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楚霽兼領膠州牧一事,在滿朝文武、叛軍門閥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此事在膠州卻未能引起許多震撼。

  從周珩兵敗身死的那一刻起,楚霽在整個膠州的地位已然奠定。

  皇帝的這一道聖旨甚至不如月前楚霽那一道「科舉取士」的政令引起的討論大。

  按照察舉制的規定,一州州牧本就有選拔地方官員的權力。

  在周珩正式落敗之後,楚霽作為膠州的實際掌權人,拔擢官員本也是應盡之責。

  早在一個月前,楚霽便已然命人進行了院試和鄉試,選拔出了童生和秀才。

  童生可以參加鄉試,通過考試者則成為秀才。

  秀才可以參加下一等級的會試,會試選出的便是舉人,舉人則可擔任官職。

  聖旨傳至膠州之時,膠州正緊鑼密鼓地籌辦著會試一事,這道聖旨也只不過是讓這科舉一事更加名正言順罷了。

  只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一事,終究還是惹起了膠州中世家大族的不滿。

  滄州本為蠻荒之地,最有權勢的也不過是當年的滄州別駕和兵曹,兩人在去年便倒了台,家族也隨之敗落,整個滄州自然也就沒有什麼世家大族可言。

  可膠州卻不同。

  膠州農耕繁盛,本是富庶之地。

  周珩本無家族勢力可以倚靠,到了膠州上任以來,自然少不得要給這些世家大族們送些好處。

  為了獲得世家的支持,周珩多次放權,讓士族子弟擔任各處要職,又給予這些家族諸多實惠好處,愈發養大了這些世家們的胃口。

  此次楚霽入主膠州的那一場釜底抽薪的戰役,一舉拔除了這些在原有官職上尸位素餐的世家子弟,本就引起了他們的不滿。

  現如今,楚霽又一改往日的察舉選官之制,以科舉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一切皆憑真才實學,哪怕寒門學子亦可與這些世家子同朝為官,這更是觸了那些世家眉頭。

  他們給予楚霽的第一個反擊,便是集體罷考。

  這個思路本應當是正確的。

  世家之中,紈絝之輩固然不在少數。

  可是整個膠州中絕大多數的教育資源都掌握在他們的手裡,也就是說,那些掌握了知識技能的,絕大多數也都出自世家。

  若是他們全都罷考,莫說是按照楚霽的想法進行三次選拔層層篩選了,只怕是參加院試的人都湊不齊。

  到最後,楚霽必定是要親自登門賠罪,才能勉強得到他們的「原諒」。

  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楚霽手裡手裡握著能號令天下學子的重要籌碼——卓詢之。

  卓詢之在滄州並擔任主考官一事自然不能暴露,否則還不得引起蔡曠的打擊報復?

  可卓詢之卻還有個獨子,卓范。

  早在周珩起兵前,卓范便收到了楚霽的傳信。

  按照信中指示,他迅速行動起來,向趙協請命,要到滄州來當欽差。

  他只說父親在前往滄州賑災途中下落不明,自己應當接過父親的衣缽,完成父親的未竟之責,以表對陛下的忠心。

  趙協本就煩透了卓家人,想都不想便同意了此事。

  科舉一事傳出之後,世家紛紛鬧出罷考一事,衙門口報名參加科考之人果然寥寥無幾。

  可還沒等他們得意幾天,卓范的出現便叫他們驚掉了下巴。

  明面上,楚霽便讓卓范主理此事。

  天下學子本就為了卓詢之失蹤一事痛心疾首,一聽說他唯一僅存的骨血在滄州之時,便全迫不及待地奔赴滄州。

  早聽聞卓范最得卓詢之真傳,不能聆聽卓先生的教誨已是畢生大憾,但若是能與其獨子切磋學問,倒也能稍稍彌補。

  不僅是這些學子,便是膠州世家之中不少原先反對科舉之人,也沒能經受住這樣的「誘惑」。

  如此一來,科舉一事,倒還真是讓楚霽辦了起來,還辦得格外精彩漂亮,不少學子出了考場後都直呼,這考題出得大有卓詢之先生之風。

  這下子,可把那些不許自家子弟參加科舉的世家們給氣得七竅生煙,暗地裡卻又不得不商量著,是和楚

  霽斗到底,還是就此收手求饒。

  世家掌權人之間的心思幾番輪轉暫且不論,只說那些受家族蔭蔽遊手好閒的公子哥兒們,近日來又在膠州城內尋摸到了好去處。

  第一百零六章

  醉鄉樓在膠州城開了一家分店, 每日來生意十分紅火。

  一間酒樓而已,原不是什麼稀奇事兒,更何況還是間如此平價的酒樓。

  莫說是什麼翅參鮑肚這樣的名貴食材, 便是少見些的山珍海味也沒有。

  若是尋常來說,自然不會引起這些世家子弟的關注。

  可偏偏這酒樓中的菜式極為新穎奇特,縱使是吃慣了珍肴異饌的貴族公子們也從沒見過那麼多的花樣, 一個個都被勾得饞蟲鬧起了五臟廟。

  更何況,這酒樓的老闆也當真是個妙人。

  知道他們不愛同那些平民百姓一同用膳,還特意在二樓隔出雅間。

  不過幾日,醉鄉樓便吸引了大量的士族子弟在此聚會。

  這一日, 膠州五大世家之首王家的長房長孫王裕約了好友,嚴家家主嫡出的老么嚴祈在醉鄉樓一聚。

  二人之間雖說差著輩分,但年歲相當, 又臭味相投, 愛幹些蠅營狗苟的算計,自幼便是在一起尋歡作樂的紈絝子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