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群臣連她稱帝這件事本身都能同意,自然不會在國號上大加反對。
儘管還有人恨不得拿出蓍草,按古法兢兢業業地卜出一個好國號,可看郗歸這麼堅持,究竟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一個個高呼聖明,口口聲聲說再沒有什麼比「新」更好的國號了。
有這件事打底,接下來的事情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郗歸接著說道:「往後也不必定什麼年號了,待我登基之後,今年就是新曆一年,明年便是二年,如此這般遞推下去,便是換了皇帝也不必更改,倒能省去不少麻煩。」
群臣內心大都嘀咕,覺得這法子怎麼跟秦始皇、秦二世一般,聽起來不甚吉利的樣子,可面上還是無不應諾。
郗歸滿意地點頭,再度開口:「至於德運之說,倒也很不必糾結,我瞧著紅色就很好,如今正是該紅紅火火幹事業的時候,我看新朝就屬火德,色尚紅!」
群臣內心高呼不可,一個個想著曹魏承漢土德為火德,本朝承魏土德為金德,金生水,新朝正當為水德才是。水火不容,新朝怎能為火德呢?
他們面面相覷,覺得十分不妥,可一時半會地,又不知道該怎麼勸。
倒是韓翊冷哼一聲,重新提起了鬥志,當下就要發表意見。
陳懷剛才眼瞅著自家老師表態表得不甘不願,心里怕他不服之下,再說出什麼大不敬的話來,所以一直覷著這邊的動靜,此時眼見勢頭不對,當即不顧朝會禮儀,衝上前去扶住韓翊:「老師可是身體不適?不如學生先扶您回去歇息吧?」
韓翊狠狠甩手,嫌棄地說道:「一邊待著去!」
他輕蔑地翻了個白眼,狀似不情不願地開口:「一個個都只知道拿劉歆的《三統歷譜》說事,殊不知五德既可相生,亦能相剋。江左既是金德,那麼火克金,新朝正當是火德才對。」
有那不長眼的,眼見韓翊方才在郗歸跟前落了面子,此時當即駁道:「可自漢代以來,從來都是用五德相生之說,貿貿然提出相剋,究竟於理不合!」
「哦。」韓翊涼涼說道,「那就請陛下定奪吧。」
那人聽到陛下二字,這才陡然意識到,韓翊的理由雖然討巧,可卻是合了郗歸的心思,而自己看似在反駁韓翊,其實駁的是郗歸提出的火德之說。
這麼一想,他瞬間生了冷汗,又埋怨韓翊變得太快,明明剛才還跟郗歸爭得臉紅脖子粗,現在倒是一口一個「陛下」。
對於韓翊的轉變,郗歸自然樂見其成。
在這個崇尚談玄論道的大環境下,韓翊是難得的飽讀經史之人,又有顆經濟事務之心,在世家中也頗有些聲望。
郗歸本就不想徹底貶黜韓翊,此時見他識趣,自然樂得給彼此一個台階下,是以笑著說道:「韓公果然博學,我瞧這五德相勝說就很好,新朝就以火克金為火德。」
定下德運後,郗歸又緊接著提了新朝的官員設置,初步定下了世家大族占三分之一,蓬門學子占三分之一,北府軍及徐州舊人占三分之一的大略比例。
其中,世家大族那三分之一,在僑姓世家、吳姓世族以及北方大族中選賢舉能,通過考試的方式,揀選賢者當之。
有徐州府學珠玉在前,朝臣們對於考試選拔的方式,倒沒有太大異議,只是總想在比例上再爭一爭,覺得沒必要給蓬門學子那麼多機會。
可他們越這麼說,郗歸便越是堅持,最後還要所有在朝官員都一道參加考核,不合格者當場罷官。
如此一來,朝臣們自然不敢再爭,生怕情況越爭越遭。
這新年的第一場朝會,開了整整一天,部署了新律制定、學校設置、登基大典、官員覲見等諸多事務,還將年前就透了風聲的西域市馬一事安排了下去。
當然,到了這個地步,再無人在國庫入股商號一事上發表異議了。
朝臣們一個個挽起袖子,恨不得在禪代一事上多露臉,顧不上這種小事,縱是那些不想積極參與的人,也沒有心力再去反對。
有司熱火朝天地籌備著,王池已然帶著三個兒子移居別府。
郗歸早已給她吃了顆定心丸,說是會封她作女侯,三個孩子也都會有個爵位。
王池只覺得這安排妙極,什麼勞什子皇后,哪有這女侯聽起來自在。
至於那什麼降等襲爵、不能世代相繼,她也絲毫不在意——她活著的時候,給三個孩子覓了條好出路,至於幾代以後的事情,兒孫自有兒孫福,與她又有什麼關係?
王池搬走之後,謝瑾就開始著手修整宮室。
雖說郗歸早已打定了遷都的主意,不會在建康待太久,可登基典禮畢竟是樁大事,新朝該有的體面還是要有,所以他親自部署,力求讓郗歸的大典完事齊備,樣樣出彩。
自從桓陽、郗岑密謀廢立,司馬氏皇權便一落千丈,先帝縱有些雄心壯志,可究竟眼高手低、無可奈何,就連宮牆之內的一座座大殿,也無不染上落寞之色,很有些衰敗的痕跡。
謝瑾一樁樁安排好修整事宜,思及新修的大殿還需重新題字,便請示了郗歸,著人給盛名在外的王貽之傳旨,讓他過來觀察觀察,為每個殿都寫上幾幅字,呈上來供朝廷揀選。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儘管還有人恨不得拿出蓍草,按古法兢兢業業地卜出一個好國號,可看郗歸這麼堅持,究竟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一個個高呼聖明,口口聲聲說再沒有什麼比「新」更好的國號了。
有這件事打底,接下來的事情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郗歸接著說道:「往後也不必定什麼年號了,待我登基之後,今年就是新曆一年,明年便是二年,如此這般遞推下去,便是換了皇帝也不必更改,倒能省去不少麻煩。」
群臣內心大都嘀咕,覺得這法子怎麼跟秦始皇、秦二世一般,聽起來不甚吉利的樣子,可面上還是無不應諾。
郗歸滿意地點頭,再度開口:「至於德運之說,倒也很不必糾結,我瞧著紅色就很好,如今正是該紅紅火火幹事業的時候,我看新朝就屬火德,色尚紅!」
群臣內心高呼不可,一個個想著曹魏承漢土德為火德,本朝承魏土德為金德,金生水,新朝正當為水德才是。水火不容,新朝怎能為火德呢?
他們面面相覷,覺得十分不妥,可一時半會地,又不知道該怎麼勸。
倒是韓翊冷哼一聲,重新提起了鬥志,當下就要發表意見。
陳懷剛才眼瞅著自家老師表態表得不甘不願,心里怕他不服之下,再說出什麼大不敬的話來,所以一直覷著這邊的動靜,此時眼見勢頭不對,當即不顧朝會禮儀,衝上前去扶住韓翊:「老師可是身體不適?不如學生先扶您回去歇息吧?」
韓翊狠狠甩手,嫌棄地說道:「一邊待著去!」
他輕蔑地翻了個白眼,狀似不情不願地開口:「一個個都只知道拿劉歆的《三統歷譜》說事,殊不知五德既可相生,亦能相剋。江左既是金德,那麼火克金,新朝正當是火德才對。」
有那不長眼的,眼見韓翊方才在郗歸跟前落了面子,此時當即駁道:「可自漢代以來,從來都是用五德相生之說,貿貿然提出相剋,究竟於理不合!」
「哦。」韓翊涼涼說道,「那就請陛下定奪吧。」
那人聽到陛下二字,這才陡然意識到,韓翊的理由雖然討巧,可卻是合了郗歸的心思,而自己看似在反駁韓翊,其實駁的是郗歸提出的火德之說。
這麼一想,他瞬間生了冷汗,又埋怨韓翊變得太快,明明剛才還跟郗歸爭得臉紅脖子粗,現在倒是一口一個「陛下」。
對於韓翊的轉變,郗歸自然樂見其成。
在這個崇尚談玄論道的大環境下,韓翊是難得的飽讀經史之人,又有顆經濟事務之心,在世家中也頗有些聲望。
郗歸本就不想徹底貶黜韓翊,此時見他識趣,自然樂得給彼此一個台階下,是以笑著說道:「韓公果然博學,我瞧這五德相勝說就很好,新朝就以火克金為火德。」
定下德運後,郗歸又緊接著提了新朝的官員設置,初步定下了世家大族占三分之一,蓬門學子占三分之一,北府軍及徐州舊人占三分之一的大略比例。
其中,世家大族那三分之一,在僑姓世家、吳姓世族以及北方大族中選賢舉能,通過考試的方式,揀選賢者當之。
有徐州府學珠玉在前,朝臣們對於考試選拔的方式,倒沒有太大異議,只是總想在比例上再爭一爭,覺得沒必要給蓬門學子那麼多機會。
可他們越這麼說,郗歸便越是堅持,最後還要所有在朝官員都一道參加考核,不合格者當場罷官。
如此一來,朝臣們自然不敢再爭,生怕情況越爭越遭。
這新年的第一場朝會,開了整整一天,部署了新律制定、學校設置、登基大典、官員覲見等諸多事務,還將年前就透了風聲的西域市馬一事安排了下去。
當然,到了這個地步,再無人在國庫入股商號一事上發表異議了。
朝臣們一個個挽起袖子,恨不得在禪代一事上多露臉,顧不上這種小事,縱是那些不想積極參與的人,也沒有心力再去反對。
有司熱火朝天地籌備著,王池已然帶著三個兒子移居別府。
郗歸早已給她吃了顆定心丸,說是會封她作女侯,三個孩子也都會有個爵位。
王池只覺得這安排妙極,什麼勞什子皇后,哪有這女侯聽起來自在。
至於那什麼降等襲爵、不能世代相繼,她也絲毫不在意——她活著的時候,給三個孩子覓了條好出路,至於幾代以後的事情,兒孫自有兒孫福,與她又有什麼關係?
王池搬走之後,謝瑾就開始著手修整宮室。
雖說郗歸早已打定了遷都的主意,不會在建康待太久,可登基典禮畢竟是樁大事,新朝該有的體面還是要有,所以他親自部署,力求讓郗歸的大典完事齊備,樣樣出彩。
自從桓陽、郗岑密謀廢立,司馬氏皇權便一落千丈,先帝縱有些雄心壯志,可究竟眼高手低、無可奈何,就連宮牆之內的一座座大殿,也無不染上落寞之色,很有些衰敗的痕跡。
謝瑾一樁樁安排好修整事宜,思及新修的大殿還需重新題字,便請示了郗歸,著人給盛名在外的王貽之傳旨,讓他過來觀察觀察,為每個殿都寫上幾幅字,呈上來供朝廷揀選。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