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頁
第198章 互市
嘉帝很喜歡秦朝寧, 哪怕知道秦朝寧在內閣的事情很多,也會時常召見他。
太陽未落山前,他就又派內侍過去內閣把秦朝寧喊了過去了乾明殿。
「秦閣老, 您看看這封奏摺,是北邊邊境百姓與外族私下交易, 以物換物屢禁不止的請奏。」嘉帝一看到秦朝寧就高興地跳下了龍椅,主動湊上前去, 態度親昵地把奏摺遞給秦朝寧。
聞言,秦朝寧抬手撓了撓臉頰, 看著眼前過完年才剛十五歲的少年君王,對於他的親近有些許欣慰,也有些許無奈。
邊境那邊我朝百姓與外族交易的事,他是知道的。
畢竟, 全國各地呈上來的奏摺都會經過內閣審核查看, 才再轉呈遞到司禮監。
這事他和劉師傅、韋先生私下探討過。
這兩年宣國因著阮儲從海外帶回來的一些良種,整體的國情有所好轉。
底層老百姓們的日子確實好過了一些,家中也開始有餘糧, 手裡也有點銅板了。
像邊境那邊的百姓們,日子過好了, 家中便也能湊出些糧食布匹等和外族的人互相交換各自所需的物資。
在供需關係面前, 倒買倒賣一下,多少能夠掙點兒差價。
雙方交易這件事,在他和劉旭、韋之貫的眼裡, 實際上不是壞事。
像宣朝這邊因為朝廷調控而價格下降了不少的糧油米麵和食鹽,都是那些遊牧民族極度缺乏的東西。
而那些外族人手裡的馬匹、皮毛等又是我朝所稀缺, 能賣出好價格的物資。
雙方不過各取所需。
長期以來,那些外族的生活習性都是以遊牧為主, 他們的生態缺乏農業的發展,等到了冬日裡缺衣少食時,主意自然就打到了搶掠宣國百姓的頭上了。
現在如果能夠通過建立宣國與外族的互市,雙方能夠建立交易來獲得各自所需的物資,對於邊境的和平肯定是有利無害的。
此外,宣國這邊還能通過雙方的合規往來,對外族子民進行文化滲透,展開數以年計潛移默化的馴化。
普天之下,沒有人不想過上安穩富足的小日子,飄無定所都是生存面前的不得已之舉。
如果宣國可以讓這些人慢慢「覺醒」,讓他們知道他們也是可以過上居有屋食有糧衣有布的日子的,這樣對於外族的內部分化瓦解,對於他們的子民的意志力的同化,都會有出其不意的結果。
秦朝寧覺得,這件事仔細籌劃的話,邊境百年安定,不是問題。
「陛下,關於此事,劉首輔那邊已經在組織閣老們初擬章程。詳細的,您不妨過兩日再看」,他回話道。
相關的章程,他們還在探討細化。這件事需要的人太多了,哪些人能夠替朝廷去寒苦的北邊邊境年復一年地落實此事,鑿實有待商議敲定。
嘉帝聽罷,就把此事放一邊了。
現在的朝政諸事,基本上大小事都有內閣把關,真正需要他拿主意的幾乎沒有。
隨後,他又拉著秦朝寧繼續討論了其他幾個事情,有關於朝政的,有關於六皇子等弟弟妹妹的教導和後續安排的,也有關於他自己個人的一些煩惱的。
秦朝寧對他這個少年皇帝很有耐心。
不過,比起他自己直接給他答案,告訴他怎麼做,他更傾向於引導嘉帝自己去思考他的選擇會把事情引導至什麼結果,這些過程里該事件可能產生怎麼的變化。
讓他熟練地習慣多思,三思而後行。
現在的朝堂現狀,雖然帝皇和內閣的關係是前所未有地展現出非常緊密和信任,但是也反映出另外一個問題來,君弱臣強。
歷史上,君弱臣強的時期,只要出現心思不正的臣子,這天下會被攪得天翻地覆。
這狀況下的危害不會比出現昏君暴君的時期能好上多少。
對於近日裡朝堂上那些官吏們對於嘉帝的態度散漫和敷衍,秦朝寧有所耳聞。
小人畏威不畏德,君子畏德不畏威。
嘉帝需要上他作為帝皇的第一課,恩威並重。
目前這幾年,他知道有劉旭師傅、韋之貫先生在,朝堂亂不了。
所以,眼前秦朝寧把這些事情掰開給嘉帝細講,就放手旁觀他怎麼去做,不會過多干預這位少年帝皇的歷練沉澱。
幾天後,內閣那邊終於擬定了互市的初稿,在朝會上便由秦朝寧啟奏。
「北方幾個互市的試點,會給我朝帶來的獲益遠遠不止微臣所提及的羊馬等牲畜、皮毛那些,也不僅僅止於邊境安定。」
「若是我朝能夠通過互市滲透外族,長期馴化外族百姓,百年後北方版圖何愁不併入宣國。」
「這是不費一兵一卒的千古之功。陛下,臣懇請陛下批准建立互市制度,我等臣子定當鞠躬盡瘁,達成宏願!」
秦朝寧的話音落地,兵部就有武將忍不住跳出來,瞪著秦朝寧問道,「秦大人,您這樣的文官長期呆在京城這樣的好地方,怕是沒見過那些天生險惡的外族人。」
「他們從來都是背信棄義,試承諾為無物,狡詐反覆,只為利驅。」
「我朝子民每年死於那些賊人馬刀之下的,不計其數。」
「我朝不封堵外族人所需糧草的私下交易,不去趁他們物資缺乏採取弱之困之除之,卻反其道而行。他朝一日養大了外族的狼子野心,受苦受難的又將會是邊境將士和平民百姓!」
嘉帝很喜歡秦朝寧, 哪怕知道秦朝寧在內閣的事情很多,也會時常召見他。
太陽未落山前,他就又派內侍過去內閣把秦朝寧喊了過去了乾明殿。
「秦閣老, 您看看這封奏摺,是北邊邊境百姓與外族私下交易, 以物換物屢禁不止的請奏。」嘉帝一看到秦朝寧就高興地跳下了龍椅,主動湊上前去, 態度親昵地把奏摺遞給秦朝寧。
聞言,秦朝寧抬手撓了撓臉頰, 看著眼前過完年才剛十五歲的少年君王,對於他的親近有些許欣慰,也有些許無奈。
邊境那邊我朝百姓與外族交易的事,他是知道的。
畢竟, 全國各地呈上來的奏摺都會經過內閣審核查看, 才再轉呈遞到司禮監。
這事他和劉師傅、韋先生私下探討過。
這兩年宣國因著阮儲從海外帶回來的一些良種,整體的國情有所好轉。
底層老百姓們的日子確實好過了一些,家中也開始有餘糧, 手裡也有點銅板了。
像邊境那邊的百姓們,日子過好了, 家中便也能湊出些糧食布匹等和外族的人互相交換各自所需的物資。
在供需關係面前, 倒買倒賣一下,多少能夠掙點兒差價。
雙方交易這件事,在他和劉旭、韋之貫的眼裡, 實際上不是壞事。
像宣朝這邊因為朝廷調控而價格下降了不少的糧油米麵和食鹽,都是那些遊牧民族極度缺乏的東西。
而那些外族人手裡的馬匹、皮毛等又是我朝所稀缺, 能賣出好價格的物資。
雙方不過各取所需。
長期以來,那些外族的生活習性都是以遊牧為主, 他們的生態缺乏農業的發展,等到了冬日裡缺衣少食時,主意自然就打到了搶掠宣國百姓的頭上了。
現在如果能夠通過建立宣國與外族的互市,雙方能夠建立交易來獲得各自所需的物資,對於邊境的和平肯定是有利無害的。
此外,宣國這邊還能通過雙方的合規往來,對外族子民進行文化滲透,展開數以年計潛移默化的馴化。
普天之下,沒有人不想過上安穩富足的小日子,飄無定所都是生存面前的不得已之舉。
如果宣國可以讓這些人慢慢「覺醒」,讓他們知道他們也是可以過上居有屋食有糧衣有布的日子的,這樣對於外族的內部分化瓦解,對於他們的子民的意志力的同化,都會有出其不意的結果。
秦朝寧覺得,這件事仔細籌劃的話,邊境百年安定,不是問題。
「陛下,關於此事,劉首輔那邊已經在組織閣老們初擬章程。詳細的,您不妨過兩日再看」,他回話道。
相關的章程,他們還在探討細化。這件事需要的人太多了,哪些人能夠替朝廷去寒苦的北邊邊境年復一年地落實此事,鑿實有待商議敲定。
嘉帝聽罷,就把此事放一邊了。
現在的朝政諸事,基本上大小事都有內閣把關,真正需要他拿主意的幾乎沒有。
隨後,他又拉著秦朝寧繼續討論了其他幾個事情,有關於朝政的,有關於六皇子等弟弟妹妹的教導和後續安排的,也有關於他自己個人的一些煩惱的。
秦朝寧對他這個少年皇帝很有耐心。
不過,比起他自己直接給他答案,告訴他怎麼做,他更傾向於引導嘉帝自己去思考他的選擇會把事情引導至什麼結果,這些過程里該事件可能產生怎麼的變化。
讓他熟練地習慣多思,三思而後行。
現在的朝堂現狀,雖然帝皇和內閣的關係是前所未有地展現出非常緊密和信任,但是也反映出另外一個問題來,君弱臣強。
歷史上,君弱臣強的時期,只要出現心思不正的臣子,這天下會被攪得天翻地覆。
這狀況下的危害不會比出現昏君暴君的時期能好上多少。
對於近日裡朝堂上那些官吏們對於嘉帝的態度散漫和敷衍,秦朝寧有所耳聞。
小人畏威不畏德,君子畏德不畏威。
嘉帝需要上他作為帝皇的第一課,恩威並重。
目前這幾年,他知道有劉旭師傅、韋之貫先生在,朝堂亂不了。
所以,眼前秦朝寧把這些事情掰開給嘉帝細講,就放手旁觀他怎麼去做,不會過多干預這位少年帝皇的歷練沉澱。
幾天後,內閣那邊終於擬定了互市的初稿,在朝會上便由秦朝寧啟奏。
「北方幾個互市的試點,會給我朝帶來的獲益遠遠不止微臣所提及的羊馬等牲畜、皮毛那些,也不僅僅止於邊境安定。」
「若是我朝能夠通過互市滲透外族,長期馴化外族百姓,百年後北方版圖何愁不併入宣國。」
「這是不費一兵一卒的千古之功。陛下,臣懇請陛下批准建立互市制度,我等臣子定當鞠躬盡瘁,達成宏願!」
秦朝寧的話音落地,兵部就有武將忍不住跳出來,瞪著秦朝寧問道,「秦大人,您這樣的文官長期呆在京城這樣的好地方,怕是沒見過那些天生險惡的外族人。」
「他們從來都是背信棄義,試承諾為無物,狡詐反覆,只為利驅。」
「我朝子民每年死於那些賊人馬刀之下的,不計其數。」
「我朝不封堵外族人所需糧草的私下交易,不去趁他們物資缺乏採取弱之困之除之,卻反其道而行。他朝一日養大了外族的狼子野心,受苦受難的又將會是邊境將士和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