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鄭潮在心中咂舌,合著,長孫家專想收留被士族唾棄的過街老鼠是吧?

  不過,他大外甥,的確是很值得拉攏的對象。

  但事關玄策軍,此中分量太重,也沒什麼把握可言,長孫家的人也未敢明言,只是旁敲側擊。

  鄭潮並無意替崔璟做任何選擇,他如今不過是外甥養在外頭的窮舅舅罷了,並沒辦法去當外甥的家,做外甥的主。

  關於外甥的想法,鄭潮也不多做透露,當然,他也無從透露——大外甥怎麼想的,他了解的還真不算多。

  長孫寂留鄭潮住了幾日,這幾日相處下來,鄭潮對這個長孫家的少年家主印象頗佳。

  鄭潮離開前,與長孫寂約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保持書信往來。

  事實上,鄭潮這一路,同不少談得來的人,都做下了如此約定。

  長孫寂欲贈盤纏,被鄭潮拒絕了——沒法子,大外甥給得太多,讓他足夠維持衣食無憂的生活,及視錢財為糞土的清高形象。

  說來……明日好似就是中秋了?

  於是鄭潮決定給大外甥寫一封家書,信上說了近來見聞,有山水風光,也有戰事疾苦。末了,又提到在峽州時被人拿菜刀威脅之事,並歸結為:【幸而得吾機智化解】

  鄭潮剛將這封家書送出去,欲乘船渡涪陵江時,忽聽渡口人聲躁動,原是有人帶回了東面的戰報——

  「……韓國公李獻敗了!今已被卞春梁大軍,逼退至荊州!」

  「洞庭已落入卞春梁之手,並占下岳州,大行燒殺劫掠之舉!」

  「卞春梁大軍如此兇狠勇猛,這可怎麼辦才好……」

  「我這裡有一道檄文……正是出自卞春梁麾下軍師之手,他們還揚言要『直搗黃龍』,攻入京畿上都,為昔日道州枉死的百姓討回公道!」

  鄭潮忙上前去,同那名著文衫的年輕人借檄文一觀。

  去歲初,道州大旱,因賑災不及時,致使無數災民餓死,近年大盛多災,起初朝廷並不曾如何在意這一場旱災下的人禍。

  至去年秋日,開始有道州災民湧入京師,求天子憐憫主持公道,那時徐正業之亂已現,京師戒嚴並排查徐賊同黨奸細,很多災民被錯殺,或被暴力驅逐。

  他們的聲音不被傾聽,生死亦不被在意。

  這份民怨,借著徐正業起事之風,在鹽販卞春梁的帶領之下,很快聚集成了一支亂軍。

  到底是民間勢力,亂起之初,朝廷仍未十分放在心上,直到幾撲不滅,愈發勢大,眼看著卞春梁自道州起,先後攻占了衡州,邵州,今年春日又占下潭州,舉兵攻往洞庭——

  徐正業之勢已被撲滅,反而起初不被重視的卞春梁之勢愈發壯大。

  卞春梁的野心是寫在明面上的,高舉報復之旗,誓要攻入京師,推翻當下朝政。

  他揚言為民請命,要為道州枉死的百姓討回公道,血債血償,因此所到之處,凡官員權貴豪強,皆被他劫殺一空。許多當地士族,家中無論老幼也皆遭屠戮,之後再連同屋宅被一把大火燒成灰燼。

  若說當初徐正業尚以匡扶李氏江山之名拉攏官員貴族,卞春梁便是公然站在了官權士族的對立面,他於檄文中言【刀下殺盡貪官污吏,足下踏碎公卿傲骨,不破京畿取回公道必不折返】——

  鄭潮看得愁眉緊鎖。

  滿紙血性與報復之言,決心推翻壓迫之政……此檄文拿來煽動亂世平民,無疑是極有力的。

  再加上李獻此番大敗,卞春梁大軍士氣再漲,必將又引來無數人跟從效仿。

  鄭潮的視線越過渡口處惶惶的人群,看向東面洞庭湖方向,心下憂慮至極。

  李獻此一敗,可謂出乎了許多人的預料。

  兩月前,李獻將卞春梁大軍逼出洞庭一帶,傳捷報入京,被視作扭轉局面之戰。

  之後,李獻乘勝追擊,欲取回潭州,然鏖戰月余,仍久攻不下。

  久攻不下,兵之大忌。士氣衰餒,便必有一敗。

  八月初一當日,卞春梁大軍忽然出城迎戰,破開李獻大軍防禦,一連不過十餘日,便一鼓作氣攻下洞庭,並占岳州。

  李獻大軍死傷數萬,節節退敗之下,勉強在荊州憑藉易守難攻之優勢,才得以穩住陣型。

  荊州歷來難攻,卞春梁大軍也已疲憊,此刻紮營岳州休養蓄力,而岳州城中,因卞軍的屠戮,已形同煉獄。

  失了洞庭與岳州的李獻,在荊州安置下來的第一件事,便是重責軍中部將。

  他認為自己分明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只因麾下將士無能,履行不力,輕易退卻,擾亂軍心,方致使大敗局面的發生。

  這些士兵皆如一盤散沙,若不重責,何談軍規與軍威?

  敗仗之下,士氣衰微,李獻試圖以此將軍心拔起。

  在如此嚴懲之下,剛吃了一場敗仗的軍中愈發人心惶惶,如一張緊繃的弓,強行支了起來。

  同樣負傷在身的李獻,此刻面色沉寒,正於營中執筆書寫請罪戰報。

  荊州至關重要,他在請罪書上再三保證,會以己命死守荊州,並定會取回在他手上丟失的岳州。

  收筆之際,李獻手中猛地用力,筆桿在他手中被折斷。

  此次他固然敗了,但必不可能再敗!

  他定會親手取下卞春梁首級,以雪今時之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