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頁
一時間,因新麥的收成,倒是在江都城中掀起了一陣未曾有過的麵食熱潮,許多五花八門的麵食,頭一回以如此喧鬧的姿態,擠入了這文化江南之地。
而的興起,也是一種文化融合與繁盛的體現。
近日,王岳每日上值前,總要在街頭買上兩隻餡餅。下值後,則務必鑽入巷中,呼啦啦地吃上一碗撒了蔥花的湯餅。
每每吃的暢快淋漓間,苦老母親廚藝久矣的望山先生都不禁感慨一聲:【這才叫吃食啊。】
近來同樣迷戀上了市井間各色麵食的,還有孫大夫。
孫大夫不喜言辭,但喜吃。
孫大夫如今吃住都在無二院中,常歲寧讓鄭潮為孫大夫單獨辟出了一處小院。
孫大夫雖是以醫學館先生的身份留在館內,但平日裡並不必向學生授課。若遇難題時,醫學館的先生們可以向他提出問題,再由喬玉綿從中轉達請教。
起初,一眾醫學館的先生對此很是吹鬍子瞪眼,覺得此人架子未免太大,哪裡是學生們的先生,分明是他們這群先生們的先生!
於是,有幾位先生便存了刁難之心加以試探,然而來回試探了那麼幾遭之後,意識到那位雖沒長嘴,卻是個有真本領的高人,便也漸漸收起了輕視和不滿,甚至開始理解對方——高人嘛,性子怪些,也是正常的。
近來,喬玉綿每每下學之後,便會給師父拎一份外面的麵食回來,短短半月工夫,便將師父肉眼可見地餵胖了半圈。
喬玉綿今日甚至買到了胡餅,之前她只在京師的西市上吃過一回。
而通過每日替師父買吃食,喬玉綿也得以看到了江都如今的熱鬧安定景象,也聽了太多百姓們對常歲寧的感激尊崇之言。
「寧寧可真厲害。」此時喬玉綿坐在石階下,看著夕陽,忽而有些出神地道:「厲害得都有些不像寧寧了。」
這種「不像」,不單是在這份「厲害」之上……自她眼疾恢復後,在沔州再見到寧寧時,才怔然發覺寧寧的模樣與她記憶中竟有了極大的變化。
世人常言,相由心生。
從前的寧寧,如一朵室中花,嬌柔而多愁。
如今的寧寧,如一棵參天樹,似有入雲撼天之力。
兩種寧寧都很好,前者讓她想去保護,後者則將她護在身後。
可是,寧寧這小小的身板之下,怎會生出這樣巨大的變化呢?
一縷晚風輕拂過,喬玉綿眼底莫名酸澀了一下,而她竟說不清緣由。
夕陽墜去,只留那一縷涼風晚風在院中盤旋。
風中已有了涼爽之氣,秋日在望,秋收將至。
而在秋收之前,一封來自京師的詔令,伴隨著四下動盪不安的氣息,經快馬傳入了江都城中,送到了常歲寧手上。
第514章 無我常歲寧之名
這封詔令是為昭告太子大婚而來。
太子成婚大典定在十月,天子邀各藩王與各道節度使入京共賀。
十月是個好時候,到時各處秋收陸續完畢,藩王和節度使們除了賀禮之外,更可將稅銀一併押送入京,為太子大婚增添一份喜氣。
大盛已經很久沒有辦過這樣大的喜事了,那些久未入京的藩王和節度使們,幾乎不可能找得到合理的藉口來推辭入京之事。
握著手中詔令,常歲寧腦中閃過的是京師傳回的那些情報——
京師內外的勢力分合在飛快地發生著改變,這源於女帝近期頻頻釋放出的名為還權的信號。
更甚者,私下有傳言,道是待太子大婚之後,天子即會禪位歸政,以安大局人心。
這個傳言讓無數人為此心旌搖搖,那些長久以來打著逼迫女帝還政李氏旗號的勢力也因此被迫陷入了觀望。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由女帝親自釋放出的信號,將會迅速傳播到各處。
而今距太子大婚尚有三月,三月時間,不長不短,既足夠讓此事發酵到人盡皆知,卻又不至於使之成為無法轉圜、徹底脫離天子掌控的定局。
從籌備太子大婚,到稱病讓太子代政,再到定下婚期,召各處掌權者入京……在常歲寧看來,這過程中的每一步,甚至令使者在此關頭大張旗鼓地送荔枝來江都,皆有著處心積慮的設計在。
常歲寧與江都刺史府上下,都未曾因為這封突如其來的詔令而停下手上的公務。
待到天色將晚,外書房內掌了燈,王長史自前衙而來,才閉門議起此事。
「大人是否打算入京?」王長史試著問。
這個常歲寧正在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各處藩王與節度使需要再三思慮的。
任誰也看得出,此行絕無可能只是帶上份子錢,入京吃頓喜酒而已。
大盛有祖訓,藩王不允許帶兵接近京畿,他們若是入京,便等同卸下盔甲兵器,隻身赴險境——此乃前提所在。
而若是去,朝廷必會藉機試探他們的態度,讓他們作出表態,否則等著他們的極有可能便是身首分離,只怕人是整個兒過去的,屍體得是碎著回來的。
且此中又牽扯到一個十分緊要的問題,帝王果真會真心實意地樂見他們扶持太子嗎?
對此,各路人馬有著不同的看法。
而若不去,危機無疑是擺在眼前的,朝廷可以名正言順地認定他們藐視君威,有反叛之嫌,大可隨時治罪討伐他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而的興起,也是一種文化融合與繁盛的體現。
近日,王岳每日上值前,總要在街頭買上兩隻餡餅。下值後,則務必鑽入巷中,呼啦啦地吃上一碗撒了蔥花的湯餅。
每每吃的暢快淋漓間,苦老母親廚藝久矣的望山先生都不禁感慨一聲:【這才叫吃食啊。】
近來同樣迷戀上了市井間各色麵食的,還有孫大夫。
孫大夫不喜言辭,但喜吃。
孫大夫如今吃住都在無二院中,常歲寧讓鄭潮為孫大夫單獨辟出了一處小院。
孫大夫雖是以醫學館先生的身份留在館內,但平日裡並不必向學生授課。若遇難題時,醫學館的先生們可以向他提出問題,再由喬玉綿從中轉達請教。
起初,一眾醫學館的先生對此很是吹鬍子瞪眼,覺得此人架子未免太大,哪裡是學生們的先生,分明是他們這群先生們的先生!
於是,有幾位先生便存了刁難之心加以試探,然而來回試探了那麼幾遭之後,意識到那位雖沒長嘴,卻是個有真本領的高人,便也漸漸收起了輕視和不滿,甚至開始理解對方——高人嘛,性子怪些,也是正常的。
近來,喬玉綿每每下學之後,便會給師父拎一份外面的麵食回來,短短半月工夫,便將師父肉眼可見地餵胖了半圈。
喬玉綿今日甚至買到了胡餅,之前她只在京師的西市上吃過一回。
而通過每日替師父買吃食,喬玉綿也得以看到了江都如今的熱鬧安定景象,也聽了太多百姓們對常歲寧的感激尊崇之言。
「寧寧可真厲害。」此時喬玉綿坐在石階下,看著夕陽,忽而有些出神地道:「厲害得都有些不像寧寧了。」
這種「不像」,不單是在這份「厲害」之上……自她眼疾恢復後,在沔州再見到寧寧時,才怔然發覺寧寧的模樣與她記憶中竟有了極大的變化。
世人常言,相由心生。
從前的寧寧,如一朵室中花,嬌柔而多愁。
如今的寧寧,如一棵參天樹,似有入雲撼天之力。
兩種寧寧都很好,前者讓她想去保護,後者則將她護在身後。
可是,寧寧這小小的身板之下,怎會生出這樣巨大的變化呢?
一縷晚風輕拂過,喬玉綿眼底莫名酸澀了一下,而她竟說不清緣由。
夕陽墜去,只留那一縷涼風晚風在院中盤旋。
風中已有了涼爽之氣,秋日在望,秋收將至。
而在秋收之前,一封來自京師的詔令,伴隨著四下動盪不安的氣息,經快馬傳入了江都城中,送到了常歲寧手上。
第514章 無我常歲寧之名
這封詔令是為昭告太子大婚而來。
太子成婚大典定在十月,天子邀各藩王與各道節度使入京共賀。
十月是個好時候,到時各處秋收陸續完畢,藩王和節度使們除了賀禮之外,更可將稅銀一併押送入京,為太子大婚增添一份喜氣。
大盛已經很久沒有辦過這樣大的喜事了,那些久未入京的藩王和節度使們,幾乎不可能找得到合理的藉口來推辭入京之事。
握著手中詔令,常歲寧腦中閃過的是京師傳回的那些情報——
京師內外的勢力分合在飛快地發生著改變,這源於女帝近期頻頻釋放出的名為還權的信號。
更甚者,私下有傳言,道是待太子大婚之後,天子即會禪位歸政,以安大局人心。
這個傳言讓無數人為此心旌搖搖,那些長久以來打著逼迫女帝還政李氏旗號的勢力也因此被迫陷入了觀望。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由女帝親自釋放出的信號,將會迅速傳播到各處。
而今距太子大婚尚有三月,三月時間,不長不短,既足夠讓此事發酵到人盡皆知,卻又不至於使之成為無法轉圜、徹底脫離天子掌控的定局。
從籌備太子大婚,到稱病讓太子代政,再到定下婚期,召各處掌權者入京……在常歲寧看來,這過程中的每一步,甚至令使者在此關頭大張旗鼓地送荔枝來江都,皆有著處心積慮的設計在。
常歲寧與江都刺史府上下,都未曾因為這封突如其來的詔令而停下手上的公務。
待到天色將晚,外書房內掌了燈,王長史自前衙而來,才閉門議起此事。
「大人是否打算入京?」王長史試著問。
這個常歲寧正在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各處藩王與節度使需要再三思慮的。
任誰也看得出,此行絕無可能只是帶上份子錢,入京吃頓喜酒而已。
大盛有祖訓,藩王不允許帶兵接近京畿,他們若是入京,便等同卸下盔甲兵器,隻身赴險境——此乃前提所在。
而若是去,朝廷必會藉機試探他們的態度,讓他們作出表態,否則等著他們的極有可能便是身首分離,只怕人是整個兒過去的,屍體得是碎著回來的。
且此中又牽扯到一個十分緊要的問題,帝王果真會真心實意地樂見他們扶持太子嗎?
對此,各路人馬有著不同的看法。
而若不去,危機無疑是擺在眼前的,朝廷可以名正言順地認定他們藐視君威,有反叛之嫌,大可隨時治罪討伐他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