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夠蠢的!

  項燕抱著首級悲痛不已,但他仍拒絕了王翦的招降。

  據楚王故意派人傳來的消息,項氏一族已有多人被召進宮中軟禁,若他膽敢投敵,項氏必將迎來滅頂之災。

  再者,無論如何,心懷忠君之心的他,亦絕不肯叛國投敵——秦國,乃是先王心心念念想報復之國,亦是春申君四處遊說列國想滅亡之國。

  他若投敵,九泉之下該如何面對先王與春申君?

  兩軍談不攏,只得再次陷入僵持,但楚國主力大軍之士氣,已跟著項燕低落的情緒一起,明顯低沉了一截。

  這時,楚王又接連發來詔令,命項燕勿再這般無用攻城耗費時日,該速速調兵前去穎水攻打桓猗。

  項燕雖知這是一出昏招,卻因族人受掣,無法以將在外不聽君命而拒絕,只得無奈遵令引軍東去。

  所謂戰機,便發生在這轉瞬之間。

  楚軍剛調頭離去,王翦便命四十萬大軍立刻全軍出擊,一路追殺楚軍而去——他按兵不動數月,故意等項燕先出手,再繼續按兵不動,等的正是這千載難逢的對方撤退之機。

  以水道截殺敵軍,這一招楚軍雖善用,秦軍亦未嘗學不會。

  項燕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對方的大軍追上來後,竟將楚軍一路往渦河逼退,但他手中這支大軍並無舟兵,而眼下這天氣,渦河亦尚未結冰,楚軍無法踏冰而逃!

  兩軍在渦河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決戰,但眼下楚軍從攻城之主動方,變為被圍之被動方,士氣已大大受挫,而秦軍靜待數日,終於等到最佳滅敵時機,卻是全軍士氣驟然大振,一時之間,秦軍斬敵無數。

  但項燕仍不肯投降,他讓人高舉寫著「項」字的赤色大旗,命令全軍奮力突圍。

  原本,這場兩軍兵力相當的大規模決戰,面對楚軍的頑強抵抗,少說也要打上一兩月,秦軍才能徹底擊敗楚軍。

  但變故發生隨著復仇的苗不嚭到來而發生,在他帶著秦國數百斥候的大力流言宣傳之下,今歲只等來空空的麥稈與黍杆的絕望楚國民眾,得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只要他們成為秦人,秦王便會用糧食,換走他們的麥稈黍杆做草料,讓他們能安然度過接下來的饑荒困境!

  而要儘快成為秦人、拿到糧食,他們便要助秦軍消滅阻礙,讓秦國順利占領這片土地。

  楚人自然是愛國的,他們甚至還因楚懷王客死異鄉之事,對王族增添了幾分忠誠。

  可他們投以忠誠的王族,卻並不愛他們。

  去歲冬日,任播種官田的百姓們如何苦苦哀求,各處郡縣長官仍是強令他們改了田壟間距——跟莊稼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庶民,從那時便恨上了楚王。

  而他們心懷僥倖地盼啊盼,勤快地為禾苗澆水鋤草,滿心期待地數著禾苗結出的朵朵小花,只盼著它們能快些結成果子長大。

  可他們最後絕望地發現,那些花兒謝了後,十之八/九皆未結出果子,這意味著,按君王之法種出的莊稼,只有往年之一成收成,而這一成收成中,他們還需繳納六成稅賦。

  那位高高在上的楚王,卻大發雷霆以「庶民偷奸耍滑,荒廢農耕」之緣由,下詔砍死了壽春郊外數千庶民!

  如今占據國中人口半數的官田百姓,對這個王族已生不出半分愛意,只有滿滿的恨意,這個王,要餓死他們全家老小!

  如此一來,苗不嚭散播的流言,不啻於讓陷入絕境的楚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即使他們並不知道這流言究竟是真是假,亦不得不去試一試。

  若試了,秦王或許真會用糧食,換走他們收穫的空杆;但若不試,他們便會活活餓死。

  是以,當日夜奔波的斥候,將秦楚大軍在渦河決戰的消息散發出去後,千千萬萬的楚人,便扛著石鋤木棒奔往渦河。

  誰做這楚國土地的大王,對他們而言,關係這全家的性命。

  他們要助秦王奪到這片土地!

  隨著如潮水般奔涌而來的楚人加入,項燕陷入了一個巨大的絕望圈套——他若命大軍放棄抵抗,便背叛了國家君王;他若命大軍繼續與秦軍決戰,便不得不將刀戟,刺向惡狠狠撲來打他們的楚人!

  可楚軍捨棄性命保家護國,為的正是效忠君王、庇護百姓家人,又怎能揮刀殺這些楚國平民?

  但楚人半分也未停下他們兇殘的進攻,他們只知道,父母妻兒快餓死了,他們必須除掉楚軍,助秦軍早日攻下楚國,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早點得到傳說中的糧食了。

  這些百姓手上只有石鋤,木棒,並無一寸銅鐵,但他們有力氣,有牙齒,揍不過就咬,咬不過就群毆...

  最後,再也無法忍受楚卒與楚人自相殘殺的項燕,主動提出了投降,唯一的要求,是懇求王翦看在當年曾與他有一面之交的份上,不要殺這些楚國降卒。

  王翦大喜過望之下,當即便下令停戰,並許諾,秦軍絕不會殺半個楚國俘虜。

  秦國眼下正急需勞力修路,這批楚軍戰力極強,正是幹活的好手,他篤定王上高興都來不及,豈會殺了他們?

  兩軍簽訂盟約後,讓王翦始料未及的是,項燕朝著渦河大喊了一聲「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王上,項燕雖降,卻未叛國!」,便拔劍自刎而死,鮮血噴濺了周邊一兩尺之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