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並不著急,只要項燕先發起進宮,項燕與楚軍主力便再無生機,所謂擒賊先擒王,失去項燕的楚軍,還能再有如此士氣麼?

  果然,隨著時日的推移,來自屈景昭三族、負責統領楚軍支線的偏師主將們,開始對這「不過癮」的打法抱怨起來。

  在他們看來,凶名在外的秦軍,實則是一群窩囊廢,在最初的數場廝殺後,後來每每兩軍打得正上頭之時,對方便命人鳴金收兵,跑了!

  而項燕以避免遭受埋伏夾擊為由,要求他們不准追出十里之地。

  這仗打得,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而讓人摸不著頭腦之事,最能吸引人胡思亂想。

  於是,在偏師主將的再三催促下,仍不肯出兵迎敵的項燕,被主將們悄悄以密信告到了朝中:秦軍不敢與楚軍正面交戰,項燕卻畏敵如虎,龜縮不敢前進。

  在壓根不懂戰術對峙的楚王和宗室們看來,項燕唯一的價值便是為他們驅敵,既然秦軍畏畏縮縮,不敢主動發起大規模進攻,眼下,不正是楚軍動用全軍剿滅敵人之良機麼?

  如此一來,在楚王接連五道詔令的怒斥下,在宗室要更換主軍將領的威脅下,在項氏族人接連被接進王宮「做客」的無奈下,九月,項燕不得不主動對秦軍發起了進攻。

  他選擇率先攻打的對象,正是王翦手上那支四十萬大軍,比起分散於各地的秦軍支線部隊而言,無論是秦軍主軍覆滅,還是秦軍中最穩的老將王翦戰死,對楚軍而言皆是大好消息。

  但項燕沒料到的是,無論楚軍如何擊鼓叫罵,王翦並不肯派人迎戰。

  這般之下,楚軍只得強攻,但是,一來王翦將充作營地的城池,皆命人以堅石加固,極難攻破;二來,秦軍竟有射程可達一百五十步之三弓巨弩,數日攻城之下,已有三萬多楚軍倒在巨弩下...

  戰局再次陷入僵持之態,而壽春王宮中的楚王,卻在昭讓的建議下,命項梁另領五千人馬,暗中前去燒毀秦軍糧倉。

  項梁雖在楚國權貴子弟中,頗有文武雙全之美名,但他眼下年紀尚輕,並無一官半職,自然也從未領兵打過仗。

  昭讓將這個任務交給他,自然是想為遏制項氏的升遷埋下伏筆——縱便項燕此戰果真擊退秦兵,憑項梁這毛頭小子帶著五千人馬,亦絕無可能焚燒重兵把守的秦軍駐地糧倉,屆時,君王本該賞給項燕的爵位,便會因項梁之敗仗而抵消。

  楚國朝堂權柄,本該牢牢握在王族宗室手中,豈能讓項氏再因此戰獲得更高的官爵?

  當然,他明知糧倉定是秦軍重兵箭弩把守之地,卻仍勸楚王給項梁五千人馬,未嘗不含著幾分盼對方再也回不來之意。

  項燕先前既敢勸君王廢分封、奪宗室之權,他如今趁機除去項燕最在意的聰慧兒子,倒也算得上「投桃報李」之舉。

  而一心想著報國的項梁,卻將此舉視為君王對自己的無上信任,無比激動地接過了任務,當日便帶著五千人馬,前往穎水河邊的秦軍糧倉偷襲。

  三日後,項梁全軍覆沒、中箭而死的消息傳來,在昭讓暗藏興奮的目光中,楚王卻後知後覺地懊悔不已——項燕如今正在為國殺敵,若讓他知曉此事,該如何是好?

  昭讓忙掩下心中喜悅,迭聲勸楚王不必擔憂,只要吩咐眾人守口如瓶,此事定不會教項燕知曉,楚王這才大鬆一口氣放下心來。

  但他們忘記了,天下並無不漏風的牆。

  值夜的秦軍,斬殺了前來偷襲糧倉的楚軍,按例是要將此事連同敵軍主將首級一道,上呈給長官。

  而負責穎水支線的秦將,正是桓猗。

  桓猗十多年前,曾與項燕交過手,而項梁,恰恰長得很有幾分像項燕。

  桓猗雖是個粗糙性子,但他將每一個敵將的外貌都記得格外清晰,就盼著有一日能親手宰了對方,是以,他提著項梁的首級左看右看一番後,立刻命人尋來木匣放上草藥,讓快馬送去交給王翦。

  此人若真與項燕有甚干係,倒能趁機挫一挫楚軍士氣。

  好在眼下已是十月,天氣已漸漸涼了起來,王翦收到首級時並未腐爛,一眼便認出,此人之容貌,極像數十年前與他在咸陽暢談兵法的項燕。

  苦攻數十日後,楚軍終於看到秦軍主將王翦出現在城牆之上,項燕正要命人射箭之時,卻見秦卒以竹竿挑起一個人頭,晃晃悠悠掛在城牆之上。

  因城牆隔得有些高,項燕一時並看不清那是何人之首級,卻也猶疑地制止了弓弩手,此事,有些蹊蹺。

  這時,王翦洪亮的聲音從城牆傳來,「一別數十年,項兄近來可好?此人,乃是楚王派去偷襲我秦軍糧草之將,老夫見他與項兄頗有幾分肖似,便想藉機做個人情...」

  說著,那長長的竹竿開始慢慢下降,竹竿上綁著的首級也漸漸清晰起來,待項燕看著那年輕的面容,不由登時目眥欲裂,歇斯底里痛呼道,「兒啊,你從未上過戰場啊...」

  項梁,是他最聰慧的兒子,也是項氏一族最有希望挑起大梁之人!

  王翦見這首級不但真與項燕有血親,竟還是項燕之子,立刻計上心來,在精兵的保護下出城與項燕談判。

  此戰,他原本對招降項燕並不抱半分希望,但楚王竟在將領為國出征之時,派其從未上過戰場之子偷襲秦軍,真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