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登聞鼓設於宮門外,百姓有奇冤悽慘、臣下有軍國要務可擊此鼓,越級上達天聽,皇帝聞鼓聲必須立即上朝處置,事非緊急重大隨意擊鼓者將受重罰。上一次鼓響,還是十年前先皇后所出的太子意外墮馬薨於獵場、噩耗傳回皇宮時擊鼓。

  內侍回道:「小人這就去探聽。」

  不用他去打聽,擊鼓之人甘冒重責擂鼓所傳遞的奏報,已經由禁衛、內侍一重重飛速傳向紫宸殿。送報的太監足下飛奔,而最重要的訊息藉由口口吆喝相傳,更早一步傳達到這個國家最高的權力中心——

  「八百里加急!鮮卑十萬眾寇邊!」

  作者有話要說:  序幕稍微有點長,馬上!馬上就來猛料!

  剛發現已經有童鞋投雷了,麼麼噠~~

  討厭起名字~~~扔了一個地雷投擲時間:2013-12-12 22:24:28

  東張西望兔扔了一個地雷投擲時間:2013-12-13 19:27:25

  ☆、第一章 從軍行 1

  傍晚楊末從宮中出來回到將軍府,正好楊公也散朝回家。下午皇帝急召復朝,家人都已知曉邊疆戰事,一直聚在前廳等候。大郎、二郎、四郎、五郎各自駐守邊防重鎮,妻子留在京中侍奉舅姑,聚少離多。

  楊公一回來,楊夫人和四位兒媳、六郎七郎都迎上去,解下楊公冠帶交與大娘,一面問:「鮮卑軍果真有十萬之眾?何人統領?」

  楊公面色沉重:「鮮卑人號稱精兵十萬,實際總數恐怕不止。」中原統兵作戰好壯大聲勢,五萬兵就號稱十萬,威懾敵方;鮮卑人的習慣則正好相反,報低數字令對方輕敵,臨陣突起予以痛擊。

  六郎也追問:「領兵的是誰?」

  楊公不禁嘆了口氣:「是慕容籌。」

  聽到這個名字,喧鬧的廳堂頓時安靜下來,眾人都有片刻沉默。

  慕容籌這個人,南朝吳國人對他觀感是比較複雜的。鮮卑魏國立國百餘年,早在前朝靈帝時就統一漠北,學漢文仿漢制,從遊牧轉向農耕,廢除蓄奴重用漢官,在文帝、明帝、宣帝三朝一度繁盛昌榮。但鮮卑人和漢人的對立從未消除,隨著王朝由盛至衰轉向腐朽沒落,鮮卑人中恢復祖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南國的態度日趨激烈,兩國戰事摩擦也越來越頻繁。

  楊公正是在這種局勢下屢立戰功聲名鵲起,於重文輕武的吳國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要說鮮卑人最痛恨哪個吳國人,不是金殿寶座上的沈家皇帝,而是令所有鮮卑將士聞風喪膽的大將軍楊令猷。

  只除了慕容籌。魏國眾將領中,包括漢將,只有慕容籌與楊公數次對陣勝負參半,其他人皆是慘敗而回。連魏國皇帝都說,如果不是吳國君臣貪安恐戰,不是有慕容籌和長城抵擋,楊令猷的槍尖只怕早就指到他的面前。

  慕容籌此人的經歷也頗具傳奇。他原本是個文弱書生,醉心漢學,曾中過探花。到了二十多歲,不知受了何人何事影響,突然決定投筆從戎,毅然辭官投效軍中。鮮卑武將多有勇無謀,慕容籌武藝不精卻善於謀略,短短數年就已名震三軍。

  當然,這和他魏皇后親弟弟、未來儲君舅舅的身份不無關係。戰功赫赫,背後又有皇后和太子支持,慕容籌自然扶搖直上平步青雲,雖然年僅三十,卻已是魏朝舉足輕重的人物。

  最難得的是,他還是鮮卑貴族中少見的親吳主和派。正因為楊公的威名震懾邊陲,而魏朝唯一能與楊公匹敵的將軍又不主戰,兩國才能維持短暫的和平。

  慕容籌因此贏得了一部分吳國人的好感。民間傳聞說,他還是個面如冠玉風度翩翩的美男子。鮮卑慕容氏慣出美人,歷代魏國皇帝的後宮充斥著各種慕容皇后、慕容貴妃、慕容婕妤。慕容籌既是皇后的親弟弟,想必相貌也差不到哪裡去;文士出身,也符合南朝少女們對美男子的想像。據說坊間曾有女子感言,希望有朝一日吳魏能徹底握手言和結為友盟,這樣就能一睹探花將軍的風姿了。

  楊公對這樣的傳聞一笑置之。雖然屢次對陣,楊公也在慕容籌手下吃過不少敗仗,但單論作為一名軍事將領,楊公對慕容籌無疑是欣賞的。楊公有六個兒子,全都隨父從軍,但楊公對他們並不完全滿意,曾感慨說:「生子當如慕容籌哉!」

  七郎問:「鮮卑人為何大舉興兵?是因為被大哥惹急了嗎?」

  漠北土地貧瘠,鮮卑人善牧而不善農耕,每到春季青黃不接時便容易鬧饑荒,常有散兵游寇到邊境打草谷,劫掠吳國百姓。今年易州風雨不順蝗災頻發,饑荒尤其嚴重,易州守將公然率眾南下搶糧,被駐守雄州的大郎楊行乾一路打回去,占領了易州。

  易州屬燕薊之地,原本都是漢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前朝靈帝昏庸無能,喪權割讓給鮮卑人。高祖建國後三次北伐欲收回燕州,全都鎩羽而歸,算是平生一大憾事。往後的數代皇帝不像高祖戎馬出身,尚武風氣式微,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燕薊歸屬魏國已有百年,楊行乾占了易州,鮮卑人當然要反擊,只是沒想到如此大張旗鼓,居然出動十萬大軍,還派了慕容籌領兵,看來是要藉機舉事,絕不僅僅是收回易州了結。

  「說是這麼說的,」楊公頷首,又補充道:「魏太子掛帥親征。」

  向來大將出征,皇帝為防軍權旁落,常會任命一名皇室成員為掛名元帥,實際的將領為副元帥。但是太子親自掛帥,這樣的事還是魏朝開國初期四處征戰時才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