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頁
他強勢地發起自上而下的改革章程,重點在於官吏們在政策實行、稅收規範、吏治、民治……多個方面的真實成效。
對於懶政、怠政、庸政、亂政等嚴懲不貸。
在他的《吏治新章》中,還提出了權責三分,將決策、執行、監督三者有效結合,給保寶泰年間新政向下推廣打出了良好落實到位的基石,也給大宣朝全國的官風起了肅清整頓的作用。
而秦朝寧推行的寶泰年間稅改,配合寶泰年間貨幣改革一同向全國各鄉縣輻射性地推行開來。
自此,宣國開始了逐步的稅收名目的規範化,稅額的制定,稅物的損耗、轉換、運輸,稅收的歸屬……皆有有法有條例可依,全國上下逐漸大統一。
這之後的幾年裡,由於嘉帝性子溫和,對於朝臣們的意見接受度,而寶泰年間的朝臣人才輩出,使得宣國的國力前所未有地快速發展了起來,竟有了幾分國泰民安的祥和景象。
寶泰六年,在這一年裡面,宣國朝堂上的大事有,嘉帝的第一位嫡皇子出生了,劉旭上奏請求致仕,阮儲遠洋帶回來了番薯、玉米等糧種,北方邊境有外族願意歸順……
六月酷暑之際,這天正午,劉旭精神不濟,步履緩緩地趕去乾明殿。
天氣曬得猛,連人走在青磚上都是燙腳的。
他不發一聲,走幾步已經額間滿是汗水。
官服沾了汗之後,顏色染深了幾分,又重又黏地掛在身上,讓劉旭的不適更嚴重了。
帶路的內侍見劉首輔這般狀態,更是小心翼翼地跟在他身側,就生怕首輔大人走著走著就暈倒了。
他抬頭看了一眼頭頂上的烈陽,覺得自己鼻間呼出來的氣都是發燙的,不由得主動對劉旭請示道,「大人,您不如在廊檐側先歇息一會兒,奴才前去拿個冰盆,再喊個內侍過來撐傘,咱們再走?」
劉旭胸口發悶,沉沉地深呼吸一口氣,看了一眼同樣滿頭大汗的內侍,「那便勞煩公公了。」
「這都是奴才該做的,首輔大人這邊請。」該內侍把劉旭安置好在陰涼的通風的廊檐拐角下的欄杆上面後,就趕緊快步去辦事。
劉旭在欄杆上坐下緩了緩,目光看向遠方泛著光的琉璃瓦,愣了愣神。
他在宮裡呆了很多年,似乎從未認真細看過宮裡的風景。
每每需要在宮裡走動,都是有事牽掛心頭,並無閒心欣賞宮內四季變化、景觀更替。
那些別致的景觀,貴氣的裝飾,名貴的花卉……歲月匆匆,不是他見證了宮裡的變化,是這些死物見證了太多人的浮沉。
那麼內侍很快返回,還帶了兩名內侍抬著軟轎子來接劉旭。
劉旭微微挑了挑眉:「……黃公公,這,可違了宮規了。本官還不至於走不動。」
他緩緩起身,讓他們三人一同走。
黃公公連忙給劉旭解釋,「首輔大人,這是陛下體恤大人您才安排的,奴才有口諭在身,大人您還是上轎子吧。」
劉旭搖了搖頭,小老頭子雙手交叉放在後背上,徑直往前走著,沒再與對方多說什麼。
幾名內侍面面相蹙,只好分別把傘撐好,拿扇子把冰盆子朝著劉旭身上扇風,讓他這一小路上好受些。
第201章 寶泰新政
乾明殿內冰盆子不少, 整個大殿都比外面涼爽太多。
劉旭一到,太醫便上前給他診脈。
待確認劉旭仍舊是老毛病,心神過度損耗, 加上近日京城熱得慌,有稍許暑氣攻心, 他就立馬前去給嘉帝復命,且去熬藥。
「劉大人, 落座吧」,嘉帝讓內侍在殿上給劉旭布置椅子。
「微臣, 叩謝隆恩。」劉旭行了禮才緩緩坐下。
他的身子骨靠著金絲楠木椅背,整個人瞬間好受了不少,腰脊骨霎時沒隱隱作痛了。
嘉帝這會兒怕劉旭過來乾明殿又是找他請求致仕的,便急急忙忙把朝堂上近日的要事出來和他商議。
那些政事, 基本上內閣都過了一遍的, 劉旭見狀,哪裡不懂嘉帝的心思。
他看向嘉帝的目光很慈祥,甚是包容, 耐心地給這位青年帝皇把這些政事細細剖講。
半晌後,就在嘉帝覺得自己今日又把劉首輔致仕一事糊弄過去時, 劉旭主動提及了, 「陛下,如今宣國早已不再千瘡百孔,官吏弊風也有所肅清, 老臣致仕之心非一日之念,還望陛下體恤老臣這把老骨頭有生之年回歸祖籍, 頤養天年。」
「……劉大人」,嘉帝不可自抑地哽咽了。
他握住劉旭乾枯、滿是紋路的手掌, 「孤,捨不得首輔大人。這朝堂的穩定,著實離不開劉首輔。」
坐了龍椅幾年,自知之明他是有幾分的。
朝堂的那些官員,如果不是有劉首輔壓著,哪有現今安分的現象。
劉旭的做事風格圓滑平和,在平衡百官與皇權之間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嘉帝,對於他的離開是有些焦慮的。
「陛下……」,劉旭輕嘆一聲。
他的主意已決。
現在離開朝堂對於他來說,不僅是頤養天年,也算是功成身退,稱得上是好事。
至於後事,他給嘉帝推薦了韋之貫作為下一任的首輔人選。
嘉帝對此猶豫上了。
韋之貫嫉惡如仇,性格尖銳,許多事情壓根不會輕拿輕放,多方各退一步打個糊弄就過去了。
對於懶政、怠政、庸政、亂政等嚴懲不貸。
在他的《吏治新章》中,還提出了權責三分,將決策、執行、監督三者有效結合,給保寶泰年間新政向下推廣打出了良好落實到位的基石,也給大宣朝全國的官風起了肅清整頓的作用。
而秦朝寧推行的寶泰年間稅改,配合寶泰年間貨幣改革一同向全國各鄉縣輻射性地推行開來。
自此,宣國開始了逐步的稅收名目的規範化,稅額的制定,稅物的損耗、轉換、運輸,稅收的歸屬……皆有有法有條例可依,全國上下逐漸大統一。
這之後的幾年裡,由於嘉帝性子溫和,對於朝臣們的意見接受度,而寶泰年間的朝臣人才輩出,使得宣國的國力前所未有地快速發展了起來,竟有了幾分國泰民安的祥和景象。
寶泰六年,在這一年裡面,宣國朝堂上的大事有,嘉帝的第一位嫡皇子出生了,劉旭上奏請求致仕,阮儲遠洋帶回來了番薯、玉米等糧種,北方邊境有外族願意歸順……
六月酷暑之際,這天正午,劉旭精神不濟,步履緩緩地趕去乾明殿。
天氣曬得猛,連人走在青磚上都是燙腳的。
他不發一聲,走幾步已經額間滿是汗水。
官服沾了汗之後,顏色染深了幾分,又重又黏地掛在身上,讓劉旭的不適更嚴重了。
帶路的內侍見劉首輔這般狀態,更是小心翼翼地跟在他身側,就生怕首輔大人走著走著就暈倒了。
他抬頭看了一眼頭頂上的烈陽,覺得自己鼻間呼出來的氣都是發燙的,不由得主動對劉旭請示道,「大人,您不如在廊檐側先歇息一會兒,奴才前去拿個冰盆,再喊個內侍過來撐傘,咱們再走?」
劉旭胸口發悶,沉沉地深呼吸一口氣,看了一眼同樣滿頭大汗的內侍,「那便勞煩公公了。」
「這都是奴才該做的,首輔大人這邊請。」該內侍把劉旭安置好在陰涼的通風的廊檐拐角下的欄杆上面後,就趕緊快步去辦事。
劉旭在欄杆上坐下緩了緩,目光看向遠方泛著光的琉璃瓦,愣了愣神。
他在宮裡呆了很多年,似乎從未認真細看過宮裡的風景。
每每需要在宮裡走動,都是有事牽掛心頭,並無閒心欣賞宮內四季變化、景觀更替。
那些別致的景觀,貴氣的裝飾,名貴的花卉……歲月匆匆,不是他見證了宮裡的變化,是這些死物見證了太多人的浮沉。
那麼內侍很快返回,還帶了兩名內侍抬著軟轎子來接劉旭。
劉旭微微挑了挑眉:「……黃公公,這,可違了宮規了。本官還不至於走不動。」
他緩緩起身,讓他們三人一同走。
黃公公連忙給劉旭解釋,「首輔大人,這是陛下體恤大人您才安排的,奴才有口諭在身,大人您還是上轎子吧。」
劉旭搖了搖頭,小老頭子雙手交叉放在後背上,徑直往前走著,沒再與對方多說什麼。
幾名內侍面面相蹙,只好分別把傘撐好,拿扇子把冰盆子朝著劉旭身上扇風,讓他這一小路上好受些。
第201章 寶泰新政
乾明殿內冰盆子不少, 整個大殿都比外面涼爽太多。
劉旭一到,太醫便上前給他診脈。
待確認劉旭仍舊是老毛病,心神過度損耗, 加上近日京城熱得慌,有稍許暑氣攻心, 他就立馬前去給嘉帝復命,且去熬藥。
「劉大人, 落座吧」,嘉帝讓內侍在殿上給劉旭布置椅子。
「微臣, 叩謝隆恩。」劉旭行了禮才緩緩坐下。
他的身子骨靠著金絲楠木椅背,整個人瞬間好受了不少,腰脊骨霎時沒隱隱作痛了。
嘉帝這會兒怕劉旭過來乾明殿又是找他請求致仕的,便急急忙忙把朝堂上近日的要事出來和他商議。
那些政事, 基本上內閣都過了一遍的, 劉旭見狀,哪裡不懂嘉帝的心思。
他看向嘉帝的目光很慈祥,甚是包容, 耐心地給這位青年帝皇把這些政事細細剖講。
半晌後,就在嘉帝覺得自己今日又把劉首輔致仕一事糊弄過去時, 劉旭主動提及了, 「陛下,如今宣國早已不再千瘡百孔,官吏弊風也有所肅清, 老臣致仕之心非一日之念,還望陛下體恤老臣這把老骨頭有生之年回歸祖籍, 頤養天年。」
「……劉大人」,嘉帝不可自抑地哽咽了。
他握住劉旭乾枯、滿是紋路的手掌, 「孤,捨不得首輔大人。這朝堂的穩定,著實離不開劉首輔。」
坐了龍椅幾年,自知之明他是有幾分的。
朝堂的那些官員,如果不是有劉首輔壓著,哪有現今安分的現象。
劉旭的做事風格圓滑平和,在平衡百官與皇權之間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嘉帝,對於他的離開是有些焦慮的。
「陛下……」,劉旭輕嘆一聲。
他的主意已決。
現在離開朝堂對於他來說,不僅是頤養天年,也算是功成身退,稱得上是好事。
至於後事,他給嘉帝推薦了韋之貫作為下一任的首輔人選。
嘉帝對此猶豫上了。
韋之貫嫉惡如仇,性格尖銳,許多事情壓根不會輕拿輕放,多方各退一步打個糊弄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