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頁
隨著此音墜地,殿內有低低的議論聲響起。
聖冊帝看著跪在那裡不起的大長公主,微微點頭,示意她說來。
宣安大長公主依舊維持著執禮的動作,脊背挺直,肩膀端正,聲音清晰有力:「李容為江南西道之枉死百姓,及大局慮,請聖上下旨處死韓國公李獻,以平眾怒!」
第499章 請陛下止損
宣安大長公主之言沒有迂迴鋪墊,甚至不曾「請求聖上發落」,而是直言提議處死李獻。
這是她的身份帶給她的底氣,也是她認定李獻當死的決心。
或因此言過於突然且鋒利,原本幾分嘈雜的大殿之上,此時反而寂靜下來。
聖冊帝看著宣安大長公主,眼底也一派寂靜——她便知道,李容此行入京,必不可能是為了祭祖而來。
向來不理紛爭的宣安李容,如今也會為一事而立於人前、甚至是正面向她這個帝王施壓了……這天下時局,果然大不同於從前了。
察覺到上首帝王的凝視,宣安大長公主一動未動,神情肅然堅毅。
片刻,殿內一道蒼老威嚴的聲音響起,向宣安大長公主問道:「潭州正值戰時,大長公主卻直言讓聖人處死主帥,不知是何道理用意?」
宣安大長公主微側首,看向說話之人,正對上一雙蒼老卻不見渾濁之色的眼睛。
太傅又老了許多,也更加清瘦了,但站在那裡,便讓人覺得如一株風骨未消的松,仍一如當年。
旁人若出此言,宣安大長公主或會認定是為質問,但太傅不同,他有質問她的威望與資格,但此時用意,卻非如此——
帝王未語,四下觀望之際,太傅有此言,是給她順理成章說下去的機會。
宣安大長公主看向太傅的眼中有著敬意,微將頭轉正後,方肅容答道:「李容不通軍務,亦知臨陣易帥有諸多不妥,然而韓國公李獻於江南西道製造瘟疫,無詔而擅自屠殺百姓,實非可擔大任之良將也!」
大長公主的聲音鏗鏘有力,說話間,執禮抬首看向帝王:「恐怕就連陛下,也被其蒙蔽了!」
此中是否存在「蒙蔽」之舉,各人心中自有分辨,但君王否認瘟疫乃是人為在先,便只能是被「蒙蔽」。
四目相接間,聖冊帝俯視著宣安大長公主,開口之際,聲音喜怒難辨:「此事非同小可,宣安,你可有證據否?」
大長公主垂眸道:「回陛下,御史台殿院侍御史,宋顯宋大人,此番亦隨李容一同返京,此刻正在殿外等候傳召——」
宋顯……
聖冊帝抬眼望向大開的殿門外:「宣宋顯入殿。」
「宣——侍御史宋顯入殿覲見!」
內侍高唱之聲傳至殿外,等候已久的宋顯略微整理官袍,沒有猶豫地踏入殿中。
走入殿內的一瞬,宋顯察覺到,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身上。
上一次接受如此之多的目光注視,是他以狀元之身踏入朝堂,走向人前之時。
那時的他,是眾人眼中前途無量的新科狀元,是在帝王與士族的鬥爭背景之下,將被破格重用的寒門新秀,想拉攏他的人不計其數。
而此刻,那些看向他的目光中,若拋開隱晦的偽裝,必將多為不解、惋惜,亦或是出於對他無知之舉的嘲諷,乃至奚落。
而這些視線加在一起,尚抵不過最上首那位聖人的綏視——
聖冊帝看著那道走來的青年官員身影。
這是她欽點的狀元公,是她頗為看好的預備大臣,是以她給了這一批年輕人最多的磨練機會,以便快速提拔,並將他們破例置於要處……此番去往岳州,面對宋顯的自薦,她也毫不猶豫地點頭。
任誰都看得出,只要這位侍御史能夠平安回來,她定不吝於再予提拔。
然而欽差隊伍初至岳州,禮部侍郎房廷便暗中傳回消息,信中言,岳州出了變故,而不聽勸阻帶頭促成了這場變故的人,正是她點頭准允前往的宋顯。
那日後,宋顯此人便沒了音信,知情者中,有人猜測他一去不返,有人猜測他身染瘟疫而亡……但事實上,他卻和宣安大長公主一同出現在了這大殿之上,站在了她這個君王的對立方向。
是她給的還不夠多嗎?
她非是不重視人才的昏聵君主,可是這些心思搖擺不定的年輕人,卻因種種而辜負了她的培養與提拔。
聖冊帝心中難得生出兩分怒意,這怒意源於她的信任與施恩被辜負,也源於她所代表著的皇權在某種程度上被輕視甚至是捨棄。
在帝王的注視下,宋顯跪身下去請罪:「微臣宋顯,奉聖令去往岳州,今無詔擅歸,可視為抗旨之舉,依法理應重懲——」
言畢,他將頭重重叩在地上,聲音愈高兩分:「然臣斗膽請陛下在降罰之前,可容臣言明此行所聞所見!」
聖冊帝看著那個尚不懂得掩藏滿身孤注一擲之氣的年輕人,緩聲道:「宋卿只管說來。」
宋顯的聲音毫不遲疑:「臣等奉陛下之命,去往岳州救治患疫百姓,然而抵達當日,卻見韓國公麾下副將閆承祿下令燒殺上萬患疫百姓——」
「聖人令我等前往,是為挽救萬千生民性命而去,臣不敢忘卻聖命,勸阻不得,唯有設法帶眾百姓自安置處逃離。然而即便如此,韓國公麾下副將閆承祿仍率兵行追殺之舉,絲毫不將朝廷法令放在眼中,手段之狠毒,實令人膽寒!」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聖冊帝看著跪在那裡不起的大長公主,微微點頭,示意她說來。
宣安大長公主依舊維持著執禮的動作,脊背挺直,肩膀端正,聲音清晰有力:「李容為江南西道之枉死百姓,及大局慮,請聖上下旨處死韓國公李獻,以平眾怒!」
第499章 請陛下止損
宣安大長公主之言沒有迂迴鋪墊,甚至不曾「請求聖上發落」,而是直言提議處死李獻。
這是她的身份帶給她的底氣,也是她認定李獻當死的決心。
或因此言過於突然且鋒利,原本幾分嘈雜的大殿之上,此時反而寂靜下來。
聖冊帝看著宣安大長公主,眼底也一派寂靜——她便知道,李容此行入京,必不可能是為了祭祖而來。
向來不理紛爭的宣安李容,如今也會為一事而立於人前、甚至是正面向她這個帝王施壓了……這天下時局,果然大不同於從前了。
察覺到上首帝王的凝視,宣安大長公主一動未動,神情肅然堅毅。
片刻,殿內一道蒼老威嚴的聲音響起,向宣安大長公主問道:「潭州正值戰時,大長公主卻直言讓聖人處死主帥,不知是何道理用意?」
宣安大長公主微側首,看向說話之人,正對上一雙蒼老卻不見渾濁之色的眼睛。
太傅又老了許多,也更加清瘦了,但站在那裡,便讓人覺得如一株風骨未消的松,仍一如當年。
旁人若出此言,宣安大長公主或會認定是為質問,但太傅不同,他有質問她的威望與資格,但此時用意,卻非如此——
帝王未語,四下觀望之際,太傅有此言,是給她順理成章說下去的機會。
宣安大長公主看向太傅的眼中有著敬意,微將頭轉正後,方肅容答道:「李容不通軍務,亦知臨陣易帥有諸多不妥,然而韓國公李獻於江南西道製造瘟疫,無詔而擅自屠殺百姓,實非可擔大任之良將也!」
大長公主的聲音鏗鏘有力,說話間,執禮抬首看向帝王:「恐怕就連陛下,也被其蒙蔽了!」
此中是否存在「蒙蔽」之舉,各人心中自有分辨,但君王否認瘟疫乃是人為在先,便只能是被「蒙蔽」。
四目相接間,聖冊帝俯視著宣安大長公主,開口之際,聲音喜怒難辨:「此事非同小可,宣安,你可有證據否?」
大長公主垂眸道:「回陛下,御史台殿院侍御史,宋顯宋大人,此番亦隨李容一同返京,此刻正在殿外等候傳召——」
宋顯……
聖冊帝抬眼望向大開的殿門外:「宣宋顯入殿。」
「宣——侍御史宋顯入殿覲見!」
內侍高唱之聲傳至殿外,等候已久的宋顯略微整理官袍,沒有猶豫地踏入殿中。
走入殿內的一瞬,宋顯察覺到,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身上。
上一次接受如此之多的目光注視,是他以狀元之身踏入朝堂,走向人前之時。
那時的他,是眾人眼中前途無量的新科狀元,是在帝王與士族的鬥爭背景之下,將被破格重用的寒門新秀,想拉攏他的人不計其數。
而此刻,那些看向他的目光中,若拋開隱晦的偽裝,必將多為不解、惋惜,亦或是出於對他無知之舉的嘲諷,乃至奚落。
而這些視線加在一起,尚抵不過最上首那位聖人的綏視——
聖冊帝看著那道走來的青年官員身影。
這是她欽點的狀元公,是她頗為看好的預備大臣,是以她給了這一批年輕人最多的磨練機會,以便快速提拔,並將他們破例置於要處……此番去往岳州,面對宋顯的自薦,她也毫不猶豫地點頭。
任誰都看得出,只要這位侍御史能夠平安回來,她定不吝於再予提拔。
然而欽差隊伍初至岳州,禮部侍郎房廷便暗中傳回消息,信中言,岳州出了變故,而不聽勸阻帶頭促成了這場變故的人,正是她點頭准允前往的宋顯。
那日後,宋顯此人便沒了音信,知情者中,有人猜測他一去不返,有人猜測他身染瘟疫而亡……但事實上,他卻和宣安大長公主一同出現在了這大殿之上,站在了她這個君王的對立方向。
是她給的還不夠多嗎?
她非是不重視人才的昏聵君主,可是這些心思搖擺不定的年輕人,卻因種種而辜負了她的培養與提拔。
聖冊帝心中難得生出兩分怒意,這怒意源於她的信任與施恩被辜負,也源於她所代表著的皇權在某種程度上被輕視甚至是捨棄。
在帝王的注視下,宋顯跪身下去請罪:「微臣宋顯,奉聖令去往岳州,今無詔擅歸,可視為抗旨之舉,依法理應重懲——」
言畢,他將頭重重叩在地上,聲音愈高兩分:「然臣斗膽請陛下在降罰之前,可容臣言明此行所聞所見!」
聖冊帝看著那個尚不懂得掩藏滿身孤注一擲之氣的年輕人,緩聲道:「宋卿只管說來。」
宋顯的聲音毫不遲疑:「臣等奉陛下之命,去往岳州救治患疫百姓,然而抵達當日,卻見韓國公麾下副將閆承祿下令燒殺上萬患疫百姓——」
「聖人令我等前往,是為挽救萬千生民性命而去,臣不敢忘卻聖命,勸阻不得,唯有設法帶眾百姓自安置處逃離。然而即便如此,韓國公麾下副將閆承祿仍率兵行追殺之舉,絲毫不將朝廷法令放在眼中,手段之狠毒,實令人膽寒!」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