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封求和書由兩國語言寫就,常歲寧看罷,點了點頭,似乎還算滿意。

  其上允諾的上貢數目,比以往任何時候來的都要有誠意。

  常歲寧將那一折求和書合上之際,道:「除此外,我也有兩個提議。」

  明孝天皇立時做出洗耳恭聽之態,並讓譯官記錄下來。

  「第一,我要你們嚴格遵守海上界限,今後無我大盛准允通行的文書,不可隨意踏進我大盛海域半寸。此一點約束,尤其針對倭寇而定,所以,我需要你們出兵嚴加管束海盜倭寇滋生之象,使海上不得再有倭寇劫掠殺害我大盛漁民商隊之事發生。」常歲寧道:「倘若再有,江都水師必有問責之舉。」

  明孝天皇忙不迭應下。

  「至於第二條提議,我私認為,是我大盛誠意之體現。」常歲寧話至此處,微微笑了一下。

  明孝天皇卻莫名緊張起來,將身形躬得更低些許,做出傾聽之態。

  「這個提議,需要你們就近劃出一座島城——」常歲寧道:「我打算向我朝天子奏請,在此處成立定倭府,使我朝官員兵士駐紮於此,以督貴國履行約束海盜之約,日後亦可助貴國與我大盛往來邦交之事。」

  明孝天皇眼神微震,他身後的官員們也紛紛低語起來。

  如此一來,豈非給了大盛駐紮管轄之權?長此以往,免不了要插手他們倭國內政!

  這並非是他們胡亂揣測,而確實正是常歲寧的用意所在。

  她選擇止戰,是因她此時只能殺這麼多了,她並沒有餘力將整座倭國一舉殲滅。且如此關頭,行滅國之舉,會遭來其他國家的聲討,對風雨飄搖的大盛向外邦交不利,得不償失。

  況且,她此時即便拼盡全力占下倭國,暫時卻也沒有遙領治理的能力,倒不如借管制之舉慢慢滲透,之後再根據兩國情形施為。

  在倭國建立定倭府的要求,換作以往,倭國必不可能同意。

  但此刻,他們剛見證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敗,又初才目睹了一場重創上層勢力的行刑。

  這一切,註定了他們百年內都不會擁有重新站起來吠叫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本就不是一場對等的談判,她的兵士與戰船,在身後隨時等候著她的令下。

  若她所圖只是這封求和書上的尋常內容,她又豈有必要親自來此?

  明孝天皇甚至沒敢表露出太明顯的遲疑之色,他渾身每一處都在無聲顫慄著,最終深深拜下:「一切……謹遵宗國之意。」

  常歲寧滿意點頭:「如此,我便使人草擬一封奏摺送往我朝京師,請示議和章程。基於你我今日約定,後續若我朝官員再有補充之處,也請天皇大人多予配合。」

  旁聽了全程的金承遠,轉頭深深看向坐在那裡的少女。

  她不是只會喊打喊殺的武將,其今日之手段,並不比出兵滅殺倭國要來的「仁慈」,此中有著令他為之詫異的成熟政治手腕。

  制衡,強硬,利我,且長遠。

  而此次,她「允許」他陪同而來,未嘗沒有藉此「提醒」他這位東羅新王的用意。

  這樣的大盛,有能力讓他臣服。

  有這樣一個她的大盛,有能力讓他甘願臣服。

  常歲寧只在倭國停留了三日。

  離開那日,常歲寧得知了石本武彥那支隊伍的去向,除此外,一同傳入她耳中的,還有另一樁有關崔璟的消息。

  第414章 大人功在千秋

  石本武彥此一行倭軍隊伍的蹤跡去向,要從他們從潤州敗退開始說起。

  彼時他們受驚潰退間,恰遇海上大風,忙於逃命,無暇顧及太多,便順著北風往西南方海域逃去。

  潤州敗軍退去後,常歲寧即令人清查他們的蹤跡,最終只查到他們歸回了倭國,至於石本武彥這一支的蹤跡為何會被遺漏,卻並不能怪常歲寧部下及西南沿海各州水師辦事不力——

  須知,從春時,常歲寧領下抗倭大元帥之職後,即聯合沿海各州整肅海防,演練軍事,但往西南方向去,此事卻在越州遇阻。

  越州不願聽從常歲寧的安排,數次推搪敷衍,始終未對常歲寧開放越州海域。

  一則,他們認為倭軍意在戰後虛弱的江都,根本打不到他們並不富庶的越州來,越州沒有必要摻和折騰此事。

  二來,越王李肅顯然有自己的算計在,他聽從了麾下謀士的安排,未曾理會常歲寧的提議,卻自行借抵禦倭寇之名,以此徵兵買馬,藉此蓄勢,並廣招賢才。

  而不巧的是,石本武彥率領餘部,順風逃竄間,進入東海海域後,很快便盯上了越州。

  與越州相隔不遠的蘇州水師得潤州、及常歲寧部下示警,在海上探查倭軍蹤跡時,也曾再三向越州詢問此事,但越州仍不以為意,只稱未曾見到倭軍蹤跡。

  越州水師看著平靜的汪洋,嗤之以鼻,聽聞那常歲寧不知使了什麼手段在江都大挫倭軍,這些倭人自顧不暇,這個時候怎麼可能往越州來?

  而此刻,他們的主公李肅,正與他搜羅來的一百多個謀士,關起門來密謀造反之事,忙著呢。

  由此便可知,李肅滿心撲在自己的大業之上,根本沒花多少心思在海事上面。

  於是,石本武彥很快便驚喜地發現,越州海防的薄弱程度,很是喜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