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頁
她不是不知這樣做的代價,但是若重來一次,她依舊別無選擇。
古往今來,哪個君王手上不曾染血,她不必回望來時,只需籌謀日後。
她可用、敢用的能者不多,而阿尚算是一個——
設法壓制阿尚又能如何?從阿尚手中分出來的權勢,也總歸會落入他人之手,與其如此,她自然更願意扶持自己的女兒——尤其是眼下群狼環伺的情形之下。
即便時至今日,阿尚並無回頭看一眼的想法,但她們母女之間,總該靜下心來,好好地坐下談一場,才好進一步下其它定論。
她要讓阿尚知道,她們之間不該是敵對的,這天下江山,本不該落入那些無能無德無功的外人手中。
「陛下,是否要讓人詳查常節使的身世……」司宮台掌事試著問道。
聖冊帝卻搖了頭:「不必。」
阿尚此番能拿出七百萬貫相資北境,可見是此前留下的基業……能隱藏多年而未曾廢弛,多半深扎於底層,而如此存在,必與情報組織息息相關。
她此時令人去查,一旦驚動了阿尚的眼線,反而會令阿尚不喜,待她再生出戒備。
她要藉此讓阿尚明白,她並不忌憚有關「常歲寧」的一切,這亦是她的誠意。
「今年的荔枝,可在路上了?」
聽得帝王此問,司宮台掌事忙道:「回陛下,應當已經啟程了。」
今年因戰亂之故,荔枝的運輸晚了許多。
聖冊帝道:「交待下去,令運輸使者途中分兩路而行,分出一半,直接送往江都刺史府。」
司宮台掌事應下,即刻安排去了。
直到退出大殿,司宮台掌事臉上才浮現一絲疑惑之色,聖人曆來是防患於未然、寧可錯殺的作風,可怎麼唯獨待這位淮南道節度使,不打算壓制忌憚不說,反而這般器重信任?
且令運輸使者直接送一半荔枝去往江都,如此一來,便等同是向世人昭告這份器重……陛下是要借這位常節使,來威懾壓制其它勢力嗎?
司宮台掌事心中掂量著這份用意,不敢有絲毫耽擱地安排荔枝轉運之事去了。
司宮台掌事前腳離開,後腳便有一道少年身影垂首進了殿內,躬身行禮:「兒臣參見陛下……」
聖冊帝看向那身形清瘦,卻又無聲長高了許多的少年。
迎著帝王詢問的目光,少年忙道:「兒臣聽聞陛下還在殿內,便來提醒陛下該用午膳了……」
「太子愈發懂事了。」聖冊帝微微含笑,問了句:「宣安大長公主難得回京,你身為小輩,怎未去請安問候?」
太子臉色微白,聲音有些不安:「兒臣與大長公主殿下並不熟識……」
「你是一國儲君,行事便要有儲君的規矩禮節。」聖冊帝道:「明日一早,你便出宮一趟,去向大長公主請安。」
太子不解其用意,一時不知該應下還是如何,急得在心裡都要哭了——他就說他聽不懂聖人這些真真假假之言,可東宮那些屬官,非要讓他來聖人面前多表孝心……這下壞了吧!
太子手足無措,唯有跪了下去,語無倫次道:「陛下,兒臣不慣出宮……恐在大長公主殿下面前說錯話,有損陛下顏面。」
聖冊帝微蹙眉:「你如此模樣,讓朕如何才能放心將大任交予你手?」
這句話落在太子耳中,猶如在倒數死期,他將頭叩在地上:「陛下……兒臣還小,不堪大任!」
這句「兒臣還小」,他從未滿十歲,一直說到今日。
他最懼怕的事便是過生辰,其次是裁新衣,若是可以,他恨不能一輩子都和「兒臣還小」四字般配地鎖死。
然而這次,帝王卻似乎十分不滿意他的反應。
「智兒,你今年已有十五了。」聖冊帝緩聲道:「朕已經老了,許多事都已力不從心,也該為你繼位之事做準備了。」
這是從未曾有過的話,太子聽在耳中,只覺本就不多的腦子都不夠用了。
他錯愕而不安地抬起臉:「陛下,兒臣對天起誓,絕無半分……」
然而話未說完,便被帝王打斷:「起來吧,不必總是這般謹小慎微,你已長成,也該拿出儲君該有的氣度了,否則如何能夠服眾。」
太子嚇得一個字都不敢再多說了,顫顫地站起身來,心中欲哭無淚——他真的只是來喊聖人吃飯而已啊。
聖冊帝自龍椅上方起身,交待宮人:「今日太子與朕共進午膳。」
見女帝走下御階,太子才猛地回神,趕忙上前去扶住女帝一隻手臂。
當日午後,宮中即有兩則消息傳出。
第一則,是有關處置韓國公李獻之事。
第二則,是聖人準備為太子籌備大婚事宜。
這兩樁消息皆是一等一的大事,而後者透露出的深意顯然更加值得琢磨,一時間,京師各路人心無不為此浮動。
安邑坊,崔家,議事堂內,有崔氏族人擰眉思索道:「明後莫非是見局面難支……果真有意要還權於太子了?」
另有族人道:「據聞一個時辰前,太子出了宮,往宣安大長公主府去了……」
身為儲君,出宮去往府上拜見,這幾乎是堂而皇之的拉攏示好了!
而太子什麼處境,他們都心知肚明,若無聖人准許,太子豈敢有此舉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古往今來,哪個君王手上不曾染血,她不必回望來時,只需籌謀日後。
她可用、敢用的能者不多,而阿尚算是一個——
設法壓制阿尚又能如何?從阿尚手中分出來的權勢,也總歸會落入他人之手,與其如此,她自然更願意扶持自己的女兒——尤其是眼下群狼環伺的情形之下。
即便時至今日,阿尚並無回頭看一眼的想法,但她們母女之間,總該靜下心來,好好地坐下談一場,才好進一步下其它定論。
她要讓阿尚知道,她們之間不該是敵對的,這天下江山,本不該落入那些無能無德無功的外人手中。
「陛下,是否要讓人詳查常節使的身世……」司宮台掌事試著問道。
聖冊帝卻搖了頭:「不必。」
阿尚此番能拿出七百萬貫相資北境,可見是此前留下的基業……能隱藏多年而未曾廢弛,多半深扎於底層,而如此存在,必與情報組織息息相關。
她此時令人去查,一旦驚動了阿尚的眼線,反而會令阿尚不喜,待她再生出戒備。
她要藉此讓阿尚明白,她並不忌憚有關「常歲寧」的一切,這亦是她的誠意。
「今年的荔枝,可在路上了?」
聽得帝王此問,司宮台掌事忙道:「回陛下,應當已經啟程了。」
今年因戰亂之故,荔枝的運輸晚了許多。
聖冊帝道:「交待下去,令運輸使者途中分兩路而行,分出一半,直接送往江都刺史府。」
司宮台掌事應下,即刻安排去了。
直到退出大殿,司宮台掌事臉上才浮現一絲疑惑之色,聖人曆來是防患於未然、寧可錯殺的作風,可怎麼唯獨待這位淮南道節度使,不打算壓制忌憚不說,反而這般器重信任?
且令運輸使者直接送一半荔枝去往江都,如此一來,便等同是向世人昭告這份器重……陛下是要借這位常節使,來威懾壓制其它勢力嗎?
司宮台掌事心中掂量著這份用意,不敢有絲毫耽擱地安排荔枝轉運之事去了。
司宮台掌事前腳離開,後腳便有一道少年身影垂首進了殿內,躬身行禮:「兒臣參見陛下……」
聖冊帝看向那身形清瘦,卻又無聲長高了許多的少年。
迎著帝王詢問的目光,少年忙道:「兒臣聽聞陛下還在殿內,便來提醒陛下該用午膳了……」
「太子愈發懂事了。」聖冊帝微微含笑,問了句:「宣安大長公主難得回京,你身為小輩,怎未去請安問候?」
太子臉色微白,聲音有些不安:「兒臣與大長公主殿下並不熟識……」
「你是一國儲君,行事便要有儲君的規矩禮節。」聖冊帝道:「明日一早,你便出宮一趟,去向大長公主請安。」
太子不解其用意,一時不知該應下還是如何,急得在心裡都要哭了——他就說他聽不懂聖人這些真真假假之言,可東宮那些屬官,非要讓他來聖人面前多表孝心……這下壞了吧!
太子手足無措,唯有跪了下去,語無倫次道:「陛下,兒臣不慣出宮……恐在大長公主殿下面前說錯話,有損陛下顏面。」
聖冊帝微蹙眉:「你如此模樣,讓朕如何才能放心將大任交予你手?」
這句話落在太子耳中,猶如在倒數死期,他將頭叩在地上:「陛下……兒臣還小,不堪大任!」
這句「兒臣還小」,他從未滿十歲,一直說到今日。
他最懼怕的事便是過生辰,其次是裁新衣,若是可以,他恨不能一輩子都和「兒臣還小」四字般配地鎖死。
然而這次,帝王卻似乎十分不滿意他的反應。
「智兒,你今年已有十五了。」聖冊帝緩聲道:「朕已經老了,許多事都已力不從心,也該為你繼位之事做準備了。」
這是從未曾有過的話,太子聽在耳中,只覺本就不多的腦子都不夠用了。
他錯愕而不安地抬起臉:「陛下,兒臣對天起誓,絕無半分……」
然而話未說完,便被帝王打斷:「起來吧,不必總是這般謹小慎微,你已長成,也該拿出儲君該有的氣度了,否則如何能夠服眾。」
太子嚇得一個字都不敢再多說了,顫顫地站起身來,心中欲哭無淚——他真的只是來喊聖人吃飯而已啊。
聖冊帝自龍椅上方起身,交待宮人:「今日太子與朕共進午膳。」
見女帝走下御階,太子才猛地回神,趕忙上前去扶住女帝一隻手臂。
當日午後,宮中即有兩則消息傳出。
第一則,是有關處置韓國公李獻之事。
第二則,是聖人準備為太子籌備大婚事宜。
這兩樁消息皆是一等一的大事,而後者透露出的深意顯然更加值得琢磨,一時間,京師各路人心無不為此浮動。
安邑坊,崔家,議事堂內,有崔氏族人擰眉思索道:「明後莫非是見局面難支……果真有意要還權於太子了?」
另有族人道:「據聞一個時辰前,太子出了宮,往宣安大長公主府去了……」
身為儲君,出宮去往府上拜見,這幾乎是堂而皇之的拉攏示好了!
而太子什麼處境,他們都心知肚明,若無聖人准許,太子豈敢有此舉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