西南方向,後者在京師東北方向……隨便哪個舉兵攻來,京師恐怕都要完了!
太子心中感到無限恐懼,偏偏每日又要面對群臣議事,還要按照聖冊帝的示意去拉攏那些入京的節度使和宗室王族……
這樣的緊繃忙亂,一直持續到大婚前一日,群臣們才肯放太子去準備大婚事宜。
而這一放,太子終於從那緊繃中短暫地解脫出來之後,身心卻突然一同崩潰了。
他自午後便起了高熱,燒得迷迷糊糊間,會突然驚叫:「別殺我!」
宮人們噤若寒蟬,顫顫不敢應答,更不敢有絲毫隱瞞,趕緊將此事稟至甘露殿。
近來,聖冊帝也病了。
不同於先前放出去的天子病重的消息,這次天子是真的病了。
知曉內情的人並不多,而魏叔易算是一個,他很清楚,天子是因何而病——是那封送往江都的密旨遭到篡改,是傳旨的內侍被常歲寧一劍殺之。
消息傳回京師後,天子便病倒了。
經太醫診斷,乃是心病鬱結而致。
對此,魏叔易唯有勸慰一句:「……常節使對外依舊只稱奉旨平亂,可見心中仍是有大局在的。」
聖冊帝幾不可察地嘆了口氣,聲音是少見的虛弱:「她心中的大局,非是朕的大局。她留有的餘地,也非是給朕留的。」
阿尚明明知道,此時正是她最需要阿尚站在身邊的時候。
她以太子大婚設局,欲收攏各方權勢,查驗各方人心,然而阿尚卻只是拔劍拒之,徑直往河南道而去,竟有一種不欲回頭看她這個母親一眼的決然。
阿尚果真就這樣恨她嗎?
這個念頭出現的一瞬,聖冊帝閉了閉眼睛,未有讓自己太過沉浸其中。
「也罷,便隨她去吧。」女帝終是道:「如今至少河南道與洛陽有阿尚護衛,朕可專心應付榮王一黨……」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