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這重視孝道的時代,他寧肯親自給親爹種上一片綠草原,亦不肯世人將他視為狼子野心之徒,秦王此番竟公然在戰書中,指責他殺兄一事,怎能不令他氣得跳腳?

  如此一來,楚王想求和的心思登時消散一空,當即便改口附和昭氏與景氏,召來項燕任命為主將即刻操練士卒,又命人在國內加徵士卒、籌備糧草,備戰!

  比起想趁機滅掉秦軍主力的昭讓與景初等人,屈附聽聞此事卻面色大變,急匆匆提前回到府中召集族中眾人密議...

  ...

  六月,秦王嬴政親自在咸陽城外灞水之濱,以秦酒為七十萬秦卒壯行。

  跟隨士卒一道南下踏入楚地的,還有一支豪華的秦將戰隊——

  以王翦為主軍的秦軍,在陳城—商水—新蔡—舞陽—平輿為第一戰線的戰略部署下,由李信、桓猗、蒙武、章邯、劉季、鍾離昧等人為偏師主將,各帶一隊偏師分別沿淮陽、汝水、穎水等地繞行,以穿插迂迴的副線作戰方式,四處侵擾楚軍,令項燕所率之主軍,根本無法同時抵達各地施援。

  當然,這也是秦軍在滅六國戰爭中,打得最艱難的一戰。

  一則,楚軍的士氣遠勝山東列國。

  所謂征伐士氣,大多時候並不因君王而生,而與將領的個人能力與威信息息相關,這也是名將帶的兵士氣更高昂的原因。

  因為,在戰場上冒著性命危險廝殺的士卒們,所有的精神支撐全來自對將領的信任,一個屢戰屢勝的將領,能最大程度激發士卒對勝利的渴望——對勝利的渴望,便能轉化成激昂的士氣。

  而項燕,便是這樣一位賦予楚軍無限希望的將領,就如趙國士卒迷信李牧一樣,楚國士卒也將項燕視為精神領袖。

  甚至,駐守各地的士卒根本無需見到項燕,只要知曉他們的上將軍還活著,他們便有無窮無盡的勇氣,再次抓起武器與秦人決戰,堅信項燕一定能帶他們擊退秦軍。

  二則,楚國不但士卒眾多,戰鬥力亦遠勝頹廢的山東列國。

  君王狂妄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的楚國,有荊楚八百年獨特的文化歷史,無論語言抑或服飾禮儀,皆與中原各地不同,而楚地之民風,向來更為奔放彪悍。

  而楚國數百年間滅掉的夷狄諸國之民,在漫長的時光中,漸漸也將自己視為了楚人,這些打著赤足亦能在山間健步如飛的夷狄後代,上了戰場更是十分驍勇善戰。(2)

  三則,楚國地形複雜、河道遍布,又早在楚威王時期就組建了專擅水戰的舟兵,楚軍藉助對地形的熟悉,屢屢將秦軍攆至水邊迎戰,對水戰毫不嫻熟的秦軍為保存有生力量,只得倉皇后撤。

  畢竟,當年世人聞風喪膽的殺神白起,曾三次親自發兵攻楚,一路取洞庭、破五渚,縱便最後鄢郢一戰破楚都、焚宗廟,亦未能如願成功滅楚。

  如此一來,這場戰事便僵持了下來,雖然兩軍在數場小戰中各有勝負,但秦軍所奪城池,相對於廣袤的楚地疆域而言,依然不過杯水車薪。

  但王翦並不著急,只命各地將領按原計劃,繼續攪亂楚軍士氣,同時安營築堡耐心等候時機便可,絕不可擅自輕敵冒進。

  當日商議作戰計劃時,君王考慮到楚軍元氣仍在,楚地又地廣人眾,便否定了桓猗提出的速戰速決之打法。

  鑑於如今秦國已滅三晉與燕齊,再無後背受敵之憂,更有巨量豐產糧食支撐,嬴政認為,打王翦最擅長的持久戰,才是最穩當之道,這才制定了「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匹敵制勝方針。

  八月,兩軍仍在秦軍的小幅攻城略地中僵持,項燕一人統領四十萬大軍,卻並未與王翦手中的四十萬大軍正面交鋒。

  兩名老將,都在指揮著各處支線進退的無聲布局中,暗暗較著勁。

  項燕雖知這場戰爭,必將以秦軍獲勝而結束,且並不欲族人為楚國和自己復仇,但他依然如往常每一仗那般,以無比虔誠的報國之心,謹慎而細緻地規劃著名每一步戰術。

  楚國雖註定要亡,但楚軍既食君之祿,自當竭盡全力,將楚國滅亡的那一日,拖到拖不下去那一刻。

  項燕駐兵於淮北河岸,不肯主動率大軍出戰,乃是在等一個時機——等冬日降臨河水結冰之時,秦軍押運的補給糧草,無法再順水快捷而南下,屆時趁秦軍缺糧之危機,楚軍便能藉助本土作戰之優勢,衝上去擊殺數支秦軍偏師。

  秦軍雖註定要勝,他亦絕不會讓他們輕而易舉奪得勝利?降秦?只要他還剩一口氣,便絕不會降秦!

  而項燕不知道的是,王翦在催著各部加固營地之時,一邊也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楚將項燕主動發起進攻的時機。

  世人皆贊他從不打無把握之戰,卻並不知曉,他為了謀劃出一場時機成熟、有把握取勝的戰事,要綢繆多少錢糧兵器細鎖碎事,又要反覆揣摩上多少趟人心。

  王翦早已看出,眼下楚軍數番故意丟棄小城,又在城中堅壁清野不留下一人一糧,大有不想與秦軍鏖戰、卻又故意藉此引誘秦軍之意,此事豈不反常哉?

  加之項燕一直按兵不動,想來打的正是拖延之計,想讓秦軍面臨數月糧草不濟之危。

  可如今正是夏日,楚王和強勢的楚國宗室,真會讓他將兩軍大規模會戰,拖延到冬日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