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頁
不去接應餘部,不能返回後方……那麼,在面對盛軍的追擊之下,他們要何去何從?
藤原麻呂透過處破開了縫隙的船艙,看向前方:「不要忘了,我們為此戰曾做了多少準備……附近可供我等立足之地,又豈止一座無名小島。」
他果斷地下達命令:「動身,去往耽羅!」
耽羅受東羅管轄,自耽羅島往北,快船行上一日,即是東羅國境。
之前金憲英曾說過,至多半月,即可徹底平息內亂,出兵助他伐盛,而今半月之期已過,他大可先在耽羅立足,再讓東羅出兵——
圍殺大盛主帥,此等榮耀之事,想必金憲英不敢,也沒有理由拒絕。
所以,那常歲寧,最好是足夠年輕氣盛,有足夠的膽量率兵追來……只要她敢來,他便敢叫她有來無回!
藤原麻呂結合當下局勢,做出了自認風險最小,最有利的選擇。
此刻他尚不知,他自認縝密的判斷,卻始終都在他人掌控之中。
殘破的戰船依照他的命令行駛著,載著他駛向他戰爭生涯的落幕之處。
……
同一刻,一艘自東北方向而來的小船,劃著名暮色,接近了掛有「常」字軍旗的船隊。
他們帶來了一封自東羅而來的文書。
那是十分正式的文書,通常用於小國向宗主國發出書面求援,請求宗主國出兵援助。
其上寫有東羅與大盛兩國語言,而那寫下盛語的雋逸筆跡,是常歲寧稍感眼熟的。
落筆處,為求援者身份名姓,其人乃老東羅王第五子,金承遠。
常歲寧借著最後一絲暮色看罷,露出滿意笑容。
如此,便合情合理,師出有名。
將文書合上之際,常歲寧道:「元祥,還要麻煩你再去一趟東羅國了。」
此前,耽羅向東羅進貢柑橘之時,元祥扮作使者混在其中,去了東羅國,私下見到了一個人。
之後,元祥並未久留,很快跟上了常歲寧一行人返回江都防線,但在東羅留下了足夠的人手幫助對方行事。
此人原本也有自己的本領和勢力,亦在籌謀著反擊,此次暗中有了常歲寧的允諾,很快便獲得了更多對金憲英不滿之人的支持。
此刻,東羅王位易主,便只差最後臨門一腳了。
這一腳,還得身為宗主國的大盛來踢,才算萬無一失。
常歲寧立即著元祥率一萬兵力,行近道,趕往東羅,以大盛之名,代為主持大局。
這半月來,在倭軍顧及不到的角落裡,她已令人在黃水洋的東北海域上,打通了去往東羅的近道,不必再繞去耽羅借道。
常歲寧將那折文書交到元祥手中:「兵貴神速,凡遇阻途者,一概就地誅殺。」
元祥雙手接過:「屬下遵命!」
這次,可不是去送橘子,而是去摘人頭。
但相比前者,元祥自認更擅長後者,畢竟仗不是白打的,兵法不是白讀的……給自家大都督長臉的時候又到了!
元祥精神百倍,很快點兵出發。
至此,常歲寧帶來的兵力兵分兩路,一萬隨元祥趕赴東羅,另外兩萬餘人,隨常歲寧繼續追擊藤原麻呂。
……
海上戰況的傳回有所延遲,江都刺史府中,近來人心惶惶,尤其是王岳,心不在焉之下,近日單是茶盞,便打翻了三隻。
駱觀臨逐漸看不下去,忍不住說了兩句,讓王岳收攏心神,不必去操心無用之事,做好手中差事才是正理。
「我怎能不去操心?如今刺史府上下,乃至整個江都,哪個能不操心?」王岳說著,看了眼好友:「說到底,只有你是那個例外。」
駱觀臨:「……」怎麼還突然針對上他了?
且平心而論,他也並非完全不操心,只是他更清楚要以大局為重,不能讓刺史府亂了套。
刺史府如今好比整個江都城的腦袋,腦袋若亂了,那就真的亂了。
倭軍集結全部兵力,攻打潤州與江都,尤其是江都的海上戰況最為兇險,刺史大人親自趕赴陣前,四下皆言戰況很不樂觀,甚至時有戰敗的謠言興起,其中不乏離譜到「常刺史已經戰死」之類的謠傳。
王長史抓捕了不少傳謠之人,但如此之下,江都難免人心躁亂。
畢竟這大半年來,倭軍雖反反覆覆,卻從未有過如此大動作,很難說他們不是勢在必得……
每日一睜開眼,駱觀臨最先冒出來的念頭便是如何穩定江都人心,他決不能讓江都剛梳理好的局面,再次陷入混亂。
如今的江都,承載著太多的心血和希冀。
再有兩個月便要過年了,這是江都被收復後的第一個年節,它以旁人不可思議的速度長出了新的血肉,在戰亂之際仍在蓬勃生長——
無二院各學館已經全部竣工,文學館和算學館的學生們,已經考過了三次旬試,其它三館的生額也已篩選取畢,眼看就要入館受教了……
她要的工坊,也在加緊建造中,因事先籌備充分,年前便有望投入使用……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著,此時,江都絕不能出事,她也……絕不能出事。
這是駱觀臨的真實想法。
正因對江都心存太多愧疚,他才最不願見江都落入倭賊之手。
王望山這幾日,常擔心的睡不著覺,昨夜還突然叩響他的房門,隔門問他:【觀臨安寢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藤原麻呂透過處破開了縫隙的船艙,看向前方:「不要忘了,我們為此戰曾做了多少準備……附近可供我等立足之地,又豈止一座無名小島。」
他果斷地下達命令:「動身,去往耽羅!」
耽羅受東羅管轄,自耽羅島往北,快船行上一日,即是東羅國境。
之前金憲英曾說過,至多半月,即可徹底平息內亂,出兵助他伐盛,而今半月之期已過,他大可先在耽羅立足,再讓東羅出兵——
圍殺大盛主帥,此等榮耀之事,想必金憲英不敢,也沒有理由拒絕。
所以,那常歲寧,最好是足夠年輕氣盛,有足夠的膽量率兵追來……只要她敢來,他便敢叫她有來無回!
藤原麻呂結合當下局勢,做出了自認風險最小,最有利的選擇。
此刻他尚不知,他自認縝密的判斷,卻始終都在他人掌控之中。
殘破的戰船依照他的命令行駛著,載著他駛向他戰爭生涯的落幕之處。
……
同一刻,一艘自東北方向而來的小船,劃著名暮色,接近了掛有「常」字軍旗的船隊。
他們帶來了一封自東羅而來的文書。
那是十分正式的文書,通常用於小國向宗主國發出書面求援,請求宗主國出兵援助。
其上寫有東羅與大盛兩國語言,而那寫下盛語的雋逸筆跡,是常歲寧稍感眼熟的。
落筆處,為求援者身份名姓,其人乃老東羅王第五子,金承遠。
常歲寧借著最後一絲暮色看罷,露出滿意笑容。
如此,便合情合理,師出有名。
將文書合上之際,常歲寧道:「元祥,還要麻煩你再去一趟東羅國了。」
此前,耽羅向東羅進貢柑橘之時,元祥扮作使者混在其中,去了東羅國,私下見到了一個人。
之後,元祥並未久留,很快跟上了常歲寧一行人返回江都防線,但在東羅留下了足夠的人手幫助對方行事。
此人原本也有自己的本領和勢力,亦在籌謀著反擊,此次暗中有了常歲寧的允諾,很快便獲得了更多對金憲英不滿之人的支持。
此刻,東羅王位易主,便只差最後臨門一腳了。
這一腳,還得身為宗主國的大盛來踢,才算萬無一失。
常歲寧立即著元祥率一萬兵力,行近道,趕往東羅,以大盛之名,代為主持大局。
這半月來,在倭軍顧及不到的角落裡,她已令人在黃水洋的東北海域上,打通了去往東羅的近道,不必再繞去耽羅借道。
常歲寧將那折文書交到元祥手中:「兵貴神速,凡遇阻途者,一概就地誅殺。」
元祥雙手接過:「屬下遵命!」
這次,可不是去送橘子,而是去摘人頭。
但相比前者,元祥自認更擅長後者,畢竟仗不是白打的,兵法不是白讀的……給自家大都督長臉的時候又到了!
元祥精神百倍,很快點兵出發。
至此,常歲寧帶來的兵力兵分兩路,一萬隨元祥趕赴東羅,另外兩萬餘人,隨常歲寧繼續追擊藤原麻呂。
……
海上戰況的傳回有所延遲,江都刺史府中,近來人心惶惶,尤其是王岳,心不在焉之下,近日單是茶盞,便打翻了三隻。
駱觀臨逐漸看不下去,忍不住說了兩句,讓王岳收攏心神,不必去操心無用之事,做好手中差事才是正理。
「我怎能不去操心?如今刺史府上下,乃至整個江都,哪個能不操心?」王岳說著,看了眼好友:「說到底,只有你是那個例外。」
駱觀臨:「……」怎麼還突然針對上他了?
且平心而論,他也並非完全不操心,只是他更清楚要以大局為重,不能讓刺史府亂了套。
刺史府如今好比整個江都城的腦袋,腦袋若亂了,那就真的亂了。
倭軍集結全部兵力,攻打潤州與江都,尤其是江都的海上戰況最為兇險,刺史大人親自趕赴陣前,四下皆言戰況很不樂觀,甚至時有戰敗的謠言興起,其中不乏離譜到「常刺史已經戰死」之類的謠傳。
王長史抓捕了不少傳謠之人,但如此之下,江都難免人心躁亂。
畢竟這大半年來,倭軍雖反反覆覆,卻從未有過如此大動作,很難說他們不是勢在必得……
每日一睜開眼,駱觀臨最先冒出來的念頭便是如何穩定江都人心,他決不能讓江都剛梳理好的局面,再次陷入混亂。
如今的江都,承載著太多的心血和希冀。
再有兩個月便要過年了,這是江都被收復後的第一個年節,它以旁人不可思議的速度長出了新的血肉,在戰亂之際仍在蓬勃生長——
無二院各學館已經全部竣工,文學館和算學館的學生們,已經考過了三次旬試,其它三館的生額也已篩選取畢,眼看就要入館受教了……
她要的工坊,也在加緊建造中,因事先籌備充分,年前便有望投入使用……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著,此時,江都絕不能出事,她也……絕不能出事。
這是駱觀臨的真實想法。
正因對江都心存太多愧疚,他才最不願見江都落入倭賊之手。
王望山這幾日,常擔心的睡不著覺,昨夜還突然叩響他的房門,隔門問他:【觀臨安寢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