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頁
就此事,邵善同很快也傳來回信,信中卻是有些惶恐地向常歲寧請罪,說是自己一不小心多徵收了萬人,所以——請大人示下,是否要就地遣散呢?
第523章 大人反乎?
邵善同雖言請罪,但也細緻地解釋了這「一不小心」背後的緣由,據他信上說,他接到募兵的指令後,便立即讓人著手此事,在光州各縣設立了臨時的募兵處。
但沒想到,主動前來的百姓實在太多,場面十分火爆,甚至有親兄弟為了爭奪入軍名額而大打出手……
用邵善同的話來說,負責募兵的官吏們已經收緊了條件,但各縣最終送上來的名單數目放在一起這麼一合計,卻還是超了一萬人。
哎,怪只怪淮南道對兵者的待遇實在太好,節度使大人的威望又實在太高——邵善同最終做出這樣的總結與反思。
常歲寧彼時看罷,很是沉默了一會兒。
面對邵善同那句「是否需要原地遣散」的詢問,常歲寧只簡單交待了幾句,大致意思可歸結為八字——募都募了,勿要聲張。
邵善同收到那封回信之際,整個人從椅子裡猛地竄了出來,雙眼放光,心神激盪,當晚飯都多吃了兩碗。
淮南道的宿麥秋播已經陸續完成,一場雨後,青嫩的麥苗發芽探出土壤。
邵善同的心也在跟著一起發芽,嫩芽刺撓得他腦子發癢,只有借頻繁寫信來紓解一二。
頭一日,在信上匯報了募兵後的新兵操練情況,末了一問節使大人安否,二問大人打算何時入京?
隔三日,再去信,說了清點軍械之事,末了同樣問節使大人安否,以及大人打算何時入京呢?
再三日,說了些政令施行的現狀,問節使大人安,大人打算何時入京?
……
又來信,感慨今歲秋收又秋播之後,光州上下民心大安,皆感激節使大人治理有方……就是不知大人何時動身入京?
再見信,今日光州大雨,不知江都落雨否,下官近來很是掛念大人……想來大人該準備入京事宜了吧?
第十五封,光州今有悍婦當街毆夫,引人圍觀……對了,大人何日啟程入京?
一十六封,下官今晨起身,有數隻彩鵲於檐下盤旋久久不去,似是吉兆也,特來信與大人報喜……所以,大人準備何時動身呢?
……
任誰也看得出,這位光州老兄的來信中,字裡行間無不充斥著對造反之事的熱衷,那每每必要問上一句的【大人何時入京】,分明是在問:【大人反乎?】
以及:【何時反呢?】
起初,常歲寧皆回「未定」、「未定」……待到後面,見他信中全無正事,甚至懶得搭理了。
而遲遲不見回信的邵善同卻愈發亢奮了——節使大人連回信的時間都沒有了?想必是忙得不可開交了!試想一下,大人都是在忙些什麼呢?
邵善同依舊認真寫信之餘,另又數起了日子,直到數到今日,距太子大婚之期已不足一月……
因遲遲未見常歲寧動身,朝廷甚至令人傳書前來委婉催問常歲寧動身之期。
從江都到京師,正常行路需要半月時間,而如此大事又往往需要預留出充足的時間以防行程被拖延打亂,為保證穩妥還需提早動身。
此時有少部分藩王和節度使已經抵達京師了,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是在動身之後才聽聞了范陽王造反的消息……范陽王李復原本不足為懼,讓人不安的是范陽軍和那段士昂。
至於這些此時身在京師的藩王,眼看著范陽軍一步步逼近洛陽,心中是憤怒多一些,還是後悔多一些,外人便不得而知了。
但那些尚未抵京者的態度變化卻是明朗的,他們或「因亂被阻於途中」,或「因事務纏身一時無法動身」——大多都選擇了暫時觀望形勢。
京中一封封催問動身之期的傳書,並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相比於朝廷傳書,各方人馬顯然更在意范陽軍的動向。
無數雙眼睛在緊盯著范陽軍的戰況之時,同時亦有不少人在密切留意著益州榮王府的動作。
益州距京師不足千里遠,五六日即可達,留給榮王動身的時間相較之下便還算充裕。
而先前朝廷送達詔令時,榮王曾有過明確回應,稱:【太子大婚,李隱必至。】
但隨著范陽軍打破了局面,形勢變幻之下,此時一切皆是未知。
截止眼下,榮王在這場紛爭中並不曾有過態度明確的矚目舉動,但益州榮王府這兩年的勢力壯大與名望增長被所有人看在眼中。各方在探討大局時,也從未試圖繞開過榮王府這座大山。
江都刺史府的外書房內,此時也不例外地談到了榮王府。
聽王岳等人各自說罷看法之後,常歲寧道:「我疑心范陽軍叛亂之事背後或有榮王府的手筆。」
這句沒有任何鋪墊的話,讓書房內眾人短暫地反應了一下。
片刻,駱觀臨正色問:「大人可是查到了什麼?」
常歲寧搖頭:「未曾,所以我只是說懷疑。」
駱觀臨:「大人是覺得,范陽軍叛亂的時機太過巧合?」
「是也不是。當今天下如此景況,不願冒險入京者比比皆是,有個把人選擇造反再正常不過。」常歲寧道:「我是根據前車之鑑做出的判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第523章 大人反乎?
邵善同雖言請罪,但也細緻地解釋了這「一不小心」背後的緣由,據他信上說,他接到募兵的指令後,便立即讓人著手此事,在光州各縣設立了臨時的募兵處。
但沒想到,主動前來的百姓實在太多,場面十分火爆,甚至有親兄弟為了爭奪入軍名額而大打出手……
用邵善同的話來說,負責募兵的官吏們已經收緊了條件,但各縣最終送上來的名單數目放在一起這麼一合計,卻還是超了一萬人。
哎,怪只怪淮南道對兵者的待遇實在太好,節度使大人的威望又實在太高——邵善同最終做出這樣的總結與反思。
常歲寧彼時看罷,很是沉默了一會兒。
面對邵善同那句「是否需要原地遣散」的詢問,常歲寧只簡單交待了幾句,大致意思可歸結為八字——募都募了,勿要聲張。
邵善同收到那封回信之際,整個人從椅子裡猛地竄了出來,雙眼放光,心神激盪,當晚飯都多吃了兩碗。
淮南道的宿麥秋播已經陸續完成,一場雨後,青嫩的麥苗發芽探出土壤。
邵善同的心也在跟著一起發芽,嫩芽刺撓得他腦子發癢,只有借頻繁寫信來紓解一二。
頭一日,在信上匯報了募兵後的新兵操練情況,末了一問節使大人安否,二問大人打算何時入京?
隔三日,再去信,說了清點軍械之事,末了同樣問節使大人安否,以及大人打算何時入京呢?
再三日,說了些政令施行的現狀,問節使大人安,大人打算何時入京?
……
又來信,感慨今歲秋收又秋播之後,光州上下民心大安,皆感激節使大人治理有方……就是不知大人何時動身入京?
再見信,今日光州大雨,不知江都落雨否,下官近來很是掛念大人……想來大人該準備入京事宜了吧?
第十五封,光州今有悍婦當街毆夫,引人圍觀……對了,大人何日啟程入京?
一十六封,下官今晨起身,有數隻彩鵲於檐下盤旋久久不去,似是吉兆也,特來信與大人報喜……所以,大人準備何時動身呢?
……
任誰也看得出,這位光州老兄的來信中,字裡行間無不充斥著對造反之事的熱衷,那每每必要問上一句的【大人何時入京】,分明是在問:【大人反乎?】
以及:【何時反呢?】
起初,常歲寧皆回「未定」、「未定」……待到後面,見他信中全無正事,甚至懶得搭理了。
而遲遲不見回信的邵善同卻愈發亢奮了——節使大人連回信的時間都沒有了?想必是忙得不可開交了!試想一下,大人都是在忙些什麼呢?
邵善同依舊認真寫信之餘,另又數起了日子,直到數到今日,距太子大婚之期已不足一月……
因遲遲未見常歲寧動身,朝廷甚至令人傳書前來委婉催問常歲寧動身之期。
從江都到京師,正常行路需要半月時間,而如此大事又往往需要預留出充足的時間以防行程被拖延打亂,為保證穩妥還需提早動身。
此時有少部分藩王和節度使已經抵達京師了,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是在動身之後才聽聞了范陽王造反的消息……范陽王李復原本不足為懼,讓人不安的是范陽軍和那段士昂。
至於這些此時身在京師的藩王,眼看著范陽軍一步步逼近洛陽,心中是憤怒多一些,還是後悔多一些,外人便不得而知了。
但那些尚未抵京者的態度變化卻是明朗的,他們或「因亂被阻於途中」,或「因事務纏身一時無法動身」——大多都選擇了暫時觀望形勢。
京中一封封催問動身之期的傳書,並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相比於朝廷傳書,各方人馬顯然更在意范陽軍的動向。
無數雙眼睛在緊盯著范陽軍的戰況之時,同時亦有不少人在密切留意著益州榮王府的動作。
益州距京師不足千里遠,五六日即可達,留給榮王動身的時間相較之下便還算充裕。
而先前朝廷送達詔令時,榮王曾有過明確回應,稱:【太子大婚,李隱必至。】
但隨著范陽軍打破了局面,形勢變幻之下,此時一切皆是未知。
截止眼下,榮王在這場紛爭中並不曾有過態度明確的矚目舉動,但益州榮王府這兩年的勢力壯大與名望增長被所有人看在眼中。各方在探討大局時,也從未試圖繞開過榮王府這座大山。
江都刺史府的外書房內,此時也不例外地談到了榮王府。
聽王岳等人各自說罷看法之後,常歲寧道:「我疑心范陽軍叛亂之事背後或有榮王府的手筆。」
這句沒有任何鋪墊的話,讓書房內眾人短暫地反應了一下。
片刻,駱觀臨正色問:「大人可是查到了什麼?」
常歲寧搖頭:「未曾,所以我只是說懷疑。」
駱觀臨:「大人是覺得,范陽軍叛亂的時機太過巧合?」
「是也不是。當今天下如此景況,不願冒險入京者比比皆是,有個把人選擇造反再正常不過。」常歲寧道:「我是根據前車之鑑做出的判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