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頁
最後,在這件事上,廉侃、能俊悟、虞鴻羲都毫無還手之力吃下了啞巴虧。
噁心,卻無可奈何。
對此,秦朝寧也沒有什麼好的法子。
他在他們幾人拿到外放任命的時候,就嘗試找過了劉旭和韋之貫請教如何破局。
說實話,他是真沒料到錢勤學幾人會被這般安排的。
這使得他產生了稍許愧疚感。
不過,劉旭和韋之貫的建議都是,留任翰林院當個庶吉士,如今真不一定比得上當個外放官員好。
他們覺得這幾人趁著年輕,出去鍛鍊沉澱一番,可能日後自有造化。
見事成定局,秦朝寧只好趁著這短短的兩三天,把自己為官的一些經驗傳授給他們。
接著,他又幫他們把行囊、馬車、車夫等那些準備好,親自把他們幾人送出了京城。
另一邊,二皇子暨嘉禎在刑部的日子,過得就很是忙碌。
韋之貫不會因為他的身份就對他有所優待。
在他手底下,眾官員皆平等地吃苦耐勞,沒人可以逃避各種雜務。
暨嘉禎做得不對的地方,韋之貫都是直接點出他的問題,然後讓刑部哪個官員有空就哪個人去手把手教他。
刑部的官員們一開始還挺怕自己會惹到這位殿下。
直到後來,他們發現這個皇子,還挺「乖學生」的,他們和暨嘉禎的相處就放鬆下來了,該怎麼做事就怎麼做事。
有東廠的耳目在,歷帝對於兩個兒子的現狀都有所耳聞。
然後,他就靜靜地,不做任何干預地看著他們混成怎樣。
私底下,他對遠在臨聿府城的姜子鈞下達了召回令,命他攜幾名人手返京述職。
這道聖旨是劉旭幫忙起草的。
這事只有歷帝自己和劉旭這個首輔大人知情。
而劉旭,自打寫了這麼一道聖旨後,沒幾天就愁得人都瘦了兩斤了。
可是,這還不是最讓他心煩的。
最讓他心煩的是,曹明洋幾人在內閣拉幫結派,開始在政事上面公然動用自己的投票裁決權干預朝政。
在他和韋之貫各一票的情況下,曹明洋與其他幾位閣老合計五票。
雙方的票數相距懸殊……大有無法維持原有的平衡的跡象。難聽點講句,現今就差曹明洋幾人來上一次指鹿為馬,就此撕破雙方平和的假象。
正歷十九年中秋後,歷帝在朝堂上直問戶部尚書周知臨,國庫當前的收支情況,可夠支持他泰山封禪一事?
聞言,周知臨即刻就雙膝跪下請罪,「臣有罪!——國庫托於微臣,微臣辜負了陛下重任,數年未能使得國庫充盈,長期延誤了封禪大事。」
他,在戶部實在撥不出泰山封禪所需的銀子。
接下來,要是把國庫這兩年好不容易積攢的那幾十萬兩都用去修前往泰山的路,用來修葺泰山封禪的寺廟和行宮……入秋後,各地軍營的軍餉就會難以為繼,各地突發狀況就會缺少銀兩周轉,官員們怕是過冬的幾錢炭銀子都不能準時發放。
周知臨,沒法為歷帝做出此舉。他認罪認得決然。
歷帝把手上的奏摺往周知臨的頭上一砸。
周知臨不躲不避,把腦袋埋得更低了一分。
大殿上,文武百官皆噤聲。
歷帝看向底下的官員們,質問道,「朕兢兢業業數十載,為何國庫艱難至此?爾等拿朝廷俸祿,是這般為君分憂?」
他這話問得,太和殿上站著的官員們的內心都是冤得很。
國庫前些年一直就是空虛的,又不是他們造成的。
而且,且不說前些年宣國國境內大小災難不斷,邊境時有入侵,百姓們日子不好過,商戶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此般情況下,哪怕苛捐雜稅都收不上來多少白銀,這庫銀又怎會豐盈?
就說俸祿這件事吧,他們這些官吏們才拿多少銀兩一年,陛下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就那微博的俸銀裡面,還都不是全部發的白銀,有部分還是折的柴火、木炭等亂七八糟的實物!
大多數官吏覺得自己為官這麼多年以來儘量兩袖清風地賣命,已經夠艱難了。
真的死了見到祖宗的時候,說不準都會被祖宗罵自己蠢不蠢,怎麼不開竅,不學學別人水至清則無魚,圓滑點,好歹活著的時候為自己謀求點好日子呀這種。
所以,文武百官基本上沉默地聽著歷帝在漢白玉台階之上毫不留情地批評著所有人,任由他把大家都罵得狗血淋頭。
無論是劉旭、韋之貫、曹明洋、其他閣老或者六部尚書等,都沒人出言勸告怒火中燒的歷帝。
他們深知,哪怕是掏空歷帝的私庫的庫銀,再去動用國庫的庫銀,這泰山封禪一事依舊辦不下來。在場的他們這些官員,沒法幫陛下達成此事。
第194章 姜子鈞等人
泰山封禪一事沒希望, 歷帝的鬱悶如大山般壓在心頭上。這件事,真能讓他遺憾終生。
他沉著臉,對朝堂上的官員沒一個看得順眼的。
視線掃過大皇子和二皇子, 一想到以後他們有機會去泰山,歷帝就更不滿了。
他去不成的, 他的子孫也不許去。要不然,他死不瞑目。
歷帝突然「發瘋」, 對忐忐忑忑的文武百官下旨,從今日起, 歷代皇家子嗣都不得前去泰山封禪。
噁心,卻無可奈何。
對此,秦朝寧也沒有什麼好的法子。
他在他們幾人拿到外放任命的時候,就嘗試找過了劉旭和韋之貫請教如何破局。
說實話,他是真沒料到錢勤學幾人會被這般安排的。
這使得他產生了稍許愧疚感。
不過,劉旭和韋之貫的建議都是,留任翰林院當個庶吉士,如今真不一定比得上當個外放官員好。
他們覺得這幾人趁著年輕,出去鍛鍊沉澱一番,可能日後自有造化。
見事成定局,秦朝寧只好趁著這短短的兩三天,把自己為官的一些經驗傳授給他們。
接著,他又幫他們把行囊、馬車、車夫等那些準備好,親自把他們幾人送出了京城。
另一邊,二皇子暨嘉禎在刑部的日子,過得就很是忙碌。
韋之貫不會因為他的身份就對他有所優待。
在他手底下,眾官員皆平等地吃苦耐勞,沒人可以逃避各種雜務。
暨嘉禎做得不對的地方,韋之貫都是直接點出他的問題,然後讓刑部哪個官員有空就哪個人去手把手教他。
刑部的官員們一開始還挺怕自己會惹到這位殿下。
直到後來,他們發現這個皇子,還挺「乖學生」的,他們和暨嘉禎的相處就放鬆下來了,該怎麼做事就怎麼做事。
有東廠的耳目在,歷帝對於兩個兒子的現狀都有所耳聞。
然後,他就靜靜地,不做任何干預地看著他們混成怎樣。
私底下,他對遠在臨聿府城的姜子鈞下達了召回令,命他攜幾名人手返京述職。
這道聖旨是劉旭幫忙起草的。
這事只有歷帝自己和劉旭這個首輔大人知情。
而劉旭,自打寫了這麼一道聖旨後,沒幾天就愁得人都瘦了兩斤了。
可是,這還不是最讓他心煩的。
最讓他心煩的是,曹明洋幾人在內閣拉幫結派,開始在政事上面公然動用自己的投票裁決權干預朝政。
在他和韋之貫各一票的情況下,曹明洋與其他幾位閣老合計五票。
雙方的票數相距懸殊……大有無法維持原有的平衡的跡象。難聽點講句,現今就差曹明洋幾人來上一次指鹿為馬,就此撕破雙方平和的假象。
正歷十九年中秋後,歷帝在朝堂上直問戶部尚書周知臨,國庫當前的收支情況,可夠支持他泰山封禪一事?
聞言,周知臨即刻就雙膝跪下請罪,「臣有罪!——國庫托於微臣,微臣辜負了陛下重任,數年未能使得國庫充盈,長期延誤了封禪大事。」
他,在戶部實在撥不出泰山封禪所需的銀子。
接下來,要是把國庫這兩年好不容易積攢的那幾十萬兩都用去修前往泰山的路,用來修葺泰山封禪的寺廟和行宮……入秋後,各地軍營的軍餉就會難以為繼,各地突發狀況就會缺少銀兩周轉,官員們怕是過冬的幾錢炭銀子都不能準時發放。
周知臨,沒法為歷帝做出此舉。他認罪認得決然。
歷帝把手上的奏摺往周知臨的頭上一砸。
周知臨不躲不避,把腦袋埋得更低了一分。
大殿上,文武百官皆噤聲。
歷帝看向底下的官員們,質問道,「朕兢兢業業數十載,為何國庫艱難至此?爾等拿朝廷俸祿,是這般為君分憂?」
他這話問得,太和殿上站著的官員們的內心都是冤得很。
國庫前些年一直就是空虛的,又不是他們造成的。
而且,且不說前些年宣國國境內大小災難不斷,邊境時有入侵,百姓們日子不好過,商戶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此般情況下,哪怕苛捐雜稅都收不上來多少白銀,這庫銀又怎會豐盈?
就說俸祿這件事吧,他們這些官吏們才拿多少銀兩一年,陛下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就那微博的俸銀裡面,還都不是全部發的白銀,有部分還是折的柴火、木炭等亂七八糟的實物!
大多數官吏覺得自己為官這麼多年以來儘量兩袖清風地賣命,已經夠艱難了。
真的死了見到祖宗的時候,說不準都會被祖宗罵自己蠢不蠢,怎麼不開竅,不學學別人水至清則無魚,圓滑點,好歹活著的時候為自己謀求點好日子呀這種。
所以,文武百官基本上沉默地聽著歷帝在漢白玉台階之上毫不留情地批評著所有人,任由他把大家都罵得狗血淋頭。
無論是劉旭、韋之貫、曹明洋、其他閣老或者六部尚書等,都沒人出言勸告怒火中燒的歷帝。
他們深知,哪怕是掏空歷帝的私庫的庫銀,再去動用國庫的庫銀,這泰山封禪一事依舊辦不下來。在場的他們這些官員,沒法幫陛下達成此事。
第194章 姜子鈞等人
泰山封禪一事沒希望, 歷帝的鬱悶如大山般壓在心頭上。這件事,真能讓他遺憾終生。
他沉著臉,對朝堂上的官員沒一個看得順眼的。
視線掃過大皇子和二皇子, 一想到以後他們有機會去泰山,歷帝就更不滿了。
他去不成的, 他的子孫也不許去。要不然,他死不瞑目。
歷帝突然「發瘋」, 對忐忐忑忑的文武百官下旨,從今日起, 歷代皇家子嗣都不得前去泰山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