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徐正業已經入局,可這棋局,當真是衝著徐正業來的嗎?

  還是說……

  阿尚就是要讓徐正業入主中原,占下洛陽,與她這個帝王對峙?

  是要借徐正業……來對付她,報復她嗎?

  那是她的女兒。

  她不想疑心自己的女兒,這世上也沒人想疑心自己的親生骨肉……

  可她如今這唯一的骨肉,卻拒絕與她相認,千方百計地想要從她身邊逃離,甚至根本不願給她這個阿娘一個開口說話的機會。

  也是,她記憶中的阿尚,尚是前去北狄和親之前的阿尚……

  在北狄那三年,阿尚受盡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折辱煎熬,那樣的經歷……或許足夠讓阿尚恨上她這個阿娘。

  這個想法讓聖冊帝似同墜入寒潭之中。

  她一心想讓阿尚回來,她設想過許多可能,卻獨獨漏掉了這一點,或者說,她對阿尚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去往北狄之前。

  曾經的阿尚,眼中除了大盛江山子民與她的兵士之外,便只有她這個阿娘和阿效。

  如今回來的這個阿尚,大約已不是曾經的那個阿尚了。

  是一時賭氣,還是會長久地恨著她?

  她一直想與阿尚坐下談一談,縱然未能如願,她卻也成全了她想要繼續從軍之志,她給了她將軍之位……這些皆是她身為一位母親的示好,可她的女兒,卻似乎視而不見。

  母親不該疑心自己的女兒,更何況是一位心存歉疚的母親。

  可她不僅是一位母親。

  聖冊帝看向大殿之內的百官。

  她還是一位帝王。

  母親可以給予女兒無限包容與不需要道理的信任,但帝王卻不可以不顧一切地感情用事。

  更何況,她的女兒名喚李尚,本也姓李,也是李家人。

  而她這個「外姓帝王」,想要穩固住這片風雨飄搖的江山,便不能有絲毫大意僥倖之心。

  作為帝王,她與百官不同,她不質疑那位年僅十七歲的少年將軍的能力,她質疑的,是那少年將軍的「居心」。

  而她的洛陽,不能有任何閃失。

  因此,便不能悉數將希望交託到充滿變數的阿尚手中。

  此一日,女帝連發數道急諭去往洛陽,令洛陽與汴州全力布防,以御徐氏亂軍。

  另有官員提議,應調洛陽周邊各州兵馬前往備援。

  但這個提議,被女帝否決了。

  「諸位愛卿可還記得滁州刺史韋浚?」

  大殿之內霎時間靜住。

  彼時滁州刺史已暗中倒戈徐正業,此事竟無人察覺,直到常闊等人過滁州界時,韋浚設下鴻門宴暗算……

  而洛陽一帶,各大士族勢力根深錯節,長孫氏一族便起源於洛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洛陽附近各州,如若再現「韋浚」之流,讓他們前去馳援洛陽,一旦同洛陽殘存的士族勢力裡應外合,便等同將洛陽雙手奉到徐正業面前。

  有此前車之鑑,疑心日益深重的女帝不敢冒險。

  早朝之後不久,女帝另召了重臣去往甘露殿議事。

  單憑洛陽與汴州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徐氏亂軍。

  洛陽附近其它各州,她亦不放心。

  所以,她需要另派兵力前去增援洛陽。

  「……洛陽不同於別處,定不能有任何差池,既要派兵前往,必選精銳之師。」中書令馬行舟道:「陛下,如今京中,尚有七萬精銳可用。」

  眾人皆知,他口中的「七萬精銳」指的是什麼。

  那是大盛最為精銳之師,由先太子殿下創立,名喚玄策軍。

  玄策府下,如今統共有十五萬玄策大軍,此前崔璟趕赴北境,帶走了八萬,現餘七萬留守京師玄策營中。

  此刻便有官員遲疑道:「令公……這七萬玄策軍,肩負守衛京畿要任,怎能輕易調離?」

  守著京師的自然不止這七萬玄策軍,但這七萬玄策軍在此,便豎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如此才能讓京師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安定。

  換作尋常時,倒也不必這般畏首畏尾,可現如今四處都在起事……

  馬行舟豈會不知這些,但也只是嘆道:「當務之急,是要守住洛陽。」

  也有官員跟著嘆氣。

  事無兩全策,利弊都擺在眼前,便需要帝王來做出最後的抉擇了。

  聖冊帝也陷入了猶豫當中,她另召了兵部官員與幾名武官前來,事無巨細地將局面剖析了一遍,反覆確認了京師的處境。

  最終,她還是做了決定:「傳朕之令,令七萬玄策軍前去護衛洛陽,命玄策府上下,即刻籌備發兵之事!」

  無論如何,她不能放棄洛陽!

  今日若失洛陽於徐正業之手,便失君威,君威無存,江山易主不過也是須臾之事!

  聖冊帝令喻增親自前去玄策府傳旨。

  喻增應下,即刻帶人退出了甘露殿。

  出了內宮,喻增上了轎子,一行內侍跟在旁側,疾步而行。

  喻增坐於轎內,手中托著聖諭,狹長的鳳目垂下,掩去了其內之色。

  喻增帶著一行內侍匆匆過尚書省,經六部前街之際,褚太傅正領著一行禮部官員走出來,身側有帶刀的禁軍隨行。

  明日即要開始春闈頭場,他們要押送科舉試題去往試院,沿途會清道,不允許任何人靠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