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頁
氣氛莊嚴緊繃之下,不耽誤褚太傅口吐不滿之言,他瞥了眼匆匆遠去的喻增等人:「火急火燎的,成什麼樣子……」
「……」其他官員眼觀鼻鼻觀心,不敢搭腔,甚至想上前捂住太傅的嘴。
他們可不敢隨便說話,萬一哪個字被人拿來做文章,治一個暗中泄露試題的罪名,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其他人大多步行,年邁的褚太傅頂著特例坐進了轎中,舒適地喟嘆一聲,端起轎中備好的養生茶水,悠哉哉呷了一口。
徐正業改道洛陽的消息,他自然也已經知曉,但老太傅半點不慌。
有他學生在呢,這些人瞎愁什麼呢?
關於他學生的事,這些時日,據他暗中觀察分析,他琢磨著,女帝大約也是知道些什麼的……
既是知曉,卻也這般著急應對……便是信不過了?
好一會兒,褚太傅握著茶盞,發出一聲不敢苟同的嗤笑。
這有些人啊,站得越高,怕得越多,能看明白的則越少。
「怪。」褚太傅說不上是諷刺還是嘆息般低語:「怪可悲,怪可憐的。」
但最可憐的,還是他的倒霉蛋學生啊。
他的學生,第一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便是作為一顆小棋子的模樣。
起初,那小棋子傻乎乎的,還以為自己瞞過了龍椅上的那位,以為自己是撒謊的那個,殊不知……
想到此處,褚太傅「嘭」地一聲將茶盞放在梨花木小几上。
「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所以,他才會從一開始,就格外留意那個小棋子,想看看到底是個什麼又笨又倒霉的小東西。
後來他發現,咦,這小棋子居然不笨。
再後來,小棋子長大,變成了大棋子。
這次要機靈些,不要再被人抓到做棋子了。
褚太傅在心中低語。
不然別再說是他學生,丟人。
……
聖冊帝定下了令玄策軍出兵之事後,即開始商議領兵的人選。
領兵的人選很重要,再好的刀,一旦交給無能之人,便與破刀沒有什麼區別了。
況且……
有官員道:「玄策軍向來獨樹一幟……如若選人不當,怕是會激起逆反之心。」
其言畢,自己似也覺得有些失言,遂趕忙斂容。
魏叔易幾不可察地皺了下眉。
此言是在暗指玄策軍輕易不服管教嗎?
他開口,適時道:「玄策軍承先太子之志,忠於大盛江山,治軍向來嚴苛,正因有此獨樹一幟的傲然士氣,才能逢敵而不敗,護衛疆土之志不改。」
「如若一軍之中皆是人云亦云之輩,一旦遇得李逸此等主帥,便會成為反賊手中之刀。」魏叔易道:「魏某敢說,如若當初李逸所領乃是玄策軍,軍中絕不可能上下皆由其蒙蔽,險鑄大錯。」
那官員忙道:「正是此理,魏侍郎所言極是。」
魏叔易與他一笑:「但方大人的顧慮也不無道理,要想擅用玄策軍,必須要有一位能真正配得上這把好刀的將軍。」
說著,面向聖冊帝,揖手道:「臣以為,如此關頭還當由崔大都督領兵,方為真正萬無一失之選。」
第274章 不被承認的朋友
有官員下意識地即道:「可崔大都督如今尚在北境……」
魏叔易道:「洛陽地處中原,崔大都督由安北都護府動身,直接趕赴洛陽,同徐正業等人自揚州發兵去往洛陽的距離並未相差許多。」
揚州在南,安北都護府在北,洛陽所處的位置即在二者中間。
此一點,同時也證明了洛陽的位置便決定了它有著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這也是女帝不敢待此戰存有分毫僥倖之心的緣故所在。
此刻,聽著魏叔易的提議,女帝垂眸看著面前展開的輿圖:「而徐正業已過徐州……」
「但汴州尚可阻攔。」魏叔易道:「時間上應當趕得及。」
「可北境尚需嚴守……」一名官員道:「若玄策軍撤離北境,北狄怕是要聞風趁虛而入!」
「玄策軍何須撤離?」馬行舟看向魏叔易:「想來魏侍郎之意,是讓崔大都督隻身趕往洛陽,在洛陽同京師派去的七萬玄策軍會合——」
「正是如此。」魏叔易道:「北境不能有絲毫鬆懈,八萬玄策軍依舊留守北境,繼續整頓修築邊防之事。」
他們此時需要的,只是一位能夠統領玄策軍的將軍。
「臣附議。」一名大臣道:「有京師七萬玄策軍,若再加上崔大都督,定可保洛陽安然無恙!」
這不是盲目的信任推崇,而是這些年來一場場勝仗累積下來的威望。
大臣們以此開始推算大軍趕路的時間,以及崔璟自北境趕往洛陽的路線。
最終得出推測:「崔大都督若率輕騎趕路,自河東道南下……必能及時與七萬大軍接應會合!」
從路程上來說,自是京師距洛陽更近,但大軍趕路更加耗時,崔璟若率輕騎上路,則可一路快馬加鞭。
所以,魏叔易此法,從時間上來說,是可行的。
見聖冊帝仍未鬆口,思索之間似在猶豫著什麼,馬行舟道:「陛下,臣以為,若能由崔大都督指揮此戰,非但可保洛陽無恙——」
「屆時,崔大都督率玄策軍於洛陽,而肖將軍與常大將軍在後夾擊,兩軍如能配合行事,徐正業前路與退路皆被阻斷,徐氏亂軍或可一舉盡滅,就此一勞永逸,更能威懾各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其他官員眼觀鼻鼻觀心,不敢搭腔,甚至想上前捂住太傅的嘴。
他們可不敢隨便說話,萬一哪個字被人拿來做文章,治一個暗中泄露試題的罪名,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其他人大多步行,年邁的褚太傅頂著特例坐進了轎中,舒適地喟嘆一聲,端起轎中備好的養生茶水,悠哉哉呷了一口。
徐正業改道洛陽的消息,他自然也已經知曉,但老太傅半點不慌。
有他學生在呢,這些人瞎愁什麼呢?
關於他學生的事,這些時日,據他暗中觀察分析,他琢磨著,女帝大約也是知道些什麼的……
既是知曉,卻也這般著急應對……便是信不過了?
好一會兒,褚太傅握著茶盞,發出一聲不敢苟同的嗤笑。
這有些人啊,站得越高,怕得越多,能看明白的則越少。
「怪。」褚太傅說不上是諷刺還是嘆息般低語:「怪可悲,怪可憐的。」
但最可憐的,還是他的倒霉蛋學生啊。
他的學生,第一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便是作為一顆小棋子的模樣。
起初,那小棋子傻乎乎的,還以為自己瞞過了龍椅上的那位,以為自己是撒謊的那個,殊不知……
想到此處,褚太傅「嘭」地一聲將茶盞放在梨花木小几上。
「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所以,他才會從一開始,就格外留意那個小棋子,想看看到底是個什麼又笨又倒霉的小東西。
後來他發現,咦,這小棋子居然不笨。
再後來,小棋子長大,變成了大棋子。
這次要機靈些,不要再被人抓到做棋子了。
褚太傅在心中低語。
不然別再說是他學生,丟人。
……
聖冊帝定下了令玄策軍出兵之事後,即開始商議領兵的人選。
領兵的人選很重要,再好的刀,一旦交給無能之人,便與破刀沒有什麼區別了。
況且……
有官員道:「玄策軍向來獨樹一幟……如若選人不當,怕是會激起逆反之心。」
其言畢,自己似也覺得有些失言,遂趕忙斂容。
魏叔易幾不可察地皺了下眉。
此言是在暗指玄策軍輕易不服管教嗎?
他開口,適時道:「玄策軍承先太子之志,忠於大盛江山,治軍向來嚴苛,正因有此獨樹一幟的傲然士氣,才能逢敵而不敗,護衛疆土之志不改。」
「如若一軍之中皆是人云亦云之輩,一旦遇得李逸此等主帥,便會成為反賊手中之刀。」魏叔易道:「魏某敢說,如若當初李逸所領乃是玄策軍,軍中絕不可能上下皆由其蒙蔽,險鑄大錯。」
那官員忙道:「正是此理,魏侍郎所言極是。」
魏叔易與他一笑:「但方大人的顧慮也不無道理,要想擅用玄策軍,必須要有一位能真正配得上這把好刀的將軍。」
說著,面向聖冊帝,揖手道:「臣以為,如此關頭還當由崔大都督領兵,方為真正萬無一失之選。」
第274章 不被承認的朋友
有官員下意識地即道:「可崔大都督如今尚在北境……」
魏叔易道:「洛陽地處中原,崔大都督由安北都護府動身,直接趕赴洛陽,同徐正業等人自揚州發兵去往洛陽的距離並未相差許多。」
揚州在南,安北都護府在北,洛陽所處的位置即在二者中間。
此一點,同時也證明了洛陽的位置便決定了它有著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這也是女帝不敢待此戰存有分毫僥倖之心的緣故所在。
此刻,聽著魏叔易的提議,女帝垂眸看著面前展開的輿圖:「而徐正業已過徐州……」
「但汴州尚可阻攔。」魏叔易道:「時間上應當趕得及。」
「可北境尚需嚴守……」一名官員道:「若玄策軍撤離北境,北狄怕是要聞風趁虛而入!」
「玄策軍何須撤離?」馬行舟看向魏叔易:「想來魏侍郎之意,是讓崔大都督隻身趕往洛陽,在洛陽同京師派去的七萬玄策軍會合——」
「正是如此。」魏叔易道:「北境不能有絲毫鬆懈,八萬玄策軍依舊留守北境,繼續整頓修築邊防之事。」
他們此時需要的,只是一位能夠統領玄策軍的將軍。
「臣附議。」一名大臣道:「有京師七萬玄策軍,若再加上崔大都督,定可保洛陽安然無恙!」
這不是盲目的信任推崇,而是這些年來一場場勝仗累積下來的威望。
大臣們以此開始推算大軍趕路的時間,以及崔璟自北境趕往洛陽的路線。
最終得出推測:「崔大都督若率輕騎趕路,自河東道南下……必能及時與七萬大軍接應會合!」
從路程上來說,自是京師距洛陽更近,但大軍趕路更加耗時,崔璟若率輕騎上路,則可一路快馬加鞭。
所以,魏叔易此法,從時間上來說,是可行的。
見聖冊帝仍未鬆口,思索之間似在猶豫著什麼,馬行舟道:「陛下,臣以為,若能由崔大都督指揮此戰,非但可保洛陽無恙——」
「屆時,崔大都督率玄策軍於洛陽,而肖將軍與常大將軍在後夾擊,兩軍如能配合行事,徐正業前路與退路皆被阻斷,徐氏亂軍或可一舉盡滅,就此一勞永逸,更能威懾各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