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的性子和作風,他當首輔之後,如果他不能壓住百官,怕是會變成與多方為敵。

  嘉帝皺了皺眉,問劉旭,「何不秦朝寧秦大人?」

  劉旭像是毫不意外嘉帝會這般發問,笑了笑,「是也,非也。」

  有韋之貫在內閣,秦朝寧不會接受首輔之位的。這個學生的秉性,這麼多年了,大家都能看得到,並不是個迷戀官場的人。

  朝堂自寶泰一年掀起了改革之風,過去了六年,江山社稷已可見初步的改革成效。

  接下來,如果想深化改革,進一步促進民生保障落地和活躍民間商業發展,韋之貫會成為秦朝寧的那把刀。

  等到韋之貫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後,再把這首輔之位交到秦朝寧手上,這江山的百年安穩富強可待矣。

  「硯之與朝寧,若得陛下加以信賴,朝政之事倒也不必憂慮」,劉旭提點這位年輕的帝皇道。

  嘉帝耳根子軟,對於為官的他們而言,這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只要嘉帝不要聽信讒言,被官吏擺布,親賢臣,遠小人,萬事何懼。

  他們君臣二人談話後沒幾日,嘉帝下旨准了劉旭致仕。

  劉旭就這般成為了宣國歷史上唯二能夠順利身退的首輔。他為官以來的事跡,在後世的記載中也獲得美譽頗多,人稱大明相。

  這之後,韋之貫接過首輔之位,在朝堂上展開了他個人極為強勢,大刀闊斧的行事作風。

  他的做事風格,不僅對於底下的官員們形成一種打壓式的相處方式,對於嘉帝來說,也頗為有壓力。

  不少官員明面上不敢上奏摺彈劾他,私下就經常在嘉帝面前說韋之貫的壞話。

  他們找些有的沒的,似是而非的破事安在韋之貫頭上,企圖逐漸把韋之貫塑造成做了首輔之後張狂自大,目中無人的形象。

  在這些官員們的眼裡,韋之貫「橫行霸道」,依仗不過是嘉帝的信任。

  韋之貫此人,獨得很,毫無黨派根基。這樣的人,天天在他們頭上「指手畫腳」,不是「小人得志」是什麼?

  寒相前有劉旭就不說了,韋之貫這樣插過上峰(楊譽良與曹明洋)兩次刀子的「小人」也配?

  流言,此子慣克上!

  在劉旭離開朝堂後,這些歪風吹就得有些過於迫不及待,使得秦朝寧都有所耳聞。

  他私下把消息同步告知了韋之貫這位先生,便沒把心思放這些謠言上面了。

  寶泰六年這一年,以往與他相熟的一些人,在官位上都有了不小的變動。

  陸傑修於互市以及外邦招攬一事上有功,封為正三品幽州刺史,繼續駐紮幽州。

  秦朝陽於穩固邊境,平定寶泰四年外族聯合進攻幽州有功,封為正三品衛指揮使,繼續駐紮幽州。

  楊樂因政績考核幾年都評優,升遷刑部員外郎。

  錢勤學、梁梓穩、廉侃、陶詹衡、能俊悟、虞鴻羲幾人則仍舊為外放官,在不同的州府內分別居縣令、知州、知府等官職。

  ……

  這一年裡,秦朝寧從內閣閣老一位,官職內閣次首輔,兼工部尚書。

  因為有他任職在工部,工部上下的精力都隨他的指揮,放到了國家基建上面。

  修路、水利、農業……都是秦朝寧在工部期間,所行政事上的重點。

  嘉帝與韋之貫對於秦朝寧提出的這些政務,無不支持的。

  國庫日漸充盈,無論是秦朝寧搞基建搞農業,還是韋之貫推行設立學堂至鄉縣,建立朝廷聘任夫子制度,推行朝廷官制實惠醫署……嘉帝對這些新政都允了。

  第202章 三朝老臣

  後世的史書上傳聞, 這位「最好說話」的帝皇,嘉帝,自某日忽然心靈而至地感悟到了自己的使命, 是平衡朝臣與幾位能臣之間的矛盾,他就開啟了他在位「打太極」技能的日子。

  特別是, 在他長達在位四十五年的掌權時間裡,前十年就見到了宣國在他的手底下蓬勃強盛地高速發展著, 嘉帝「打太極」的能力更加爐火純青,簡直是嵌入了自己的信仰中似的。

  在小太子啟蒙後, 小小個的嫡長子暨樂成最常聽他父皇念叨的就是,「要當好一個好皇帝呀,那就是讓有能力的人去大展拳腳,把不同能力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讓他們毫無顧慮地給我們暨家的江山社稷賣命。這樣何愁不國富民強?」

  小太子對他父皇的念念叨叨不太懂, 但是他看得到,無論多少人在他父皇面前說韋首輔的壞話,說秦閣老的壞話, 他父皇依舊十年如一日地對於韋首輔和秦閣老多有尊重,予以重任。

  這在年幼的太子心裡留下了很重要的印記。

  實際上, 嘉帝連續數年耳邊有不同的人給他說韋之貫怎麼眼高於頂, 怎麼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裡,把朝政大事當成自己的一言堂……他也有過動搖的時候。

  每每那種時候,他都沒來得及發作, 秦朝寧就總會「恰巧」來找他,又「剛好」地給他細講朝堂上那些一二三四件小事……然後他就總是「幡然醒悟」, 又恢復了他與韋首輔的「信任」。

  結果嘛,國泰民安!

  嘉帝年老回首當年的時候, 都忍不住誇讚自己真是一個好命的皇帝。他在位那麼多年,就沒多勞累,也不需要多殫精竭慮,堪稱順風順水。

  寶泰十二年,韋之貫致仕,秦朝寧作為宣國最年輕的閣老接過了首輔之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