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遊仙詩是一種題材,一般是寫遇見仙人而發生的事情。蕭子瑜這首遊仙詩也是如此,詩中他運用晦澀難懂的典故,卻寫了一個十分簡單故事。
勉強可以描述為某年某月,他於夢中,走進了一個世外桃源。那裡雲霧繚繞,仿若人間仙境。隨著一陣微風輕輕拂過,園內杏花揚揚,他走進園中,觀賞杏花,遇到了一名仙人。仙人穿著一襲黃衫,腰間掛著一管碧綠洞簫,騎著白鹿翩翩而來,仿若天邊最為飄忽不定的浮雲,碰不到也摸不著。
他在遠處,看著黃衫仙人低眉淺笑,剛想走上前去,卻忽的突起一陣大風,將他整個人都捲走,人也神思不醒,待回神過來,仙人不見蹤影,夢也早就散了,睜眼望去,唯獨剩下天邊一輪圓月,窗外暗影斜葉,寂寥無聲,他臥在床邊,時時祈求入夢,卻怎麼也回不到過去,最終只能黯然神傷。
這首詩並不短,詩人反覆描寫那臆想,寫那黃衣仙人衣物陳設,寫詩人自身驚訝,落寞,又寫遇到仙人時心中的激動,到最後夢醒傷神。
當然,這首詩寫的尤為隱晦,用詞炫目迤邐,寫景深幽,如真似幻,撲朔迷離,隱隱有後期某詞學大家的風格。在前期,可以說這首詩並不被重視,因為這首詩缺了詩前面的一行小序。
直到五十年前,建國初期,某江南世家之族獻了一本保存完好,流傳多年的《文軒集》孤本。
這本《文軒集》一被獻給國家後,就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因為這個版本可能是如今現存最早的版本,十分具有研究價值。
《文軒集》是蕭子瑜的好友沈含山,在他去後,悉心整理,公開刊印的詩集。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過神宗晚年,居然大肆銷毀了不少蕭子瑜的詩文。
幾經波折,遺留下來的詩文越來越少。直到陳朝中期,當時的文人們重新開始尋古,其中晉朝那些文人們的佳作這才大放光彩。蕭靈隱的《文軒集》也因此流傳下來。
當然,流傳下來的是經過文人們的考證和修訂的。
而這首無名的遊仙詩便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它本應有的題目和小序。
直到建國初期的獻書,無名詩的小序才得現人世。
沒錯,那本年代久遠的《文軒集》中,在無名詩的那一頁,多加了小序。
這首遊仙詩是研究蕭子瑜的詩詞中一個繞不出去的謎。
詩奇就奇在這序中,詩本無序,而詞有序,作者偏偏為此詩寫了小序。
而在印刷刊印過程中,序也不符合常理的保留下來。
正如前文所言,這序中提到了那個字銘章的朋友。他寫道“夜深夢醒,忽憶當年與銘章同游之事,久久不眠,遂起,作此詩,皆感懷也。”
這本是很平常的一句話,但和詩的內容聯繫在一起,便頗讓人覺得驚奇。
首先,這首無名詩十分有特色,與蕭子瑜以往的風格迥異,其次,詩中,所用的意象典故,隱隱有抒發感情的傾向,雖寫的隱晦,卻深刻,他在詩尾,用了常用的竹子意象,卻並非謳歌人的品性,反而是表達自身的孤獨寂寥,形單影隻,悲感傷懷。
詩句之中,有一些尤為生僻的典故,卻是寫男女之情。
那種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淒楚之情,溢於言表。
聯繫起作者寫此詩時,離逝去時還有三四年的時光,加之銘章這個友人的特殊性,讓一些學者不禁將部分目光投入其中。
蕭子瑜的妻子阮氏早亡,而未續弦,遺有一子名誠,亦是晉朝後期知名的畫家。
都說文人風流,但蕭子瑜的風流軼事卻是幾乎沒有,若說他對妻子情深意切,倒也沒有過多的詩句展露這一點。但在眾人的眼中,他似乎是忠貞的,但也似乎是奇怪的。
他很少在詩文中展露自己真正的感情,除了那首遊仙詩。
其實,陳朝末年倒曾有個知名文人,年輕時候是個放蕩的世家子弟,曾說過一番讓人目瞪口呆的話來,他說蕭子瑜有所愛之人,只是如他一般不愛巾幗而愛鬚眉。
其實,倒也有幾個相對開明的學者私底下隱隱有所懷疑。海外更曾有個知名漢學家寫過一本書,名為《寵臣與賢相》專門探討蕭靈隱和晉慧宗楚宴這對關係密切的君臣。書中考證這對君臣之間的相交,梳理了當時的朝政環境,通過幾個大事件來描寫了這對君臣之間的引而不發的信任。
縱觀蕭子瑜的生平,可謂少年孤苦,但仕途上卻是一路順風。年少未加冠,便高中進士,更點為狀元。初授通判,知青州,後入昭文館,又三年,授侍郎一職。永安七年,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時,他才僅僅三十餘歲,便已登朝拜相,站在了朝廷中樞,手握大權,一人之上,萬人之下。
永安是晉慧宗時期所用的年號,晉慧宗姓楚名宴,其人體弱多病,對於朝政大事,隨著年歲漸長,很少管理朝事,甚至後期十多年沒有上朝。永安的二十三年中,晉慧宗將國事多托於朝中大臣,其中,蕭子瑜深受寵信,權威日重。
不少研究蕭子瑜生平的人很想找到更多在慧宗一朝的史料,研究蕭子瑜與晉慧宗之間的具體關係,但很遺憾,遺留下來的資料大多是官方性的。按理說,晉朝官員多愛寫日記,可是竟然連同時期的大臣的日記里都找不出什麼過多的紀錄。甚至慧宗的起居錄,早已遺失。很多史學家懷疑,這與晉慧宗之子晉神宗晚年的篡改史料事件有關。
勉強可以描述為某年某月,他於夢中,走進了一個世外桃源。那裡雲霧繚繞,仿若人間仙境。隨著一陣微風輕輕拂過,園內杏花揚揚,他走進園中,觀賞杏花,遇到了一名仙人。仙人穿著一襲黃衫,腰間掛著一管碧綠洞簫,騎著白鹿翩翩而來,仿若天邊最為飄忽不定的浮雲,碰不到也摸不著。
他在遠處,看著黃衫仙人低眉淺笑,剛想走上前去,卻忽的突起一陣大風,將他整個人都捲走,人也神思不醒,待回神過來,仙人不見蹤影,夢也早就散了,睜眼望去,唯獨剩下天邊一輪圓月,窗外暗影斜葉,寂寥無聲,他臥在床邊,時時祈求入夢,卻怎麼也回不到過去,最終只能黯然神傷。
這首詩並不短,詩人反覆描寫那臆想,寫那黃衣仙人衣物陳設,寫詩人自身驚訝,落寞,又寫遇到仙人時心中的激動,到最後夢醒傷神。
當然,這首詩寫的尤為隱晦,用詞炫目迤邐,寫景深幽,如真似幻,撲朔迷離,隱隱有後期某詞學大家的風格。在前期,可以說這首詩並不被重視,因為這首詩缺了詩前面的一行小序。
直到五十年前,建國初期,某江南世家之族獻了一本保存完好,流傳多年的《文軒集》孤本。
這本《文軒集》一被獻給國家後,就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因為這個版本可能是如今現存最早的版本,十分具有研究價值。
《文軒集》是蕭子瑜的好友沈含山,在他去後,悉心整理,公開刊印的詩集。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過神宗晚年,居然大肆銷毀了不少蕭子瑜的詩文。
幾經波折,遺留下來的詩文越來越少。直到陳朝中期,當時的文人們重新開始尋古,其中晉朝那些文人們的佳作這才大放光彩。蕭靈隱的《文軒集》也因此流傳下來。
當然,流傳下來的是經過文人們的考證和修訂的。
而這首無名的遊仙詩便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它本應有的題目和小序。
直到建國初期的獻書,無名詩的小序才得現人世。
沒錯,那本年代久遠的《文軒集》中,在無名詩的那一頁,多加了小序。
這首遊仙詩是研究蕭子瑜的詩詞中一個繞不出去的謎。
詩奇就奇在這序中,詩本無序,而詞有序,作者偏偏為此詩寫了小序。
而在印刷刊印過程中,序也不符合常理的保留下來。
正如前文所言,這序中提到了那個字銘章的朋友。他寫道“夜深夢醒,忽憶當年與銘章同游之事,久久不眠,遂起,作此詩,皆感懷也。”
這本是很平常的一句話,但和詩的內容聯繫在一起,便頗讓人覺得驚奇。
首先,這首無名詩十分有特色,與蕭子瑜以往的風格迥異,其次,詩中,所用的意象典故,隱隱有抒發感情的傾向,雖寫的隱晦,卻深刻,他在詩尾,用了常用的竹子意象,卻並非謳歌人的品性,反而是表達自身的孤獨寂寥,形單影隻,悲感傷懷。
詩句之中,有一些尤為生僻的典故,卻是寫男女之情。
那種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淒楚之情,溢於言表。
聯繫起作者寫此詩時,離逝去時還有三四年的時光,加之銘章這個友人的特殊性,讓一些學者不禁將部分目光投入其中。
蕭子瑜的妻子阮氏早亡,而未續弦,遺有一子名誠,亦是晉朝後期知名的畫家。
都說文人風流,但蕭子瑜的風流軼事卻是幾乎沒有,若說他對妻子情深意切,倒也沒有過多的詩句展露這一點。但在眾人的眼中,他似乎是忠貞的,但也似乎是奇怪的。
他很少在詩文中展露自己真正的感情,除了那首遊仙詩。
其實,陳朝末年倒曾有個知名文人,年輕時候是個放蕩的世家子弟,曾說過一番讓人目瞪口呆的話來,他說蕭子瑜有所愛之人,只是如他一般不愛巾幗而愛鬚眉。
其實,倒也有幾個相對開明的學者私底下隱隱有所懷疑。海外更曾有個知名漢學家寫過一本書,名為《寵臣與賢相》專門探討蕭靈隱和晉慧宗楚宴這對關係密切的君臣。書中考證這對君臣之間的相交,梳理了當時的朝政環境,通過幾個大事件來描寫了這對君臣之間的引而不發的信任。
縱觀蕭子瑜的生平,可謂少年孤苦,但仕途上卻是一路順風。年少未加冠,便高中進士,更點為狀元。初授通判,知青州,後入昭文館,又三年,授侍郎一職。永安七年,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時,他才僅僅三十餘歲,便已登朝拜相,站在了朝廷中樞,手握大權,一人之上,萬人之下。
永安是晉慧宗時期所用的年號,晉慧宗姓楚名宴,其人體弱多病,對於朝政大事,隨著年歲漸長,很少管理朝事,甚至後期十多年沒有上朝。永安的二十三年中,晉慧宗將國事多托於朝中大臣,其中,蕭子瑜深受寵信,權威日重。
不少研究蕭子瑜生平的人很想找到更多在慧宗一朝的史料,研究蕭子瑜與晉慧宗之間的具體關係,但很遺憾,遺留下來的資料大多是官方性的。按理說,晉朝官員多愛寫日記,可是竟然連同時期的大臣的日記里都找不出什麼過多的紀錄。甚至慧宗的起居錄,早已遺失。很多史學家懷疑,這與晉慧宗之子晉神宗晚年的篡改史料事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