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頁
而他越是形容閃躲,戒備心遠重於常人的薺菜等人便越是留意他。
而孫大夫越是被人留意,便越發心跳加速,無所適從,乃至額角有汗水滴落,卻又不好意思抬手擦拭,只能任由汗水順著臉頰流淌。
薺菜越看越不對,試探著上前問了一句:「閣下可是哪裡不適?」
孫大夫繃緊了身體,結結巴巴地說了句:「在下……有東西落在了車內……」
便連忙鑽回馬車裡續命去了。
此刻見喬玉綿找人,薺菜便上前告知人回馬車裡去取東西去了,並試著道:「大人,那位大夫他似乎……」
薺菜一面覺得孫大夫太過鬼祟,像是一個心虛的臥底細作,但一面又忍不住想——哪家正常的細作會表露出如此明顯的心虛?
「這位大夫行孫,是我的一位舊識。」常歲寧看向馬車方向,會意地解釋道:「孫大夫只是不慣與生人相處,不必去打攪他。」
畢竟前世她邀孫大夫入軍中時,孫大夫已提前同她言明,他在人多的場合中便會渾身不適,倘若情形嚴重只怕會患上瘋病來著……
說來她倒很好奇,綿綿阿姊是如何說服孫大夫來此的。
常歲寧想著,便問了喬玉綿一句。
「我動身之前,托師父幫我隱瞞家中……師父權衡之下,便決定與我一同出門了。」說到這裡,喬玉綿的神情有些愧疚和赧然。
這件事說來很是無心插柳。
常歲寧瞭然點頭之後,不禁問喬玉綿:「如今家中可知阿姊來此?」
喬玉綿搖頭:「或已知曉,或尚不知……」
常歲寧便提議讓喬玉綿寫一封信回京報平安,以免家中擔心。
雖然轉念一想,若喬祭酒夫妻和喬玉柏知曉喬玉綿來了岳州這瘟疫之所,只會在原本的擔心基礎上雪上加霜……但報個平安還是很有必要的。
喬玉綿點頭應下此事,想著在信中如何說才能更好地安撫家人。
這時,人群間的恐慌大致得到了安撫紓解,那名左姓老人,在幾名年輕人和那名小童的攙扶陪同下,來到離常歲寧尚有十步開外處,衝著常歲寧含淚跪了下去。
「常節使今日大恩大德……岳州百姓沒齒難忘!」老人聲音很高,帶著感激的顫意,將頭叩了下去。
緊跟著,老人身後的百姓們也紛紛跪下,感激聲,哭聲,混作一團。
其中跪在最前面的,也有衣衫殘破,但依舊存有文人氣質的年輕人,此刻亦是毫無形象地泣聲道:「草民等人患疫在身,並非淮南道子民……何德何能,卻得常節使如此庇護……」
「淮南道與岳州雖隔漢水,但我等皆為大盛子民,既同根同源,便也當同心同德——」常歲寧看著眾人,道:」諸位亦不必跪我謝我,今時淮南道此舉並非施恩相助,而是理當如此。諸位已飽受不公折磨,實不必再向我等言謝。」
這種謝意,對手掌權勢者而言,本該是一種沉重的折煞。
那年輕的文人聞得此言,卻將頭貼伏在地,愈發泣不成聲了。
無數百姓抹著眼淚,但依舊有人神情忐忑不安,不知前路何從。
直到常歲寧讓他們起身,並提高了聲音道:「今日諸位且隨我去,我雖不敢妄言允諾定將諸位醫治痊癒——但我淮南道數百醫士在此,亦有遠道而來的仁心醫者,必當不遺餘力,盡一切所能救治彌補各位。」
聽到如此允諾,人群中忽然有人放聲大哭起來,旋即,無論常歲寧如何讓人勸阻,眾人依舊堅持跪拜行禮。
喬玉綿看在眼中,不禁濕潤了眼角。
坐在車內的孫大夫,聽得這些哭音,心中也很觸動,悄悄掀開車簾一角往外看去,卻與一名維持秩序的士兵不幸對視,於是又立時慌張地放下帘子。
很快,那些百姓便隨著常歲寧,一同往安置處而去。
常歲寧令人備了馬車接應,無力行走的老弱者大多上了馬車。
午後的江風吹拂著緩緩而行的龐大百姓隊伍,風中似乎帶著消解眾生苦難的憐憫氣息。
常歲寧在前帶路,驅馬緩行,回頭看一眼,只見身後隊伍漫長,竟一時看不到盡頭。
人群相互攙扶而行,大多衣衫殘破,形容狼藉,為病痛纏身,似乎從頭到腳都泡在了苦難里。
他們的苦難源於戰火的灼傷,也源於當權者的冷漠,他們一次次被辜負拋棄,但在有人向他們施以援手時,他們卻仍願意交付感激和信任。
這分明就是大多百姓的模樣,民心分明是這樣唾手可得——
但總有人在權衡利弊時,選擇將百姓置於最無關輕重之處,他們自認做出了最明智清醒的選擇,實則卻是另一種捨近求遠,捨本逐末。
在那些人眼中,百姓只是一個冰冷的數目,死上千人,萬人,也只是如一縷風,如一粒塵,在真正的「大局」面前不足為重。
可正是這些不被看重的風與塵,在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卻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此時的卞春梁之亂,以及各處兵禍,歸根結底,不正是在這些無數塵埃的推動下所造成的局面嗎?
大風起塵,釀作渾濁風暴,席捲反噬而來。
但那個人,時至今日似乎仍然不知問題的本源出自何處,依舊罔顧生民,而只迫切地去追逐一場戰事的勝利,一股亂勢的平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而孫大夫越是被人留意,便越發心跳加速,無所適從,乃至額角有汗水滴落,卻又不好意思抬手擦拭,只能任由汗水順著臉頰流淌。
薺菜越看越不對,試探著上前問了一句:「閣下可是哪裡不適?」
孫大夫繃緊了身體,結結巴巴地說了句:「在下……有東西落在了車內……」
便連忙鑽回馬車裡續命去了。
此刻見喬玉綿找人,薺菜便上前告知人回馬車裡去取東西去了,並試著道:「大人,那位大夫他似乎……」
薺菜一面覺得孫大夫太過鬼祟,像是一個心虛的臥底細作,但一面又忍不住想——哪家正常的細作會表露出如此明顯的心虛?
「這位大夫行孫,是我的一位舊識。」常歲寧看向馬車方向,會意地解釋道:「孫大夫只是不慣與生人相處,不必去打攪他。」
畢竟前世她邀孫大夫入軍中時,孫大夫已提前同她言明,他在人多的場合中便會渾身不適,倘若情形嚴重只怕會患上瘋病來著……
說來她倒很好奇,綿綿阿姊是如何說服孫大夫來此的。
常歲寧想著,便問了喬玉綿一句。
「我動身之前,托師父幫我隱瞞家中……師父權衡之下,便決定與我一同出門了。」說到這裡,喬玉綿的神情有些愧疚和赧然。
這件事說來很是無心插柳。
常歲寧瞭然點頭之後,不禁問喬玉綿:「如今家中可知阿姊來此?」
喬玉綿搖頭:「或已知曉,或尚不知……」
常歲寧便提議讓喬玉綿寫一封信回京報平安,以免家中擔心。
雖然轉念一想,若喬祭酒夫妻和喬玉柏知曉喬玉綿來了岳州這瘟疫之所,只會在原本的擔心基礎上雪上加霜……但報個平安還是很有必要的。
喬玉綿點頭應下此事,想著在信中如何說才能更好地安撫家人。
這時,人群間的恐慌大致得到了安撫紓解,那名左姓老人,在幾名年輕人和那名小童的攙扶陪同下,來到離常歲寧尚有十步開外處,衝著常歲寧含淚跪了下去。
「常節使今日大恩大德……岳州百姓沒齒難忘!」老人聲音很高,帶著感激的顫意,將頭叩了下去。
緊跟著,老人身後的百姓們也紛紛跪下,感激聲,哭聲,混作一團。
其中跪在最前面的,也有衣衫殘破,但依舊存有文人氣質的年輕人,此刻亦是毫無形象地泣聲道:「草民等人患疫在身,並非淮南道子民……何德何能,卻得常節使如此庇護……」
「淮南道與岳州雖隔漢水,但我等皆為大盛子民,既同根同源,便也當同心同德——」常歲寧看著眾人,道:」諸位亦不必跪我謝我,今時淮南道此舉並非施恩相助,而是理當如此。諸位已飽受不公折磨,實不必再向我等言謝。」
這種謝意,對手掌權勢者而言,本該是一種沉重的折煞。
那年輕的文人聞得此言,卻將頭貼伏在地,愈發泣不成聲了。
無數百姓抹著眼淚,但依舊有人神情忐忑不安,不知前路何從。
直到常歲寧讓他們起身,並提高了聲音道:「今日諸位且隨我去,我雖不敢妄言允諾定將諸位醫治痊癒——但我淮南道數百醫士在此,亦有遠道而來的仁心醫者,必當不遺餘力,盡一切所能救治彌補各位。」
聽到如此允諾,人群中忽然有人放聲大哭起來,旋即,無論常歲寧如何讓人勸阻,眾人依舊堅持跪拜行禮。
喬玉綿看在眼中,不禁濕潤了眼角。
坐在車內的孫大夫,聽得這些哭音,心中也很觸動,悄悄掀開車簾一角往外看去,卻與一名維持秩序的士兵不幸對視,於是又立時慌張地放下帘子。
很快,那些百姓便隨著常歲寧,一同往安置處而去。
常歲寧令人備了馬車接應,無力行走的老弱者大多上了馬車。
午後的江風吹拂著緩緩而行的龐大百姓隊伍,風中似乎帶著消解眾生苦難的憐憫氣息。
常歲寧在前帶路,驅馬緩行,回頭看一眼,只見身後隊伍漫長,竟一時看不到盡頭。
人群相互攙扶而行,大多衣衫殘破,形容狼藉,為病痛纏身,似乎從頭到腳都泡在了苦難里。
他們的苦難源於戰火的灼傷,也源於當權者的冷漠,他們一次次被辜負拋棄,但在有人向他們施以援手時,他們卻仍願意交付感激和信任。
這分明就是大多百姓的模樣,民心分明是這樣唾手可得——
但總有人在權衡利弊時,選擇將百姓置於最無關輕重之處,他們自認做出了最明智清醒的選擇,實則卻是另一種捨近求遠,捨本逐末。
在那些人眼中,百姓只是一個冰冷的數目,死上千人,萬人,也只是如一縷風,如一粒塵,在真正的「大局」面前不足為重。
可正是這些不被看重的風與塵,在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卻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此時的卞春梁之亂,以及各處兵禍,歸根結底,不正是在這些無數塵埃的推動下所造成的局面嗎?
大風起塵,釀作渾濁風暴,席捲反噬而來。
但那個人,時至今日似乎仍然不知問題的本源出自何處,依舊罔顧生民,而只迫切地去追逐一場戰事的勝利,一股亂勢的平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