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頁
元灝垂首恭聲道:「是,學生謹記。」
鄭潮這才向他問起此行向農戶們「授課」之事。
元灝自端午前,便離開了無二院,和一眾農學館中的學子前去準備夏收之事。
此番夏收,收得乃是宿麥。所謂宿麥,即冬小麥。
小麥自前朝傳入關內,逐漸成為北方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在南方卻少有被大面積種植。
因小麥的產量高於粟黍,大盛前面幾位皇帝,為了鼓勵推進小麥種植,曾有諸多舉措,但因南北差異使然,效果並不明顯——
南邊的許多士人,受「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的影響,認為小麥乃粗糙之食。
而前面那些推進小麥種植的官員也大多欠缺經驗,在種植之法與水利之上偶有紕漏,常有產量不如人意的現象出現,偶爾再遇到天災,更惹來農戶們無數怨言,因此愈發不願嘗試種植小麥。對他們來說,依舊種植慣有之物無疑更為穩妥。
因此類種種原因使然,小麥在江都一帶的種植推進也並不順利。
此番常歲寧得以拿出江都三中之一的農田來種植小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占了時局之「便利」——
徐正業之亂後,江都過半農田無人問津,去年秋收之後,江都收留的大量流民已安置妥當,每戶都分到了田地的使用權。這些流民初來乍到,相對原本的江都百姓,對田地的掌握歸屬感尚沒有那麼強烈,又因尚未被真正允許落戶,對江都的政令便多是無條件服從。
聽聞要種植宿麥,他們也曾想過顆粒無收的可能,但江都府衙事先給了他們一記定心丸——他們入江都後,最先面臨的便是溫飽問題,因彼時正逢江都重建,他們大多數人得到了做工的機會,但起初依舊很難維持一家上下的口糧用度。那時,江都施行了一條政令,允許他們從江都官倉中按家中人頭來賒借糧食,只需來年收成時按量返還,不增收任何利息。
這從根源上解決了他們最在意的飽腹問題。
去年種植宿麥之前,江都府衙也向他們保證,若來年收成不佳,不會催他們還糧,也必會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用糧。
如此之下,眾人才得以安心。
種植宿麥,是常歲寧和江都官員,以及一眾農學者們反覆商榷後的決定,江都司田處為此更是籌備良多,而非盲目施行。
那些流民,有很多是從更南邊逃難而來,基本沒有種植宿麥的經驗。但有一點好,他們願意聽從安排,並勤勤懇懇地對待自己分到的每一寸田地。
去歲年終時,江都接連下了幾場雪,眼見大雪覆蓋了麥苗,有不少農者撲到田間痛哭,認為麥苗必將就此凍死田中。
得了再三解釋勸慰,他們勉強信服,一直等到積雪消融,麥苗趁著春日東風茁壯生長,農者們才真正心安。
天公作美,這是個風調雨順的豐年。
夏日至,麥穗漸黃,農者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頭穗子,用粗糙的掌心搓了搓,再揉一揉,而後用力一吹,見得掌心中飽滿的麥粒,不禁喜紅了眼眶。
收成之後,他們還清了去年賒借的糧,交了稅,家家戶戶依舊餘糧頗豐,足以支撐家中大半年的吃用。
這場夏收,解決了許多百姓的燃眉之急,也讓江都的糧倉充實許多,司倉處的官員無不狠鬆了一口氣,只覺終於熬出頭了。
別看他們出借百姓糧食時顯得很闊綽,實則他們比誰都虛。
當初江都糧倉被徐正業揮霍了大半,加上一場洪澇,常歲寧接手時,存糧已所剩無幾,出借給百姓的糧食,大多是東拼西湊來的,或是以蔣海為首的富商們捐獻,或是常歲寧令人以市價購入,回首看,真是一路咬牙硬撐過來的。
如今,這一眾官員們,再回想起去年刺史大人的諸多決策,只覺其中有莫大魄力。
現下各處只見江都繁茂,人才濟濟,上下一心,但又有幾人知曉,江都當初為了支撐這些決策,究竟下了多大決心,走了多少曲折艱難的路。安置這些流民,不過只是其中一角而已。
好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這場夏收後,緊接著便是秋收……如今他們且要選址擴建糧倉,忙著呢。
但這種忙碌,無疑是使人振奮的。
而這場收成喜人的大範圍夏收,也讓無數江都農戶真正看到了種植宿麥的希望,他們開始紛紛詢問小麥種植之法,打聽購買麥種的渠道,準備在秋收之後便著手種麥——從前他們只知夏種旋麥而秋收,如今這宿麥既也種得了,不與他們原有的作物爭時爭地,或可保一年兩收!
這些時日,元灝等人便忙著教授江都農戶宿麥種植之法。
元灝與鄭潮說罷自己近日所得之後,又提到了幾處關於水利的問題,而水利之事,乃鄭潮所擅。
二人長談許久,直到天色將暮,有書童送來了兩碗湯餅,所謂湯餅,便是湯麵。
新麥收成後,有些南方百姓尚不知如何烹食,但他們很快知曉,麥子不單可作麥飯,更可磨成麵粉,製成各類麵食。
而江都早在數月前,便建下了三座水磨坊,可日碾麵粉四百斛。
鄭潮聽到這個數目時,腦子裡最先冒出的念頭是——常節使又要賺錢了。
但他也知,常節使對江都的付出遠甚於此,這些錢,便該由人家來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鄭潮這才向他問起此行向農戶們「授課」之事。
元灝自端午前,便離開了無二院,和一眾農學館中的學子前去準備夏收之事。
此番夏收,收得乃是宿麥。所謂宿麥,即冬小麥。
小麥自前朝傳入關內,逐漸成為北方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在南方卻少有被大面積種植。
因小麥的產量高於粟黍,大盛前面幾位皇帝,為了鼓勵推進小麥種植,曾有諸多舉措,但因南北差異使然,效果並不明顯——
南邊的許多士人,受「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的影響,認為小麥乃粗糙之食。
而前面那些推進小麥種植的官員也大多欠缺經驗,在種植之法與水利之上偶有紕漏,常有產量不如人意的現象出現,偶爾再遇到天災,更惹來農戶們無數怨言,因此愈發不願嘗試種植小麥。對他們來說,依舊種植慣有之物無疑更為穩妥。
因此類種種原因使然,小麥在江都一帶的種植推進也並不順利。
此番常歲寧得以拿出江都三中之一的農田來種植小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占了時局之「便利」——
徐正業之亂後,江都過半農田無人問津,去年秋收之後,江都收留的大量流民已安置妥當,每戶都分到了田地的使用權。這些流民初來乍到,相對原本的江都百姓,對田地的掌握歸屬感尚沒有那麼強烈,又因尚未被真正允許落戶,對江都的政令便多是無條件服從。
聽聞要種植宿麥,他們也曾想過顆粒無收的可能,但江都府衙事先給了他們一記定心丸——他們入江都後,最先面臨的便是溫飽問題,因彼時正逢江都重建,他們大多數人得到了做工的機會,但起初依舊很難維持一家上下的口糧用度。那時,江都施行了一條政令,允許他們從江都官倉中按家中人頭來賒借糧食,只需來年收成時按量返還,不增收任何利息。
這從根源上解決了他們最在意的飽腹問題。
去年種植宿麥之前,江都府衙也向他們保證,若來年收成不佳,不會催他們還糧,也必會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用糧。
如此之下,眾人才得以安心。
種植宿麥,是常歲寧和江都官員,以及一眾農學者們反覆商榷後的決定,江都司田處為此更是籌備良多,而非盲目施行。
那些流民,有很多是從更南邊逃難而來,基本沒有種植宿麥的經驗。但有一點好,他們願意聽從安排,並勤勤懇懇地對待自己分到的每一寸田地。
去歲年終時,江都接連下了幾場雪,眼見大雪覆蓋了麥苗,有不少農者撲到田間痛哭,認為麥苗必將就此凍死田中。
得了再三解釋勸慰,他們勉強信服,一直等到積雪消融,麥苗趁著春日東風茁壯生長,農者們才真正心安。
天公作美,這是個風調雨順的豐年。
夏日至,麥穗漸黃,農者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頭穗子,用粗糙的掌心搓了搓,再揉一揉,而後用力一吹,見得掌心中飽滿的麥粒,不禁喜紅了眼眶。
收成之後,他們還清了去年賒借的糧,交了稅,家家戶戶依舊餘糧頗豐,足以支撐家中大半年的吃用。
這場夏收,解決了許多百姓的燃眉之急,也讓江都的糧倉充實許多,司倉處的官員無不狠鬆了一口氣,只覺終於熬出頭了。
別看他們出借百姓糧食時顯得很闊綽,實則他們比誰都虛。
當初江都糧倉被徐正業揮霍了大半,加上一場洪澇,常歲寧接手時,存糧已所剩無幾,出借給百姓的糧食,大多是東拼西湊來的,或是以蔣海為首的富商們捐獻,或是常歲寧令人以市價購入,回首看,真是一路咬牙硬撐過來的。
如今,這一眾官員們,再回想起去年刺史大人的諸多決策,只覺其中有莫大魄力。
現下各處只見江都繁茂,人才濟濟,上下一心,但又有幾人知曉,江都當初為了支撐這些決策,究竟下了多大決心,走了多少曲折艱難的路。安置這些流民,不過只是其中一角而已。
好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這場夏收後,緊接著便是秋收……如今他們且要選址擴建糧倉,忙著呢。
但這種忙碌,無疑是使人振奮的。
而這場收成喜人的大範圍夏收,也讓無數江都農戶真正看到了種植宿麥的希望,他們開始紛紛詢問小麥種植之法,打聽購買麥種的渠道,準備在秋收之後便著手種麥——從前他們只知夏種旋麥而秋收,如今這宿麥既也種得了,不與他們原有的作物爭時爭地,或可保一年兩收!
這些時日,元灝等人便忙著教授江都農戶宿麥種植之法。
元灝與鄭潮說罷自己近日所得之後,又提到了幾處關於水利的問題,而水利之事,乃鄭潮所擅。
二人長談許久,直到天色將暮,有書童送來了兩碗湯餅,所謂湯餅,便是湯麵。
新麥收成後,有些南方百姓尚不知如何烹食,但他們很快知曉,麥子不單可作麥飯,更可磨成麵粉,製成各類麵食。
而江都早在數月前,便建下了三座水磨坊,可日碾麵粉四百斛。
鄭潮聽到這個數目時,腦子裡最先冒出的念頭是——常節使又要賺錢了。
但他也知,常節使對江都的付出遠甚於此,這些錢,便該由人家來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