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將郭萍的名字改成郭安,這本書甚至不會受到過多的影響。

  仿佛這不是兩個人,而是一個人。

  如果這書,存在人物原型的話。

  也許自始至終,和程生認識的只有郭安一人。

  又說當初郭安身死之時,可以說是書中的神來一筆,不僅沒有鋪墊,甚至身死之緣由都可以說極為不合理,回家路上遇上土匪,可是按照作者寫的兄妹二人上香,書生程君澤住的寺廟,都離京城不能說是很遠。

  既是京城,警衛森嚴,兵將充實。落土為寇,只能說太過稀奇。

  就算真的有不少土匪,那也不敢在京城周圍當土匪。

  可以說,郭安身死這段情節好似硬生生加入,十分突兀。

  而且後文郭安之死,對於郭家,對於程生的影響,仿佛都只有短短的一瞬間。

  一旦過了,便從未被提起過。

  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程生和郭萍大婚前夕,竟然沒有一個人提起過郭安,包括郭父。

  好似,郭家只有郭萍一人,郭父從來就只有郭萍一個女兒,又或者說只有一個兒子。

  所以,郭安之死這段情節過了,便過了。並未對郭府產生過多的影響。

  書中後二十回中,郭萍和程生成婚已有十餘年,夫妻兩人同為一體,恩愛如初。

  郭安是郭萍的長兄,又是程生的知己,甚至從書中的隱晦處,可以看出,其實郭安和程生之間並不單單是知己。

  可是,這世上,和郭安聯繫最為緊密的二人,竟然後期也未曾提起過郭安。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匪夷所思,令人納悶,讓人不禁想穿越到千年前,親自去問一問作者本人,究竟有何用意。

  但還有一個猜測,也是我在研究晉朝歷史時腦洞大開的猜測。

  如果,郭安和郭萍本是一人,那麼一切就可以完美解釋了。

  包括後期,郭萍與程生之間的相處的特殊,其實他們二人的相處,完全可以說處於一種分裂狀態。

  有時壓根就不像是夫妻一般,而是如同上下級的關係,郭萍在上,程生在下。程生雖掌握郭府大權,卻也還要時不時詢問郭萍的意見。

  甚至在下人的視角中,兩人的服飾,座次,都有十分明顯的尊卑關係。

  但有時二人,又真的如同全天下的戀人一般,愛意綿綿,情深意重,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完全是情侶之間的相處模式。而且這種感情十分特別,不同於普通的男女關係。

  書中多次描述程生受到郭萍的厚待,但程生對於這段感情,仿佛又帶著很深的掙扎。

  招婿這段情節,很特殊,結局也令人出乎意料,也許就是掙扎的體現。

  也許,化男身,化女身,其實寫的都是程生與結識的一人之間的感情。

  性別只是外相,作者真正想寫的也許只是一段感情。

  只是,這段感情,或許有些複雜,不被外人所知,甚至不容於世,甚至不能明寫。

  作者只能曲寫,變幻人物的性別,模糊書中的朝代,事件,隱秘地寫這段發生在千年前的愛情。

  如果說,郭家真的指的是晉朝,那麼郭府的繼承人郭萍,或者說真正的郭安又是誰呢?

  當然,我一直保持著一個觀點,《紫釵記》很有可能是兩個人合寫而成。

  前期程生和郭安的相識相知片段是一個人所寫,後期程生和郭萍在郭府的相處則是另一個人所寫。

  關於我為何如此判定的原因,是因為我發現作者對於人物的態度問題有所不同。

  前期作者十分偏向書生程生,並且作者是帶著一種輕鬆歡快的狀態來寫的。

  作者如同一個老人,在年老之時邊寫邊回憶年輕時期的悠閒和愜意,他是如此的高興,對程生大加讚賞,對郭安則維持著保留態度,不偏不倚。

  而後期作者則十分偏向郭萍,或者郭安。他在一個又一個場景之中,極盡的寫郭萍的真善美,寫她的仁慈,寫她的寬厚,作者無疑帶著一種推崇的態度。而對於在郭萍支持下掌管郭府大權的程生,則是有些微詞。

  至於書中談論的家國天下,則是兩人共同創作,經歷了多次的修改刪訂。

  而作者,我相信應該是書中程生和郭安身邊的人。

  因為全書一直都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來寫,從不過多描寫主人公的心情,心理,而是只描述事件,描述對話。

  也許,他們見證了這段感情,見證了這段人生,並想留下些什麼。

  就像作者自雲一般,是為人而寫,為歷史上程生和郭安的真實原型而寫。

  楚瑛想到當初自己看到導師的這篇文章後,得到的震撼,不由得一笑。

  過了千年,一切繁華的,熱鬧的,美好的,都已消失。

  初衷,真相,輝煌,早已被曲解,甚至被遺忘。

  流傳的越久,差別就越大。

  但她沒想到,居然還能有人發現所謂的真相,或者說發現大部分的真相。

  這可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當年,她是看著這本書慢慢定稿的,她甚至也知道這本書誰所寫。

  確實如同導師猜測的那樣,是二人合寫。

  一個是朝中的老人,一個是宮中的老人。

  一個是正統科舉出生的知名文人,一個是宮閨之中自學成才的侍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