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楚大學士支撐王家多年,他家內里,說不定還有怨言。

  就算表面沒有,內里的事,誰又能猜測呢。

  李家跟吳家跟那兩家也有仇,所以見自家沒有希望,直接轉頭支持紀元。

  紀元上來,對所有人都好。

  至少他這個人公平公正,不會拿權勢壓李家,吳家。

  這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眼看太子府里爭論不停,紀元像是局外人一般,誰都看不出他的表情。

  可他又是這場爭鬥的漩渦中心。

  等大家都看向紀元的時候,紀元道:「殿下還是先去求見皇上吧,此事還是你們父子之間商議最佳。」

  太子這邊的人冷靜下來。

  李家跟吳家何嘗不知,可他們不會讓王家上位,明顯會再次勸阻太子。

  他們這邊的談話,皇上自然不知道。

  他所知的,就是朝中大部分官員,似乎都倒向太子。

  都在支持太子。

  這樣的認識讓他臉色難看。

  也許在這一刻,他已經徹底理解父皇,徹底理解當皇上的不易。

  紀元並未在這事上糾結太久。

  工部如今的事情太多了。

  路要修,工廠要建,工會也要扶持。

  有著做不完的事。

  當然,也有好消息。

  南齊府那邊的路已經修好了,一共修了四條路,都是通往滇州府。

  如今兩地已經徹底打通,當地的劉知府更是讓兩地百姓多來往。

  加上劉知府帶過去的橡膠技術,以及占城稻,讓當地百姓很快接受如今的生活。

  水泥官道建好,更是讓他們知道,做天齊國百姓有多好。

  朝廷還免了他們一年的賦稅,實在是緩解了他們的壓力。

  中間也有問題,劉知府的信件里說,河輝國一些舊黨還想奪回河輝土地。

  當地早有準備不說,還被當地新成立的伐木會打跑。

  南齊府的伐木會雖然剛成立沒幾個月,但已經組織起來。

  按照他們的話來說,日子從未這樣好過,憑什麼讓他們再回去。

  劉知府說,這些人以前是伐木的奴隸,每日砍樹,但是沒有一點酬勞,完全是家奴。

  讓他們過之前的日子,他們第一個不同意。

  只要南齊府越來越好,根本不用擔心這裡的安全。

  而且南齊府也建了個蒸汽紡織廠。

  當地的紡織行業也有自己的特色,劉知府準備大力發展。

  這些也得了工部的支持。

  從朝廷工部安排下去的官員,很快就會過去,幫助他們在當地修建工廠。

  同時,還有比獨國的比獨港同樣在修建。

  寧安州跟比獨國之間的道路修了一半,招募不少周圍的百姓修建,不過道路太長,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那邊的比獨港已經在動工了,兩邊同時做事,效率會快很多。

  珊珊那邊來信,說是那邊想做工的百姓很多,而且天齊國以外的百姓工錢便宜,今年的速度應該會加快一些。

  預計永康六年,道路跟港口都可以大致完工。

  而她,應該會在永康七年,或者八年的時候回京。

  也就是下次鄉試結束,程亦珊相信自己,可以靠著寧安州鄉試成績,被提拔上來。

  紀元嘴角微微上揚。

  他也相信。

  這封信先回了,又讓人加急寄出去。

  其他的信件一一拆封。

  肅州的情況更好一些,如今的肅州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富裕地方。

  一座水泥工廠,足以帶動當地的稅收了。

  加上水泥廠大部分利潤也發給工人們,也算給天下的工廠做了榜樣。

  蔡豐嵐把那地方治理的極好。

  吏部的任命文書也在今年年初發了過去,蔡豐嵐會是肅州正式的知州。

  白和尚在第三個任期,輾轉去了粵地,信里他說,他已經蓄了頭髮,不過在粵地又有種想剃髮的感覺。

  沒辦法,那裡實在是太熱了。

  白和尚在粵地為羅定州的通判,在他的扶持下,當地的工會,工廠都有序展開。

  白和尚還道:「工會在此地,簡直一呼百應。」

  「本地宗族勢力很強,既好也不好,但工會也算契合他們的想法。」

  「他們對蒸汽船非常感興趣,還有一家子的船隻,從天竺回來,最遠的,像是從地中海而來。」

  白和尚說的地中海,就是紀元給的名字。

  跟紀元猜測的差不多。

  地中海附近的羅馬帝國發展也很迅速,他們雖然還未開啟工業文明,但商賈貿易還是很頻繁的。

  因為橡膠的緣故,跟粵地的交易量越來越大。

  這樣的交易並不意外。

  船隻的技術也在疊代。

  最好的技術,肯定還是蒸汽船,太子參與的那部分。

  紀元回信,讓白和尚所在的羅定州進獻海外寶物給太子。

  相信太子,肯定會很感興趣。

  還有建孟府的殷博士,殷博士說,當地的煉鐵行業也形成了規模,開了蒸汽煉鐵廠。

  當地知府牽頭的,還跟上司請求,讓殷博士也參與。

  不出意外的話,殷博士不再是學官,而是職官。

  畢竟當年的蒸汽機研究,也是他最先牽頭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