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番交談下來,鄭潮也提及了自己一路來的見聞,亂象橫生,政令混雜,民生煎熬。

  長孫寂便問:「依鄭先生高見,李氏一族中,誰最有希望可止天下之亂?」

  在長孫寂看來,鄭潮是一個高人,奇人,此類人的看法,必然值得一聽。

  且正如他幾位族叔所言,鄭潮此人如今頗有聲名,若能將他拉入相同陣營之中,無疑也是一件好事。

  鄭潮沉默了片刻,搖頭:「鄭某困於家宅多年,不問世事,今也不過初出茅廬,對天下大勢尚無法妄斷,眼下也仍在惶惶摸索之中而已。」

  言畢,鄭潮試著問那少年人,可有屬意的人選。

  長孫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道:「此地距益州相隔不足千里,益州榮王之仁名,常有聽聞。」

  鄭潮心神微動:「榮王李隱?」

  第393章 大盛這是要亡了嗎?

  見長孫寂點頭,鄭潮遂壓低聲音問:「榮王……可有稱帝之意?」

  一旁的長孫氏族人不動聲色地看向長孫寂。

  長孫寂會意,道:「榮王是否有心,尚不得而知。只是榮王如今乃先皇唯一的么弟,於正統而言,或是最合適的人選。」

  「家中祖父臨終前,曾鄭重囑咐於我,必要從李氏族中擇選明主,以匡復正統,以救天下大勢。」提及祖父,少年人的眼底有些悲沉之色。

  鄭潮輕嘆了口氣,頷首道:「如能在李氏皇族中擇選,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名正言順,天經地義……這些禮法正統,是一把很有分量的利劍。

  「鄭先生心有大義,如能有幸與先生同行,此道或可更加明晰——」少年眼神誠摯,道出相邀共成大事之言。

  如此,鄭潮便不得不直言問道:「敢問令族,是否已經選定了榮王府?」

  長孫寂:「不瞞鄭先生,尚在思量當中。只是觀大局,眼下認為榮王最為合適,榮王如今在西南一帶,已頗有呼聲。」

  見鄭潮目露思索遲疑之色,長孫寂又道:「不過正如晚輩方才所言,還是想聽一聽先生的看法,故今日才斗膽請先生來此。」

  「此事……或不可急於做決定。」鄭潮真誠地建議道:「長孫一族存世不易,經不起再一次震盪……依鄭某之見,不如先暗中積蓄力量,以觀局勢,待時機成熟,再行決策。」

  言下之意,是不要被局勢和處境輕易沖昏頭腦,過早站隊,以免押錯了人。

  鄭潮疑心,榮王或已經暗中在試圖獲得長孫氏的支持了,只是長孫家的族人暫時不欲同他明言深說而已。

  長孫寂點了頭:「先生所言在理,的確不可貿然決定。」

  他聽得出來,鄭潮無意急著做決定,卻也是在真心提醒他們長孫家要謹慎選擇——

  而積蓄力量,是必然之事。如今亂勢已起,女帝政令難通,正是他們重新蓄力的好時機。

  但一族之力終究有限,所以他想力所能及地去拉攏一切能拉攏的人和勢力。

  鄭潮是很有價值的,一是他的聲名,二是他背後的鄭家殘餘的勢力和人才,哪怕他被鄭家視作叛徒,但偌大一個鄭氏族中,總有明事理的人,也總有願意為利益放下隔閡的人。

  所以,哪怕此刻鄭潮並未鬆口扶持榮王之事,長孫寂及其他族人待鄭潮也依舊禮待有加,轉而又談到其它勢力。

  談話間,長孫寂忽然問:「鄭先生與江都常刺史,在滎陽時,應當有過接觸吧?」

  鄭潮一愣,旋即笑著點頭:「是,彼時常刺史曾與我一同祈求雨停。」

  這件事早已傳得沸沸揚揚了,甚至成了證明常歲寧乃將星轉世的「佐證」。

  「在京師時,我便很欽佩常娘子了。」想到當初小姑被害之事,長孫寂的眼睛黯然了兩分,片刻,才道:「只是當時我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常娘子會有今時之成就。」

  當初,常娘子為兄長力求清白之舉,實在驚人,他由此也知曉了這個女郎有不凡之處,但怎麼也沒想到會不凡到如此地步。

  一經出世,便平定徐正業之亂,據江都,御倭賊,以銳不可當的姿態名震四海。

  所以,他和他的族人也在設想,能否將常家也拉入陣營之中。

  常家被女帝猜忌已是必然之事,獨木難支,尋人結盟是值得考慮之事。

  雖說最終要扶持李氏何人,尚未有定論,但若是可以,他真的很想和常娘子這樣的人物共謀大事,無論是出於利益考量,還是個人私心。

  長孫寂委婉地向鄭潮透露了這個想法。

  鄭潮的心情有些複雜,拉她共扶明主?

  想到那個少女給他的野心勃勃之感,鄭潮覺得長孫家這個盤算怕是註定落空。

  當初她還沒去江都呢,就以主人的語氣邀他來日去江都做客……之後果不其然,她果真堂而皇之地將江都裝進了她的麻袋裡。

  而如今,她又將江都變作了她的麻袋,把各路人才都往裡頭塞……

  這樣的人,當真會輕易甘心扶持他人嗎?

  或者說,什麼樣的人,才能叫她甘願稱臣扶持?

  長孫家看好的榮王,有這個能力嗎?

  鄭潮覺得懸,但還是委婉地道:「既然是舊識,先探一探常刺史的想法也無不可……」

  接下來,長孫家的人又向鄭潮詢問崔璟的近況。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