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頁
聖冊帝目光微動,慢慢從輿圖上移開。
這一勞永逸之法,的確令人心動。
如能就此滅除徐正業一黨,自是再好不過。
能領兵者自然不止崔璟一人,但正如這些大臣們所說,真正能將此一仗的勝算拔到最高的,卻只有崔璟。
最好的大軍,當配最好的將領,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反之則截然不同。
徐正業起兵之初,她固然震怒,卻遠遠稱不上驚慌不安,直到李逸一敗再敗,江寧失守……
再到眼下,這亂臣賊子懷此狼子野心,竟覬覦起了洛陽之地!
她不能有絲毫大意,為保萬無一失,她理當讓崔璟前往。
可若由崔璟率玄策軍指揮洛陽之戰,她卻又不免心存其它顧慮。
一個是玄策軍此時的統領。
一個是玄策軍真正的舊主。
更不巧的是,前者曾於去年芙蓉花宴之上,當眾表明過非卿不娶的決心……
再有自長孫家之事後,蠢蠢欲動的崔氏族人……
這每一樁每一件,在女帝心底,皆如同不安分的暗刺隱患,隨時都有可能破土而出,成為一把威脅皇權的利劍。
面對眾臣提議,女帝再三權衡之後,視線再次落在輿圖正中的洛陽城上方,最終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此一戰指揮之職,唯獨崔卿可以勝任。」
「然崔卿既是輕騎趕赴洛陽,為其安危起見,事先便不宜暴露消息行蹤。」聖冊帝道:「所以,崔卿只能奉密旨前往,而不可驚動各處。」
馬行舟等人皆應聲附和:「聖人思慮縝密,理應如此。」
聖冊帝:「如此,為了不令各處起疑,明面上便還需另設一位主帥,率七萬玄策軍由京師動身,朕會事先與之說明其中利害關係,待到洛陽,見到崔卿之後,由其再行移交兵權與崔卿。」
大臣們思索著交談了一番。
顯然,此人雖只是個混淆視線的「幌子」,但仍然還需慎重擇選。
此等關頭,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
「……不如,便從玄策軍中挑選一名可臨時擔任帥職的將軍?」魏叔易心有猜測,試探著給出提議。
聖冊帝斟酌罷,卻道:「玄策營中如今留守京師的武將,皆在四品以下,不足以威懾各處,亦不足以表朕護洛陽之志。」
魏叔易心中微動,遂應了聲「是」,暫時不再多言。
其他官員隨之給出提議,但無需聖冊帝開口,自有別的官員開口反駁,無它,這些人選,的確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有官員暗嘆了口氣。
偌大的朝堂之上,如今竟無幾個有服眾之能的武將可用,先前賀危算是一個,可卻……
若能多幾個堪當任用的將才,此番也無需大費周章將崔璟自北境調回。
想到此處,不免要說到那位橫空出世的「將星」,還將星呢,若果真讓徐正業去了洛陽,這將星二字,可就要成為天大的笑話了!
「朕突然想到一人,或可擔此任。」
眾臣商議不下之際,聖冊帝緩聲開口,說到了一個人。
「李獻,明日便能抵京了。」
眾官員微怔。
韓國公回京了?
……
李獻本不姓李,姓賀,李姓乃是賜姓。
但李獻本人,卻是聖冊帝的嫡親外甥。
女帝除了應國公這個胞弟之外,上面曾還有一名長姐,早年嫁與了一名賀姓武將,名喚賀敷,賀危與其算是同出一族。
女帝登基後,封賀敷為韓國公,其妻明氏即為韓國公夫人。
韓國公夫人去世的早,三年前,南蠻異族在南境挑起戰事,韓國公與其長子李獻奉旨出征,然韓國公年邁,又因身中瘴氣,於出征一年後即病死在軍中。
南蠻的氣焰因此更為囂張,女帝遂派出崔璟與常闊率玄策軍前去平定南境。
再兩年,南蠻終於被驅逐出京,去年春日,崔璟與常闊班師回朝,而承襲了韓國公之位的李獻,則奉旨留在南境整肅邊防,直到前不久,才被一道密旨召回京中。
……
魏叔易等人出宮時,天色已經暗下。
宮門外,魏叔易與同僚們揖禮道別後,即上了官轎。
轎中備著溫熱適宜的茶水,魏叔易一手持盞,一手抬袖掩於面前,飲了半盞茶解渴。
將茶盞放下的一瞬,他似有若無地嘆了口氣。
看來,如今聖人連崔令安也防備上了。
遙想當年,據聞先太子殿下去世之前,親自將玄策軍的帥印交給了常大將軍。
在常大將軍的統領下,彼時剛經歷過一場苦戰、急需休整的玄策軍,在休養生息磨劍三年之後,即大敗北狄,劍鋒不減當年。
但那一戰後,常大將軍身負重傷,又被治以抗旨之罪,玄策軍的兵權就此旁落。
面對玄策軍這把利劍,誰都想攥在手中,彼時女帝初登基,政權尚且不穩,各處都在爭權,爭政權,爭兵權。
接下來的數年中,玄策軍一度被撕咬的四分五裂,軍中有話語權的人開始變成哪家的郎君,哪位大人的子侄,眼看便要散落開來。
女帝亦不忍這支由先太子創立的精銳之師就此散落,曾也多次試圖交由心腹掌控,但局面並不完全受她控制,她的人,沒有掌控玄策軍的威信,也沒有震懾軍中那些子弟、和他們背後各方勢力的能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這一勞永逸之法,的確令人心動。
如能就此滅除徐正業一黨,自是再好不過。
能領兵者自然不止崔璟一人,但正如這些大臣們所說,真正能將此一仗的勝算拔到最高的,卻只有崔璟。
最好的大軍,當配最好的將領,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反之則截然不同。
徐正業起兵之初,她固然震怒,卻遠遠稱不上驚慌不安,直到李逸一敗再敗,江寧失守……
再到眼下,這亂臣賊子懷此狼子野心,竟覬覦起了洛陽之地!
她不能有絲毫大意,為保萬無一失,她理當讓崔璟前往。
可若由崔璟率玄策軍指揮洛陽之戰,她卻又不免心存其它顧慮。
一個是玄策軍此時的統領。
一個是玄策軍真正的舊主。
更不巧的是,前者曾於去年芙蓉花宴之上,當眾表明過非卿不娶的決心……
再有自長孫家之事後,蠢蠢欲動的崔氏族人……
這每一樁每一件,在女帝心底,皆如同不安分的暗刺隱患,隨時都有可能破土而出,成為一把威脅皇權的利劍。
面對眾臣提議,女帝再三權衡之後,視線再次落在輿圖正中的洛陽城上方,最終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此一戰指揮之職,唯獨崔卿可以勝任。」
「然崔卿既是輕騎趕赴洛陽,為其安危起見,事先便不宜暴露消息行蹤。」聖冊帝道:「所以,崔卿只能奉密旨前往,而不可驚動各處。」
馬行舟等人皆應聲附和:「聖人思慮縝密,理應如此。」
聖冊帝:「如此,為了不令各處起疑,明面上便還需另設一位主帥,率七萬玄策軍由京師動身,朕會事先與之說明其中利害關係,待到洛陽,見到崔卿之後,由其再行移交兵權與崔卿。」
大臣們思索著交談了一番。
顯然,此人雖只是個混淆視線的「幌子」,但仍然還需慎重擇選。
此等關頭,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
「……不如,便從玄策軍中挑選一名可臨時擔任帥職的將軍?」魏叔易心有猜測,試探著給出提議。
聖冊帝斟酌罷,卻道:「玄策營中如今留守京師的武將,皆在四品以下,不足以威懾各處,亦不足以表朕護洛陽之志。」
魏叔易心中微動,遂應了聲「是」,暫時不再多言。
其他官員隨之給出提議,但無需聖冊帝開口,自有別的官員開口反駁,無它,這些人選,的確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有官員暗嘆了口氣。
偌大的朝堂之上,如今竟無幾個有服眾之能的武將可用,先前賀危算是一個,可卻……
若能多幾個堪當任用的將才,此番也無需大費周章將崔璟自北境調回。
想到此處,不免要說到那位橫空出世的「將星」,還將星呢,若果真讓徐正業去了洛陽,這將星二字,可就要成為天大的笑話了!
「朕突然想到一人,或可擔此任。」
眾臣商議不下之際,聖冊帝緩聲開口,說到了一個人。
「李獻,明日便能抵京了。」
眾官員微怔。
韓國公回京了?
……
李獻本不姓李,姓賀,李姓乃是賜姓。
但李獻本人,卻是聖冊帝的嫡親外甥。
女帝除了應國公這個胞弟之外,上面曾還有一名長姐,早年嫁與了一名賀姓武將,名喚賀敷,賀危與其算是同出一族。
女帝登基後,封賀敷為韓國公,其妻明氏即為韓國公夫人。
韓國公夫人去世的早,三年前,南蠻異族在南境挑起戰事,韓國公與其長子李獻奉旨出征,然韓國公年邁,又因身中瘴氣,於出征一年後即病死在軍中。
南蠻的氣焰因此更為囂張,女帝遂派出崔璟與常闊率玄策軍前去平定南境。
再兩年,南蠻終於被驅逐出京,去年春日,崔璟與常闊班師回朝,而承襲了韓國公之位的李獻,則奉旨留在南境整肅邊防,直到前不久,才被一道密旨召回京中。
……
魏叔易等人出宮時,天色已經暗下。
宮門外,魏叔易與同僚們揖禮道別後,即上了官轎。
轎中備著溫熱適宜的茶水,魏叔易一手持盞,一手抬袖掩於面前,飲了半盞茶解渴。
將茶盞放下的一瞬,他似有若無地嘆了口氣。
看來,如今聖人連崔令安也防備上了。
遙想當年,據聞先太子殿下去世之前,親自將玄策軍的帥印交給了常大將軍。
在常大將軍的統領下,彼時剛經歷過一場苦戰、急需休整的玄策軍,在休養生息磨劍三年之後,即大敗北狄,劍鋒不減當年。
但那一戰後,常大將軍身負重傷,又被治以抗旨之罪,玄策軍的兵權就此旁落。
面對玄策軍這把利劍,誰都想攥在手中,彼時女帝初登基,政權尚且不穩,各處都在爭權,爭政權,爭兵權。
接下來的數年中,玄策軍一度被撕咬的四分五裂,軍中有話語權的人開始變成哪家的郎君,哪位大人的子侄,眼看便要散落開來。
女帝亦不忍這支由先太子創立的精銳之師就此散落,曾也多次試圖交由心腹掌控,但局面並不完全受她控制,她的人,沒有掌控玄策軍的威信,也沒有震懾軍中那些子弟、和他們背後各方勢力的能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