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頁
聖冊帝念其年邁,便暫時免了褚太傅的早朝,令其在禮部安心籌備科舉大事——當然,另外還有一重思慮,這位老太傅近來實愛與人掐架,聽什麼都不順耳,早朝之上時常因此雞飛狗跳。
魏叔易覺著,這位老太傅,十之八九是犯了什麼科舉前焦慮的病症,於是才提議讓人回禮部冷靜冷靜。
褚太傅冷不冷靜不知道,但禮部上至侍郎,下至灑掃的太監,都完全沒辦法冷靜,終日戰戰兢兢,面對「今日應當用哪只腳先邁進禮部大門,才不會觸太傅霉頭」這個問題,都恨不能事先算上一卦。
而上元節當日,這緊繃的氣氛得以緩解許多,因為褚太傅只在禮部待了半日,便回府去了。
確切來說,是回府換下了官服,往大雲寺上香去了。
近來,褚家上下都看得出來,太傅對上香之事略顯熱衷。
大約是沒辦法去國子監尋喬祭酒釣魚了——科考在即,一位成熟的主考官,懂得主動與國子監里的舉子們避嫌。
魚釣不成了,於是改為了去大雲寺觀鶴談佛法,以紓心緒。
對此,褚家上下的評價是,喬祭酒解脫了,佛祖……不,無絕方丈遭難了。
無絕近來為此的確有些頭痛,但今日例外。
他很清楚,老太傅之所以來尋他,每每不過是來問信而已。
他已再三允諾,若是有信來,他定會令人暗中送去太傅府上,但老太傅竟不肯信他,總要親自前來催問。
好在今日他手中有信,心裡不慌。
避開一些信不過的僧人,無絕將信轉交給了褚太傅。
褚太傅心中微震,悄然收入袖中,面上未有絲毫變動。
為了不顯異樣,和前幾次一樣,他仍耐著性子,與無絕下了兩盤棋,適才離開大雲寺。
坐進馬車後,他即取出藏在袖中的信,想打開,卻又頓住。
上一次他拿到畫之後,剛進得馬車,便迫不及待地打開來看。
但此時此刻,他縱迫切之心更勝彼時,手指卻似無端僵住,一時不敢輕易拆看。
如此自我僵持許久,直到回到府中,將自己關進了書房內,慢慢地坐進了書案後的檀木圈椅內,那雙蒼老枯皺卻乾淨脩長的手,適才緩慢而顫巍巍地抽出了信紙。
第270章 怎麼還唱上了!
展信,先見得短短兩行,四字。
安矣。
守道。
這是在答他的問題?
安否?——安矣。
欲何為,何往?——守道。
守道……!
褚太傅心底最深處,因這似曾相識的二字,驟然掀起狂瀾。
他還有一個問題……最重要的那個……何故?
一眼看去,信上並沒有第三行答案,卻規規正正地寫了落款。
是五字落款……
「安矣」
「守道」
「學生,常歲寧」
「……」
學生?
學生!
老人的視線驟然間變得朦朧。
隨著老人顫顫眨眼,那信紙上的字跡也隨之顫動,似如天外來信,極不真實。
看著那顫動著的九字,褚太傅發出沙啞的低語,「……老師九個字,學生便不能多寫一個了?討打啊,果然討打……」
果然還是這般討打!
老太傅模糊的視線在那「學生」二字之上停留許久,如何都捨不得離開。
蒼老的手指也戰慄著撫上那二字,似想要確定這究竟是不是自己鬱郁不甘而將要就此老死之前的錯覺臆想。
良久,老人的手指輕輕移動,在那「守道」二字之上停留。
他曾從他那學生口中,聽過這兩個字。
那是她臨去北狄和親之前。
他曾試圖阻攔,為此食不下咽,她來見他,卻甚是風輕雲淡,還倒過來取笑他——「老師身為天下文人表率,更該以天下人為先啊。」
彼時,此言在耳,他甚覺錐心。
他為何要以天下人為先?誰說一定要以天下人為先?
若他連自己的學生都護不住,還談什麼護天下人!
他這輩子就沒看上過什麼人,好不容易養出一個這麼看得上的學生,知她一路來的艱辛與不易,又怎能眼睜睜看著她獨赴煉獄?
她為天下人,做的還不夠多嗎?
可天下人又給了她什麼?
這世間多的是愚昧惡毒無可救藥自私自利之人,為何一定要他的學生來救這渾濁世間?
若世間儘是這樣不公的爛道理,那就隨這世間去好了,還管它作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聰明太清醒的人,往往是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是非觀」的。
他教人讀聖賢書,奉行聖賢之禮,但更多時候,他也會對那些迂腐的道理嗤之以鼻,他瞧不上眼,更不必談被其禁錮。
他還說,他本也不是什麼聖人,他就是一個只會拿筆罵人的老東西而已。
總之那日他說了許多不管不顧的氣話。
反倒是他的學生一直都很平靜,甚至反過來嘆氣提醒他:「老師要時刻為人師表啊……小心這些話傳出去,要晚節不保的。」
他氣得一時說不出話來,他就在這張書案後走來走去,問那個端坐喝茶的學生——「那我問你,你去作何?去送死嗎!」
那學生終於有了點認真的神情,認真答他:「守道。」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魏叔易覺著,這位老太傅,十之八九是犯了什麼科舉前焦慮的病症,於是才提議讓人回禮部冷靜冷靜。
褚太傅冷不冷靜不知道,但禮部上至侍郎,下至灑掃的太監,都完全沒辦法冷靜,終日戰戰兢兢,面對「今日應當用哪只腳先邁進禮部大門,才不會觸太傅霉頭」這個問題,都恨不能事先算上一卦。
而上元節當日,這緊繃的氣氛得以緩解許多,因為褚太傅只在禮部待了半日,便回府去了。
確切來說,是回府換下了官服,往大雲寺上香去了。
近來,褚家上下都看得出來,太傅對上香之事略顯熱衷。
大約是沒辦法去國子監尋喬祭酒釣魚了——科考在即,一位成熟的主考官,懂得主動與國子監里的舉子們避嫌。
魚釣不成了,於是改為了去大雲寺觀鶴談佛法,以紓心緒。
對此,褚家上下的評價是,喬祭酒解脫了,佛祖……不,無絕方丈遭難了。
無絕近來為此的確有些頭痛,但今日例外。
他很清楚,老太傅之所以來尋他,每每不過是來問信而已。
他已再三允諾,若是有信來,他定會令人暗中送去太傅府上,但老太傅竟不肯信他,總要親自前來催問。
好在今日他手中有信,心裡不慌。
避開一些信不過的僧人,無絕將信轉交給了褚太傅。
褚太傅心中微震,悄然收入袖中,面上未有絲毫變動。
為了不顯異樣,和前幾次一樣,他仍耐著性子,與無絕下了兩盤棋,適才離開大雲寺。
坐進馬車後,他即取出藏在袖中的信,想打開,卻又頓住。
上一次他拿到畫之後,剛進得馬車,便迫不及待地打開來看。
但此時此刻,他縱迫切之心更勝彼時,手指卻似無端僵住,一時不敢輕易拆看。
如此自我僵持許久,直到回到府中,將自己關進了書房內,慢慢地坐進了書案後的檀木圈椅內,那雙蒼老枯皺卻乾淨脩長的手,適才緩慢而顫巍巍地抽出了信紙。
第270章 怎麼還唱上了!
展信,先見得短短兩行,四字。
安矣。
守道。
這是在答他的問題?
安否?——安矣。
欲何為,何往?——守道。
守道……!
褚太傅心底最深處,因這似曾相識的二字,驟然掀起狂瀾。
他還有一個問題……最重要的那個……何故?
一眼看去,信上並沒有第三行答案,卻規規正正地寫了落款。
是五字落款……
「安矣」
「守道」
「學生,常歲寧」
「……」
學生?
學生!
老人的視線驟然間變得朦朧。
隨著老人顫顫眨眼,那信紙上的字跡也隨之顫動,似如天外來信,極不真實。
看著那顫動著的九字,褚太傅發出沙啞的低語,「……老師九個字,學生便不能多寫一個了?討打啊,果然討打……」
果然還是這般討打!
老太傅模糊的視線在那「學生」二字之上停留許久,如何都捨不得離開。
蒼老的手指也戰慄著撫上那二字,似想要確定這究竟是不是自己鬱郁不甘而將要就此老死之前的錯覺臆想。
良久,老人的手指輕輕移動,在那「守道」二字之上停留。
他曾從他那學生口中,聽過這兩個字。
那是她臨去北狄和親之前。
他曾試圖阻攔,為此食不下咽,她來見他,卻甚是風輕雲淡,還倒過來取笑他——「老師身為天下文人表率,更該以天下人為先啊。」
彼時,此言在耳,他甚覺錐心。
他為何要以天下人為先?誰說一定要以天下人為先?
若他連自己的學生都護不住,還談什麼護天下人!
他這輩子就沒看上過什麼人,好不容易養出一個這麼看得上的學生,知她一路來的艱辛與不易,又怎能眼睜睜看著她獨赴煉獄?
她為天下人,做的還不夠多嗎?
可天下人又給了她什麼?
這世間多的是愚昧惡毒無可救藥自私自利之人,為何一定要他的學生來救這渾濁世間?
若世間儘是這樣不公的爛道理,那就隨這世間去好了,還管它作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聰明太清醒的人,往往是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是非觀」的。
他教人讀聖賢書,奉行聖賢之禮,但更多時候,他也會對那些迂腐的道理嗤之以鼻,他瞧不上眼,更不必談被其禁錮。
他還說,他本也不是什麼聖人,他就是一個只會拿筆罵人的老東西而已。
總之那日他說了許多不管不顧的氣話。
反倒是他的學生一直都很平靜,甚至反過來嘆氣提醒他:「老師要時刻為人師表啊……小心這些話傳出去,要晚節不保的。」
他氣得一時說不出話來,他就在這張書案後走來走去,問那個端坐喝茶的學生——「那我問你,你去作何?去送死嗎!」
那學生終於有了點認真的神情,認真答他:「守道。」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