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個是兩人相識的最初見證者,一個是他們後半生相守的見證者。

  雖地位身份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但他們也確實是同道中人。

  至於,他們寫這本書,最初一個好像只是玩鬧,一個則是因為遺憾,但後來兩人卻都越來越認真,越來越重視,成書之後更是多次修改,補訂,最後幾番爭論之下,終於定名為《紫釵記》。

  一曲紫釵記,道盡半生緣。

  斯人皆已逝,唯念紫釵情。

  作者有話要說:修一下

  想寫的番外,其實很早以前就差不多構思好了,正文結局反倒是還想了不少時間,後來,想想不如就讓它停駐在最美好的時刻,金榜題名,游馬過街,風光無限好。一切都是如此的順利,一切糟糕的都還沒能發生。

  至於,這一卷正文中出現的食物服飾官職,科舉流程,節日風俗,都是查了資料的,並不是瞎編的喲。

  第87章 第三個世界番外四

  蕭靈隱, 字子瑜,號文軒,時人皆稱之為文軒居士。是晉朝知名的政治家, 書畫家, 文學家, 思想家,教育家。為相三十餘年,在位其間,恪盡職守,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曾有一友, 字銘章, 時人不知其人, 出生籍貫, 而聞其名, 知其才學。

  其詩其文其畫, 似乎總有這麼一人出現過,其實,若說出現的次數,倒也不多, 相比他的至交好友,這人不過是偶爾隱隱一提, 只是令人驚訝的是,縱觀晉人同一時期的時人日記, 遺留下的文墨書畫,還是史書資料,竟是從未有個字銘章的才子,更別提他曾在蕭子瑜身邊過,與蕭子瑜相識,為友。

  這就不得不引起一小部分特別敏感細心的人關注。

  那麼這人,究竟是誰,現尚未有任何定論。但在研究蕭子瑜生平的學者來講,這個人是一個永遠都繞不過的人。如今學界隱隱皆有定論,這人字號應當是化名,所以才存在,除了蕭子瑜所遺留下的那點滴隻言片語外,史書典籍中完全找不到他的痕跡。

  其實,學術界之所以會如此關注這個仿佛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的化名人,僅僅是一首詩。

  一首甚至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詩。

  而這首詩,應是蕭子瑜晚年所做。

  若說這詩的好壞,從流傳度來看,看似也確實說不上很好,甚至大多數人聽都沒聽說過。畢竟出名的詩人實在過多,像蕭子瑜,能有一兩首傳世之作,已是萬人羨嫉。

  再說,其人被傳誦至今的詩句,也並不在少數。

  而這首詩,自然也是在他的文集之中,雖然不少文集已經散落,但大致的還是在後人的收集與整理中勉強保存了原貌。

  這首詩,甚至沒有名字,世人便叫它無名詩。

  詩句,其實也不是說不好,只不過,過分晦澀,讓人難以琢磨其人寫此詩的原因,以及想表達些什麼。

  這是一首少見的遊仙詩,同蕭子瑜以往的詩詞截然不同。

  大多數人讀蕭子瑜的詩,大多會感到一種沉重,禁錮,束縛。他的詩大多永遠格律森嚴,用典精巧,一字一詞讀來雖尋常,卻又恰到好處。他寫詩下筆總是很重,似乎要把這天這地撕碎,撕的徹徹底底,撕的一乾二淨,露出那本被包裹著真實。他很少謳歌美好,寫佳節歡樂,寫至情至性。

  這便是他的詩,讀來心生膽怯,與他的詞完全截然不同。

  與詩恰恰相反,他用詞寫天下萬物,寫萬物輪迴,極盡靈動瀟灑,也並不拘束於音律。

  若說這詞,大家也大多知道,起初本是小道,乃歌姬傳唱,市井之言,頗為粗鄙,只因詩已將近巔峰,文人便也漸漸將注意力放在這本是小道的詞曲中來。

  詞的多年發展,是從俗轉雅的過程。詞曲本是一家,詞是能傳唱的,詞學大家也大多通曉音律,使詞和諧於音律。這便是詞學發展到高深處時,詞學大家們所推崇的。蕭子瑜所處的時代,詞才剛剛走進文人的視野之中。雖有文人寫詞,但那是在私底下,那時詞學難登大雅之堂。

  而蕭子瑜愛寫詞,可以說對於詞的推動,他產生了不小的作用。畢竟他當了三十多年的首輔,身居廟堂之高,備受天下文人所關注。

  他愛寫詞,而且在如今的視野看來,相比詩來說,他的詞顯而易見更受歡迎。

  事實上,他所處的時代,他寫的詞在後來的詞學大家的眼光中還是有著不小的欠缺,不和音律,用詞不夠精煉,缺乏足夠的美感。但畢竟是詞學剛剛興起的前期,這也無可厚非。

  正所謂前人開路,後人乘涼。他作為詞學的發展者,提倡者,在後人看來,對於詞學的發展貢獻巨大。

  所謂世事變遷之巨大,在當年,蕭子瑜備受稱讚的一直都是他的詩,他行文頗有古風,矯健而豁然。在那些晉朝同輩中,那個依然推崇詩句的時期,他的詩句評價很高,但時過變遷,滄海桑田,他的那些詩句放在古今詩人之中,也就並非過分起眼。

  相比他的成就,對於晉朝歷史的影響力來說,詩文倒是並非放在前衛了。

  歷史學家們更喜歡研究他這個人,研究他的生平,他的政治舉措,他的畢生成就。

  至於詩詞,則是了解研究這個人的點綴品。

  畢竟,他的詩詞雖有影響和價值,但還稱不上什麼大詩人。

  又看這首無名詩,是一首遊仙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