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頁
他被迫披衣起身,與王望山秉燭夜談。
王望山談至深處,甚至紅了眼眶,說自己此生不事二主,若刺史大人果真有什麼三長兩短,他也絕不會另投旁人——
這「不事二主」四字,讓駱觀臨一度沉默。
卻又聽王望山倒過來託付他,說什麼「觀臨你日後若另得明主,還望多多照拂提攜我王氏族人」。
活生生一副交待遺言的模樣。
殊不知,駱觀臨根本沒打算離開江都——或者說,他沒想過在江都失守的情形下離開江都。
若江都一切向好,他三年後大可放心離去,但若江都遭倭賊踐踏,他必會死守到最後一刻。
這些話,駱觀臨未有對任何人說起,他只靜靜地看著王岳含淚發癲,說什麼:【這是我好不容易得來的明主,還未來得及將她拉扯長大,試問我怎能甘心……】
如此徹夜未眠,大約是熬夜熬得狠了,王岳離開前,多少有些神志不清了,以至於很冒昧地問:【觀臨,你可曾叫人算過,你之八字,是否有克主之嫌?】
駱觀臨:【……】此乃人言否?
在送走……不,趕走好友後,駱觀臨回到房中,卻無心睡眠,最終也神志不清地翻出了一冊載有命理之說的書籍來,悄悄對照起了自己的生辰八字。
而就在此一夜過後的次日,也就是今日清晨,忽有一行自京師而來的欽差太監,以奉旨持節監軍為名,來到了江都刺史府上,催問海上軍情。
讓王長史及駱觀臨意外的是,此番那手持監軍使令,身著朱袍的內監,竟是司宮台之首,喻增。
喻增此來江都,乃是聖冊帝與百官考量之下的決定。
第408章 給他們一些像樣的震撼
倭軍大舉攻襲潤州之初,京中聞聽此訊,朝野上下即人心惶惶。
之後又聞倭軍率七萬兵力攻打江都防線,四下更如熱鍋上的螞蟻,大多官員一面心急如焚,一面又認定江都水師定然不敵,只有三萬水師,拿什麼抵擋七萬倭軍?
合著那位抗倭大元帥,手握八萬、以及之後朝廷再次增派的三萬兵馬,攏共十一萬兵士,她卻只操練了三萬可以出海的兵卒出來,簡直形同兒戲!
早朝之上,諸多官員對常歲寧的對敵布防能力提出了質疑。
在他們大多數人看來,如此敵我懸殊的海上對敵之法,倭軍攻上岸來,恐怕是遲早之事!
倘若海上失守,陸地之上,何人主持大局?
抗倭大元帥?且不論她是否能活著從海上回來,縱然能,一個連海上防禦都沒能守得住的「大元帥」,還敢將陸地防守全部交予她一人之手嗎?
於是有官員提議,需趁早在江都及沿海各州著手準備陸地防禦,言辭間並將此稱之為「亡羊補牢」。
此時提議易帥,顯然是不妥的,所以,便有了使監軍太監前往之舉。
大盛歷來有宦官監軍之例,監軍太監持天子令,以督地方軍事,所到之處,光焰殷殷。
更何況,此來之人乃是喻增,其為宦官之首,分量不言而喻。
選擇讓喻增前來,是各方官員權衡之下的提議,一則,喻增分量在此,有望彈壓得住江都局面。
再者,與尋常宦官不同,他有多年隨軍的經驗,曾為先太子殿下親信,文武雙全,有治軍之能。
至於那勞什子「四爹」的身份,大多人只當作個笑話來聽罷了,喻增此人,心性冷清孤僻,這些年來與常闊等人往來也並不密切,他忠於的只是先太子,而非先太子部下。
且皇命在身,若他敢怠慢徇私,那這司宮台常侍之位,便也算做到頭了。
退一萬步說,與勢力盤根錯節的前朝官員不同,宦官一旦離了京師,實權便被騰空了大半,不必擔心他會脫離天子掌控。
以上這些,天子自然也都想到了,但除此外,聖冊帝另還有一重不為人知的考量。
此行喻增持節趕赴江都,身邊還有若干六七品上下的官員隨行,他們大多出自兵部,但背後代表的官員勢力卻並不相同。
喻增抵達江都刺史府時,刺史府上,以王長史為首的一眾官員皆出面相迎,姚冉與王岳也在其中,只駱觀臨不曾出現——沒辦法,生而為已死之人,見不得光。
聽聞有京師欽差前來,李潼也悄悄過來瞧了瞧,透過大開的廳門,隱約瞧見了那朱袍太監的面容,不禁在心中暗忖,雖是個宦官,且是個上了年紀的宦官,生得倒是極好。
「李姐姐……」見李潼從前面回來,元淼和元灝姐弟二人迎上來,元淼有些不安地問:「海上可有大人的消息傳回?」
「消息暫時沒有。」李潼嘆氣道:「麻煩倒是已經來了。」
監軍太監,代天子監察軍事,亦有問罪處置將帥之權。
李潼心中又如何不擔憂,軍中傳回的確切消息,停留在了常大將軍親自離營出洋……
如今常妹妹在海上,常大將軍也在海上……數日前,她已寫信送回宣州,告知了母親常大將軍出海之事。
至於歲安那邊,她暫時尚未去信,從江都傳信到北境,少說需要十日,信送到時或許又有新的消息了,眼下一切尚不確定,還是再等一等吧……
現下李潼只期盼著,能等到好的消息從海上傳回。
可那是廣闊無邊際的黃水洋啊,詭譎的風浪,兇殘的倭軍,又是以少敵多……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王望山談至深處,甚至紅了眼眶,說自己此生不事二主,若刺史大人果真有什麼三長兩短,他也絕不會另投旁人——
這「不事二主」四字,讓駱觀臨一度沉默。
卻又聽王望山倒過來託付他,說什麼「觀臨你日後若另得明主,還望多多照拂提攜我王氏族人」。
活生生一副交待遺言的模樣。
殊不知,駱觀臨根本沒打算離開江都——或者說,他沒想過在江都失守的情形下離開江都。
若江都一切向好,他三年後大可放心離去,但若江都遭倭賊踐踏,他必會死守到最後一刻。
這些話,駱觀臨未有對任何人說起,他只靜靜地看著王岳含淚發癲,說什麼:【這是我好不容易得來的明主,還未來得及將她拉扯長大,試問我怎能甘心……】
如此徹夜未眠,大約是熬夜熬得狠了,王岳離開前,多少有些神志不清了,以至於很冒昧地問:【觀臨,你可曾叫人算過,你之八字,是否有克主之嫌?】
駱觀臨:【……】此乃人言否?
在送走……不,趕走好友後,駱觀臨回到房中,卻無心睡眠,最終也神志不清地翻出了一冊載有命理之說的書籍來,悄悄對照起了自己的生辰八字。
而就在此一夜過後的次日,也就是今日清晨,忽有一行自京師而來的欽差太監,以奉旨持節監軍為名,來到了江都刺史府上,催問海上軍情。
讓王長史及駱觀臨意外的是,此番那手持監軍使令,身著朱袍的內監,竟是司宮台之首,喻增。
喻增此來江都,乃是聖冊帝與百官考量之下的決定。
第408章 給他們一些像樣的震撼
倭軍大舉攻襲潤州之初,京中聞聽此訊,朝野上下即人心惶惶。
之後又聞倭軍率七萬兵力攻打江都防線,四下更如熱鍋上的螞蟻,大多官員一面心急如焚,一面又認定江都水師定然不敵,只有三萬水師,拿什麼抵擋七萬倭軍?
合著那位抗倭大元帥,手握八萬、以及之後朝廷再次增派的三萬兵馬,攏共十一萬兵士,她卻只操練了三萬可以出海的兵卒出來,簡直形同兒戲!
早朝之上,諸多官員對常歲寧的對敵布防能力提出了質疑。
在他們大多數人看來,如此敵我懸殊的海上對敵之法,倭軍攻上岸來,恐怕是遲早之事!
倘若海上失守,陸地之上,何人主持大局?
抗倭大元帥?且不論她是否能活著從海上回來,縱然能,一個連海上防禦都沒能守得住的「大元帥」,還敢將陸地防守全部交予她一人之手嗎?
於是有官員提議,需趁早在江都及沿海各州著手準備陸地防禦,言辭間並將此稱之為「亡羊補牢」。
此時提議易帥,顯然是不妥的,所以,便有了使監軍太監前往之舉。
大盛歷來有宦官監軍之例,監軍太監持天子令,以督地方軍事,所到之處,光焰殷殷。
更何況,此來之人乃是喻增,其為宦官之首,分量不言而喻。
選擇讓喻增前來,是各方官員權衡之下的提議,一則,喻增分量在此,有望彈壓得住江都局面。
再者,與尋常宦官不同,他有多年隨軍的經驗,曾為先太子殿下親信,文武雙全,有治軍之能。
至於那勞什子「四爹」的身份,大多人只當作個笑話來聽罷了,喻增此人,心性冷清孤僻,這些年來與常闊等人往來也並不密切,他忠於的只是先太子,而非先太子部下。
且皇命在身,若他敢怠慢徇私,那這司宮台常侍之位,便也算做到頭了。
退一萬步說,與勢力盤根錯節的前朝官員不同,宦官一旦離了京師,實權便被騰空了大半,不必擔心他會脫離天子掌控。
以上這些,天子自然也都想到了,但除此外,聖冊帝另還有一重不為人知的考量。
此行喻增持節趕赴江都,身邊還有若干六七品上下的官員隨行,他們大多出自兵部,但背後代表的官員勢力卻並不相同。
喻增抵達江都刺史府時,刺史府上,以王長史為首的一眾官員皆出面相迎,姚冉與王岳也在其中,只駱觀臨不曾出現——沒辦法,生而為已死之人,見不得光。
聽聞有京師欽差前來,李潼也悄悄過來瞧了瞧,透過大開的廳門,隱約瞧見了那朱袍太監的面容,不禁在心中暗忖,雖是個宦官,且是個上了年紀的宦官,生得倒是極好。
「李姐姐……」見李潼從前面回來,元淼和元灝姐弟二人迎上來,元淼有些不安地問:「海上可有大人的消息傳回?」
「消息暫時沒有。」李潼嘆氣道:「麻煩倒是已經來了。」
監軍太監,代天子監察軍事,亦有問罪處置將帥之權。
李潼心中又如何不擔憂,軍中傳回的確切消息,停留在了常大將軍親自離營出洋……
如今常妹妹在海上,常大將軍也在海上……數日前,她已寫信送回宣州,告知了母親常大將軍出海之事。
至於歲安那邊,她暫時尚未去信,從江都傳信到北境,少說需要十日,信送到時或許又有新的消息了,眼下一切尚不確定,還是再等一等吧……
現下李潼只期盼著,能等到好的消息從海上傳回。
可那是廣闊無邊際的黃水洋啊,詭譎的風浪,兇殘的倭軍,又是以少敵多……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