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頁
「卞軍遭此重創之下,短時日內卻於潭州又有再起之勢,歸根結底,正是民怨使然。」宋顯頓首:「縱養惡犬,必為其傷。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為民心,為戰局,亦為國朝——請陛下止損!」
這句話無疑更重了,殿內甚至因此安靜下來。
魏叔易靜立旁側,沒有開口說話,只看向跪在那裡的青年官員——哪怕他為天子近臣,卻也不得不承認,宋顯之言,是很值得一聽的逆耳忠言。
這本該是一個很好的直臣。
但今時不同往日,如此局勢下,這些話於此時的陛下而言,卻與脅迫無異。
尤其是在宣安大長公主長跪不起的情形之下——這位大長公主的分量不亞於手掌實權的藩王,她這一跪,便註定了此事很難再被輕輕揭過。
今日,所有的證據證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便是施壓者的分量。
而下一刻,魏叔易餘光內,忽見身側的官員出列,上前一步,深深施禮道:「聖上,宋侍御史之言句句曉以利害,為防止更大禍患出現,當務之急還當及時肅清問題根源——望陛下處置韓國公,及時止此損。」
此人年約四十出頭,正是與魏叔易並列門下省的另一名侍中,左相崔澔。
魏叔易與之在門下省分權博弈之下,也算熟悉了崔澔性情,對方此時出言附和,或是用意最虛偽利己的那一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崔澔在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分量。
果然,隨著崔澔出列,很快便有幾名官員跟隨。
他們或是出於黨派跟隨,也或是發自內心認為此舉有利於國朝安穩,於是後者斗膽選擇以正天子視聽。
是以,聖冊帝很快發現,那些紛紛讓自己【止損】的官員中,甚至不乏自己一手扶持上來的臣子。
第500章 籌備大婚
可此刻,他們卻在幫著那些向她施壓之人,逼迫她做出妥協……
聖冊帝緩緩閉了閉眼睛,平復著胸腔內翻騰著的不甘。
她不甘心就此妥協,不單是因為此事本身,更是因為她一旦就此事做出妥協,那麼之後便會有無數人,生出迫使她退讓的膽量來!
對一位君王而來,這無疑是一個十分糟糕且危險的預示。
這種當眾被迫做出如此退讓的滋味,她已很多年未曾嘗過,可她當下……竟別無選擇。
聽著那一道道「請聖上止損」的呼聲,聖冊帝再睜開眼睛時,視線一寸寸掃視著那些跪地高呼之人。
大殿外,隨著雲層遮蔽烈日,殿內明亮的光線也在被一寸寸收回,百官腳下光亮可鑑的金磚,無端便顯出幾分涼意。
片刻,帝王威嚴無私的聲音在偌大的殿內迴蕩開來:「諸卿放心,朕必當秉公處置此事,給江南西道枉死的百姓一個交代。」
此言落地,崔澔率先垂首高呼:「陛下聖明!」
眾人也紛紛拜下:「陛下聖明!」
看著那些跪拜的身影,聖冊帝眼底無分毫波動,抬手示意眾人平身,又單獨與宣安大長公主道:「宣安,你也起來罷。」
宣安大長公主謝恩起身,退立至旁側。
殿外天穹之上,層層白雲隨風來去,時卷時舒。
早朝散後,百官跪拜罷,起身三三兩兩地退出大殿。
帝王端坐於龍椅上方,看著一道道人影退去,直到大殿恢復寂靜空蕩,僅有垂首不語的內監侍立一旁。
聖冊帝靜靜坐了許久,親眼目睹了今日早朝之上天子被迫退讓之事的新任司宮台掌事,始終未敢出聲多言。
直到君王緩聲開口,問起的卻是其它事,似乎並未因早朝之事就此陷入耳目思緒停滯:「淮南道節度使以七百萬貫資北境戍邊之事……近日京中各處是否也在議論?」
司宮台掌事略反應了一瞬,才恭聲答道:「回陛下,是。」
又低聲道:「除此事外,各處私下議論最多的,是那常節使的身世……」
「身世。」聖冊帝重複了這二字,視線看向洞開的殿門,聲音意味不明。
此中身世,是果真另有隱情,還是阿尚製造出的假象?
但無論是哪一種,由此可見,阿尚如今竟是在著手為「身世」而造勢了——
所以,先前她的擔憂或是多慮的,阿尚不會選擇榮王,從眼下來看,阿尚真正想選的人……是【常歲寧】。
這個答案在心頭明晰的一瞬間,女帝耳邊同時迴響起的,是幾位大臣提議「淮南道節度使聲望增長之勢過快,恐非好兆頭,陛下應儘快設法壓制」的聲音。
馬相也有過類似提議。
那位少年節度使的羽翼豐滿之快,已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幾乎也讓所有人感到了不安。
女帝幾不可察地嘆了口氣。
走到這一步,她也曾試著問自己,天下之大,若談治理,擺在首要的無疑便是人才二字,而用人之道,究竟是當以能者為先,還是可控者為上?
一直以來,她為了穩固皇權,大多時候被迫選擇的皆是後者。
這讓她得以在這個位置上穩居十餘載,但時至今日,卻也已然顯露出了弊端。
可很多時候,她沒有選擇。
她非是以戰功平定天下的開國君主,而是嬪妃出身的異姓女子,那些藩王武將根本不願服她,她不殺他們,他們便會舉兵殺來,她能做的便是先下手為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這句話無疑更重了,殿內甚至因此安靜下來。
魏叔易靜立旁側,沒有開口說話,只看向跪在那裡的青年官員——哪怕他為天子近臣,卻也不得不承認,宋顯之言,是很值得一聽的逆耳忠言。
這本該是一個很好的直臣。
但今時不同往日,如此局勢下,這些話於此時的陛下而言,卻與脅迫無異。
尤其是在宣安大長公主長跪不起的情形之下——這位大長公主的分量不亞於手掌實權的藩王,她這一跪,便註定了此事很難再被輕輕揭過。
今日,所有的證據證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便是施壓者的分量。
而下一刻,魏叔易餘光內,忽見身側的官員出列,上前一步,深深施禮道:「聖上,宋侍御史之言句句曉以利害,為防止更大禍患出現,當務之急還當及時肅清問題根源——望陛下處置韓國公,及時止此損。」
此人年約四十出頭,正是與魏叔易並列門下省的另一名侍中,左相崔澔。
魏叔易與之在門下省分權博弈之下,也算熟悉了崔澔性情,對方此時出言附和,或是用意最虛偽利己的那一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崔澔在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分量。
果然,隨著崔澔出列,很快便有幾名官員跟隨。
他們或是出於黨派跟隨,也或是發自內心認為此舉有利於國朝安穩,於是後者斗膽選擇以正天子視聽。
是以,聖冊帝很快發現,那些紛紛讓自己【止損】的官員中,甚至不乏自己一手扶持上來的臣子。
第500章 籌備大婚
可此刻,他們卻在幫著那些向她施壓之人,逼迫她做出妥協……
聖冊帝緩緩閉了閉眼睛,平復著胸腔內翻騰著的不甘。
她不甘心就此妥協,不單是因為此事本身,更是因為她一旦就此事做出妥協,那麼之後便會有無數人,生出迫使她退讓的膽量來!
對一位君王而來,這無疑是一個十分糟糕且危險的預示。
這種當眾被迫做出如此退讓的滋味,她已很多年未曾嘗過,可她當下……竟別無選擇。
聽著那一道道「請聖上止損」的呼聲,聖冊帝再睜開眼睛時,視線一寸寸掃視著那些跪地高呼之人。
大殿外,隨著雲層遮蔽烈日,殿內明亮的光線也在被一寸寸收回,百官腳下光亮可鑑的金磚,無端便顯出幾分涼意。
片刻,帝王威嚴無私的聲音在偌大的殿內迴蕩開來:「諸卿放心,朕必當秉公處置此事,給江南西道枉死的百姓一個交代。」
此言落地,崔澔率先垂首高呼:「陛下聖明!」
眾人也紛紛拜下:「陛下聖明!」
看著那些跪拜的身影,聖冊帝眼底無分毫波動,抬手示意眾人平身,又單獨與宣安大長公主道:「宣安,你也起來罷。」
宣安大長公主謝恩起身,退立至旁側。
殿外天穹之上,層層白雲隨風來去,時卷時舒。
早朝散後,百官跪拜罷,起身三三兩兩地退出大殿。
帝王端坐於龍椅上方,看著一道道人影退去,直到大殿恢復寂靜空蕩,僅有垂首不語的內監侍立一旁。
聖冊帝靜靜坐了許久,親眼目睹了今日早朝之上天子被迫退讓之事的新任司宮台掌事,始終未敢出聲多言。
直到君王緩聲開口,問起的卻是其它事,似乎並未因早朝之事就此陷入耳目思緒停滯:「淮南道節度使以七百萬貫資北境戍邊之事……近日京中各處是否也在議論?」
司宮台掌事略反應了一瞬,才恭聲答道:「回陛下,是。」
又低聲道:「除此事外,各處私下議論最多的,是那常節使的身世……」
「身世。」聖冊帝重複了這二字,視線看向洞開的殿門,聲音意味不明。
此中身世,是果真另有隱情,還是阿尚製造出的假象?
但無論是哪一種,由此可見,阿尚如今竟是在著手為「身世」而造勢了——
所以,先前她的擔憂或是多慮的,阿尚不會選擇榮王,從眼下來看,阿尚真正想選的人……是【常歲寧】。
這個答案在心頭明晰的一瞬間,女帝耳邊同時迴響起的,是幾位大臣提議「淮南道節度使聲望增長之勢過快,恐非好兆頭,陛下應儘快設法壓制」的聲音。
馬相也有過類似提議。
那位少年節度使的羽翼豐滿之快,已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幾乎也讓所有人感到了不安。
女帝幾不可察地嘆了口氣。
走到這一步,她也曾試著問自己,天下之大,若談治理,擺在首要的無疑便是人才二字,而用人之道,究竟是當以能者為先,還是可控者為上?
一直以來,她為了穩固皇權,大多時候被迫選擇的皆是後者。
這讓她得以在這個位置上穩居十餘載,但時至今日,卻也已然顯露出了弊端。
可很多時候,她沒有選擇。
她非是以戰功平定天下的開國君主,而是嬪妃出身的異姓女子,那些藩王武將根本不願服她,她不殺他們,他們便會舉兵殺來,她能做的便是先下手為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