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韓公此言差矣——」
話說到這個份上,謝瑾等人紛紛開口反駁,但郗歸卻只是揮了揮袖,面無表情地吩咐道:「讓他說。」
韓翊身後的門生,已然汗流浹背,面色蒼白,可他的聲音卻越來越高。
一位姓陳的門生,絕望地閉上了眼。
他知道韓翊素來倔強,雖然認可郗歸的能力,可卻不滿女子稱帝。
可過年期間,韓翊並未提過今日發難的打算,他也就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
此時此刻,他若下跪臣服,赫然是貪生怕死、背叛師門的小人,可若始終不發一言,豈非要連累家人與自己一同受過?
韓翊還在滔滔不絕地講著:「你身為人臣,卻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如何能夠受禪為君?天地乾坤,各有其分,今日我等若眼睜睜看著你登基為帝,豈非坐視牝雞司晨、陰陽倒置?」
陳懷聽到這話,終於撲通一聲跪到地上。
這聲音如同引信一般,瞬間引得周圍好幾個官員接連下跪。
韓翊聽著這聲響,冷笑一聲,愈發直起了身子,等待著郗歸的回答。
平心而問,他對郗歸這個人並無太多意見。
在他看來,郗歸縱使執拗猖狂,可卻實實在在地做了不少事情,對江左立有大功。
也正因此,他才甘心屈居郗歸之下,在內閣為之效力。
在他原本的設想中,共和行政已是對於郗歸十分有利的體制,郗歸不應再奢求太多。
他甚至覺得,就算郗歸與謝瑾生出一個男孩,讓這幼子承繼司馬氏江山,他也並非不能接受。
可郗歸卻不滿足於共和行政,也不願意作為母后行使君權。
她竟然要做皇帝!
她怎麼可以做皇帝?!
對於韓翊的想法,郗歸約略明白幾分。
她輕笑著搖了搖頭,掃視階下群臣,而後漫不經心地問道:「你說陰陽倒置?可誰又規定,男人一定是陽,女人一定是陰?就憑《繫辭》中的幾句話嗎?」
「君為陽,臣為陰,在朝為官,則處陰位。父為陽,子為陰,在家為父,則處陽位。同一個人,居於不同的位置之上,則有不同的屬性。韓公怕是想錯了——陰陽是處境的差別,而非性別的差異。我居上為陽,你居下為陰,我稱帝為乾,爾稱臣為坤,這就是今時今日的乾坤陰陽,你能明白嗎?」
第209章 國號
大殿之上的爭鋒, 最終以滿朝文武北面稽首的臣服之態而告終。
對於郗歸而言,這並非什麼出乎意料的結果。
從太昌三年到太昌十一年,無數的心血、無數的籌謀乃至於無數的犧牲,共同造就了今天這個結局。
勝利的果實固然甘美, 可過往穩穩踏出的每一步, 都早已給出了預兆, 以至於回過頭看,這付出的汗水, 未必不比今日的結果更加動人。
眾臣齊齊下拜的那一刻, 郗歸心中有一瞬間的空蕩蕩, 仿佛終於登上了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台,有種不真實與不知往何處去的迷茫之感。
這感覺很快就被其他思緒取代,一件又一件事浮現在她心頭, 郗歸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要做。
江山禪代, 絕非一件簡單之事, 單是太常寺,就有無數關於國號、年號、尊號、德運、服色的問題要確定。
郗歸信筆揮灑, 定國號為「新」。
「新」之一字, 並非首次作為國號。
前漢孺子嬰居位之時, 王莽以大司馬、安漢公之位攝政,後又篡位稱帝,定國號為「新」。十五年後,為綠林軍所滅。
這先例實在太過負面,以至於方才沉默的諸臣, 此時突然有了主意, 一個個說這新字與王莽有關,實在不算吉利。
他們一個個絞盡腦汁, 恨不得立刻想出一個新國號來,好勸郗歸採納自己的想法,將這麼一件足以載入史冊的大功據為己有。
大殿之上議論紛紛,唯有韓翊始終沉默著站在前列,十分引人注目。
郗歸看著他灰敗的面色,似乎看到了歷史浪潮翻湧後,留在個人身上的真實痕跡。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時代的浪潮洶湧澎湃,抱殘守缺之人,非但不足以保一邦、善一國,甚至就連自己的前途命運都無法掌握。
所以她才要要建立一個新的朝代,要與無數有志之士一道,去擁抱一個新的時代。
這個「新」字,正是對她從前所作所為的註解,也是她對於未來的期許,她希望這片天地下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更好的新生,希望這片土地永遠都能孕育更新更好的未來。
是以她輕笑著問道:「王莽又如何?昔日北府軍聲名在外,堂下諸位,又有幾個沒拿我與王莽相提並論過?」
這話一出,不少人臉上頓時浮現出了訕訕之色。
郗歸掃視一周,正色道:「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眼下二京收復,百業待興,正是做出一番事業的好時候。我倒是覺得,我與諸位都該拿出日新的決心和意志,共同建造一個新朝才對。」
國號叫作什麼,歸根結底,是郗歸自家的事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話說到這個份上,謝瑾等人紛紛開口反駁,但郗歸卻只是揮了揮袖,面無表情地吩咐道:「讓他說。」
韓翊身後的門生,已然汗流浹背,面色蒼白,可他的聲音卻越來越高。
一位姓陳的門生,絕望地閉上了眼。
他知道韓翊素來倔強,雖然認可郗歸的能力,可卻不滿女子稱帝。
可過年期間,韓翊並未提過今日發難的打算,他也就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
此時此刻,他若下跪臣服,赫然是貪生怕死、背叛師門的小人,可若始終不發一言,豈非要連累家人與自己一同受過?
韓翊還在滔滔不絕地講著:「你身為人臣,卻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如何能夠受禪為君?天地乾坤,各有其分,今日我等若眼睜睜看著你登基為帝,豈非坐視牝雞司晨、陰陽倒置?」
陳懷聽到這話,終於撲通一聲跪到地上。
這聲音如同引信一般,瞬間引得周圍好幾個官員接連下跪。
韓翊聽著這聲響,冷笑一聲,愈發直起了身子,等待著郗歸的回答。
平心而問,他對郗歸這個人並無太多意見。
在他看來,郗歸縱使執拗猖狂,可卻實實在在地做了不少事情,對江左立有大功。
也正因此,他才甘心屈居郗歸之下,在內閣為之效力。
在他原本的設想中,共和行政已是對於郗歸十分有利的體制,郗歸不應再奢求太多。
他甚至覺得,就算郗歸與謝瑾生出一個男孩,讓這幼子承繼司馬氏江山,他也並非不能接受。
可郗歸卻不滿足於共和行政,也不願意作為母后行使君權。
她竟然要做皇帝!
她怎麼可以做皇帝?!
對於韓翊的想法,郗歸約略明白幾分。
她輕笑著搖了搖頭,掃視階下群臣,而後漫不經心地問道:「你說陰陽倒置?可誰又規定,男人一定是陽,女人一定是陰?就憑《繫辭》中的幾句話嗎?」
「君為陽,臣為陰,在朝為官,則處陰位。父為陽,子為陰,在家為父,則處陽位。同一個人,居於不同的位置之上,則有不同的屬性。韓公怕是想錯了——陰陽是處境的差別,而非性別的差異。我居上為陽,你居下為陰,我稱帝為乾,爾稱臣為坤,這就是今時今日的乾坤陰陽,你能明白嗎?」
第209章 國號
大殿之上的爭鋒, 最終以滿朝文武北面稽首的臣服之態而告終。
對於郗歸而言,這並非什麼出乎意料的結果。
從太昌三年到太昌十一年,無數的心血、無數的籌謀乃至於無數的犧牲,共同造就了今天這個結局。
勝利的果實固然甘美, 可過往穩穩踏出的每一步, 都早已給出了預兆, 以至於回過頭看,這付出的汗水, 未必不比今日的結果更加動人。
眾臣齊齊下拜的那一刻, 郗歸心中有一瞬間的空蕩蕩, 仿佛終於登上了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台,有種不真實與不知往何處去的迷茫之感。
這感覺很快就被其他思緒取代,一件又一件事浮現在她心頭, 郗歸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要做。
江山禪代, 絕非一件簡單之事, 單是太常寺,就有無數關於國號、年號、尊號、德運、服色的問題要確定。
郗歸信筆揮灑, 定國號為「新」。
「新」之一字, 並非首次作為國號。
前漢孺子嬰居位之時, 王莽以大司馬、安漢公之位攝政,後又篡位稱帝,定國號為「新」。十五年後,為綠林軍所滅。
這先例實在太過負面,以至於方才沉默的諸臣, 此時突然有了主意, 一個個說這新字與王莽有關,實在不算吉利。
他們一個個絞盡腦汁, 恨不得立刻想出一個新國號來,好勸郗歸採納自己的想法,將這麼一件足以載入史冊的大功據為己有。
大殿之上議論紛紛,唯有韓翊始終沉默著站在前列,十分引人注目。
郗歸看著他灰敗的面色,似乎看到了歷史浪潮翻湧後,留在個人身上的真實痕跡。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時代的浪潮洶湧澎湃,抱殘守缺之人,非但不足以保一邦、善一國,甚至就連自己的前途命運都無法掌握。
所以她才要要建立一個新的朝代,要與無數有志之士一道,去擁抱一個新的時代。
這個「新」字,正是對她從前所作所為的註解,也是她對於未來的期許,她希望這片天地下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更好的新生,希望這片土地永遠都能孕育更新更好的未來。
是以她輕笑著問道:「王莽又如何?昔日北府軍聲名在外,堂下諸位,又有幾個沒拿我與王莽相提並論過?」
這話一出,不少人臉上頓時浮現出了訕訕之色。
郗歸掃視一周,正色道:「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眼下二京收復,百業待興,正是做出一番事業的好時候。我倒是覺得,我與諸位都該拿出日新的決心和意志,共同建造一個新朝才對。」
國號叫作什麼,歸根結底,是郗歸自家的事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