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金承遠看向常歲寧。

  常歲寧點頭答應了。

  明孝天皇這才敢帶著眾人起身,使人備上車馬。

  上馬前,常歲寧望向平城京的方向,隨口道:「仁同天皇三年,你們之所以定都於此,是因受到我們大盛道教思想中,『藏風得水』的風水觀念影響。」

  亦步亦趨跟在她身側的明孝天皇雖不知她此言出於何意,但仍應著:「正是……」

  「忘本之賊,欲圖獨占自身所不匹配之大寶,便必有殺身災殃。」

  那少女說話間,已然翻身上馬。

  經譯官磕磕絆絆地轉述後,明孝天皇的面色愈發忐忑。

  他擦了擦頭上的汗水,立即跟上。

  常歲寧隨身帶著以薺菜和何武虎為首的兩千親兵入了城,白鴻和元祥,則帶兵分布在周圍,一個負責島陸,一個負責水上,和東羅軍一起,嚴密監視把控著倭軍動向。

  這代表著,如若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常歲寧對倭國的態度稍有不滿,盛軍與東羅軍即可隨時動兵。

  金承遠與常歲寧一同去了平城京,明孝天皇拿出最謙卑的姿態,給予了最高程度的禮待。

  天黑前,明孝天皇與眾臣帶著常歲寧要的名單,前來求見。

  那些主戰的官員,及各家族主事之人,皆已隨同到場,此刻無不滿臉慚愧。

  參與了戰事的倭軍將領名單也很詳細,其上十中之九皆已戰亡。餘下的少數人,在那支自潤州敗逃而去的倭軍當中。

  彼時,那支敗軍在潰散的過程中分為了兩支,其一支返回了倭國,但並非藤原麻呂當初推測的以石本武彥為首的那一支,而是藤原麻呂的部下。

  此刻,這一支兩萬餘人的隊伍中的大小將領,皆被帶了過來。

  相反,石本武彥的那支萬人隊伍,反而遲遲不見歸訊。

  這一點,常歲寧亦是此時從明孝天皇口中才得知,因為他交不出來那支隊伍里的人,故而不敢隱瞞。

  常歲寧心中升起不妙預感。

  在追擊藤原麻呂的過程中,她亦讓人探查過那支敗軍的去向,得到的結果是向倭國方向撤回了,沒想到,回倭國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可是她分明讓人反覆清查了從江都往西的大部分海域,並警示各州嚴加探查,這些時日他們固然撲殺了一些散落的小隊伍,但卻並未發現這支萬人隊伍的蹤跡。

  「我等屢屢傳信召回石本武彥,但一直未得其蹤跡,或是已被冬日海上風浪吞沒……」有倭國官員給出了足夠友善的推測。

  常歲寧卻很難就此掉以輕心,她微抬眼,看向薺菜。

  薺菜立刻會意,轉身離開此處,交待手下之人,將此事立即傳訊回去,並繼續擴大海上探查範圍,務必找出那隊以石本武彥為首的倭軍蹤跡。

  明孝天皇見狀也連連向常歲寧保證,定會早日查明這支隊伍的去向,給出一個明確交代。

  常歲寧不置可否,看向那些被帶來的人。

  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在這場伐盛的戰事中占據了分量。

  見她看來,在明孝天皇的呵斥下,那些人紛紛下跪賠罪。

  常歲寧面上沒有絲毫動容,她眼前閃過的,是傷亡冊上的將士面龐,以及一旦讓倭軍攻入江都後,她將看到的殘酷景象——

  她不是來聽這些人賠罪哭訴悔意的。

  坐在上首的常歲寧,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明孝天皇,給出他兩個選擇:「不知天皇大人是想自行處置這些罪犯,還是交由我手下之人動手?」

  明孝天皇臉上閃過短暫的驚懼之色。

  她竟是要將這些人……全部殺掉?

  這裡面有他倭國各大家族的主事者,更有許多得力官員……且那些將官,若也全部殺掉,他倭國還何來武將可用?

  常歲寧似領會了他這一瞬的遲疑,語氣平靜地道:「待此事了結後,我方可試著聽一聽天皇的求和之意。」

  言下之意,在此之前,她不會考慮求和之事。

  難道只憑這些人跪下磕幾個頭,流幾滴淚,一切就能一筆勾銷嗎?

  當然不行。

  她要倭國百倍償還,並要剪除他們一切不安分的爪牙。

  明孝天皇顫聲應下。

  他自然不敢讓常歲寧的人動手,他怕盛軍一旦動手,輕易停不下來。

  但那些人,尤其是貴族家主,根本不可能甘願受死。

  他們很快反抗起來,甚至是直言叱罵,一改方才悔恨交加的臉色。

  悔恨只是他們求生的手段,流淚認錯固然可以,但要他們為此付出性命來懺悔,那就另當別論。

  在局面變得更加混亂之前,明孝天皇畏懼之下,讓兵士們將這些人統統拖了出去,並以重兵鎮壓。

  怒罵聲求饒聲和慘叫聲,在院中交雜著響起。

  數百人的鮮血,幾乎將偌大的前院染成了紅色,此處儼然成為了一方刑場。

  堂中的官員,及明孝天皇,皆已面色慘白,通身冷汗。

  金承遠始終未語,卻也下意識地看向常歲寧。

  那少女端坐原處,面色無分毫變化。

  待這場行刑結束之後,她拿很隨意的語氣道:「現在,天皇大人可以拿出向我大盛求和的誠意了。」

  明孝天皇強忍著心中恐懼與起伏,將早已備下的求和書奉上,讓常歲寧過目。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