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事被建孟府知府知道,肯定是要拉著殷博士一起做事的。

  天齊國各地,都已經習慣蒸汽機,並且搶著建造蒸汽廠。

  如果說最大的蒸汽水泥廠在肅州。

  那最大的蒸汽紡織廠,就在松江府。

  黃阿婆建起來的紡織廠,招收了近三千的女工,如今都是熟練工了。

  像南齊府想要建造紡織廠,就要從黃阿婆的廠子裡請人去幫忙。

  所以紀元所在的工部,特意單開一個部門,把厲害的技術女工招進工部,成為工部女官,便能去支援各地。

  此事也有人反對。

  可還是那句話。

  誰家沒有女兒。

  越是大家族的女子,越容易學到這些技術,越能掌握知識。

  堵住這條路,也是堵住他們自己的路。

  加上紀元在這幾項事情上,簡直說一不二,推進的也很迅速。

  整個天齊國,都在因為新技術的產生,而發生變化。

  科舉同樣在變革。

  已經有了小範圍的工科考核,肉眼可見,以後會越來越完善。

  變革是很難,但又不是那麼難。

  畢竟這些變革,是可以看得到的。

  各地越來越多的水泥道路,越來越多的橡膠輪胎。

  以及各地的蒸汽工廠。

  還有占城稻,麥子良種,都在以超快的速度推廣。

  可最讓人驚訝的是。

  各地百姓的識字率,似乎在這幾年裡,增長的格外快。

  但凡進了什麼農會工會的,至少都會寫自己的名字。

  不認字?

  不認字學啊。

  別人都能學會,你也可以的。

  最簡單的一二三四,最簡單的名字,你們也可以的。

  掃盲,並非是從孩童開始,應該從大人開始。

  便是七老八十了,也是可以學的。

  而他們也可以影響自己的下一代。

  這樣的變化,讓這個幾百年的帝國,好像煥發出不同的生機。

  只是外面的生機,跟京城的沉悶,似乎有些割裂。

  別說外地進京的官員了。

  就算是跟外面聯繫緊密的官員,都能感受到京城,或者說皇宮的沉悶。

  六月份,從粵地過來的官員回京述職。

  他想跟人討論工廠建設的問題,卻發現大家在吵什麼大學士誰來當。

  他還想問問蒸汽船的研究如何了,海運真的需要這種好東西。

  可根本沒人回答。

  他們只會說,皇上跟太子因為這件事爭吵的厲害,你可別說了。

  這是怎麼回事啊!

  外面工廠辦的如火如荼,你們都不知道嗎?

  還好有年輕官員拉著他道:「你傻啊,這些去工部,工部都有答案。」

  粵地官員無語,悶頭去工部。

  好在,工部還是新氣象。

  在工部得到想要答案之後,這位官員看了看皇宮方向。

  他並不知道要怎麼形容皇宮的景象。

  紀元卻是知道的。

  腐朽。

  老一套。

  在他們的權力漩渦中斗個不停。

  因為大學士誰來當這件事。

  皇上跟太子在這個戰場上角力,應該都動了真怒。

  好在這天下間,京城是中心,也不是中心。

  很多東西,已經遍地開花了。

  所以這邊的爭鬥看著聲勢浩大,好像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但事實上,這裡面的皇帝太子到底是誰,好像已經不太重要了。

  反正他們吵的確實熱鬧。

  皇上覺得太子想法太多。

  太子覺得皇上一點也不信任他。

  不過最終這個位置,還是讓紀元坐上了。

  李家,吳家,太子黨羽,以及支持紀元的人,都想讓紀元做大學士。

  就算是太子本人,似乎也有點阻止不了。

  六月十七,朝會上,皇上不發一言,紀元領旨謝恩。

  天齊國最年輕的大學士,就此誕生。

  二十六的天齊國大學士,古往今來再也沒有了。

  皇上臉色難看。

  太子也覺得有些恍惚。

  這是他想要的嗎?

  這又是他促成的嗎?

  好像不是,又好像是。

  反正下朝之後,紀元頭一個對他表示了感謝。

  紀元,確實是他的人吧?

  也確實是太子黨吧?

  「殿下,粵地人過來了,說是對蒸汽船有些想法。」紀元道,「閩地也有人來,還說帶來海外的人,想要求見殿下您。」

  太子點頭,把剛剛的想法拋到腦後。

  他可是太子,甚至在大學士的爭鬥中勝過了父皇。

  紀元聰明的話,肯定會繼續支持自己。

  而紀元的聰明,似乎不用再印證了。

  送太子跟粵地,閩地的人去聊蒸汽船,紀元在工部外面,看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人。

  王家推出來的官員,王大人。

  這位王大人,幾乎是審視的看向紀元,眼神還帶著說不清的情緒。

  誰會相信 ,他會輸給這個年輕人。

  他的背後是皇上,竟然都輸了。

  放在之前,誰會相信?

  皇上自己都是不敢相信的。

  但他若強行讓王家的人做大學士,又會得罪太多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