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善長又說道:「以微臣看,燕王應該覺察到了靖江王的意圖,念及叔侄一場,骨肉親情,所以沒稟告給皇上知曉,暗地說服了靖江王銷毀火器,回頭是岸。求皇上莫要怪罪燕王,他也是逼不得已才隱瞞皇上的。」

  若是尋常政客,可能會乘著機會落井下石,將燕王也一併捲入謀逆大案。但是老狐狸李善長能夠準確的拿捏住分寸,深知過猶不及的道理:朱元璋頂住朝野內外的壓力,一定要搞什麼「法古建邦」,是因為他最信任的始終都是兒子們!

  在這個時候說燕王要和靖江王聯手殺父謀反,多疑的朱元璋不僅不會相信,反而會對李善長更加起疑心。

  李善長揭穿此事後,朱棣和徐妙儀即使將來有了證據,再出面指認他是兇手,朱元璋也不會相信他們了,覺得他們是在報復李善長。

  朱元璋暗自思忖,朱棣這個孩子從小是個冷情的性子,他對朱守謙並沒有如此深厚的叔侄之情,他甘願冒著不忠不孝的風險遮掩此事,肯定是為了徐妙儀這個闖禍精!

  朱元璋說道:「命刑部秘密將此事交給錦衣衛細查。」

  洪武帝極有涵養,滿腹心事,心中五味雜陳,依然和顏悅色的將李善長留在宮中,設了宴席送別這位老臣,在禮儀上絲毫沒有怠慢這位老臣,好像方才的驚濤駭浪根本沒發生過。

  李善長在宴席上似乎也十分盡興,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光明磊落的舉杯和朱元璋回憶過往種種:「……微臣至今都記得初見皇上時的情形,那時皇上剛平定滁州,趕走北元蠻人,微臣率當地名士相迎,皇上禮賢下士,和微臣一拍即合,以軍機大事相托,微臣甚是感動,當即決定以命相隨。」

  朱元璋也感慨萬千,親自給李善長斟滿燙熱的花雕酒,「當時朕只是一個草莽農夫,被很多人視為土匪,而愛卿當時已經是江南名士了,居然屈尊到朕的帳下當幕僚,無數人笑話愛卿明珠投暗,唏噓不已。」

  李善長爽朗大笑,「是他們有眼無珠,不是微臣明珠投暗。」

  朱元璋嘆道:「你我君臣幾十年了,不是人人都能像愛卿這樣忠心不移的。朕當時只是郭子興帳下的一員大將,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主,郭子興被奸人蒙蔽,以為朕背叛他,朕被奪去軍權,關進監獄,徐達常遇春等兄弟也被分到其他將軍帳下。當時郭子興邀你入他帳下做幕僚,你冒著殺頭的危險,拒絕了郭子興,堅信朕的清白。這份情誼,朕一直記在心裡。」

  郭子興是馬皇后的義父,朱元璋建國後,還不計前嫌的追封了郭子興為王。當年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深受其喜歡,並將義女馬氏嫁給朱元璋。郭子興之子嫉賢妒能,污衊朱元璋謀反,郭子興將朱元璋囚禁。

  馬皇后堅貞不屈,誓不改嫁,堅信丈夫的清白,偷偷將燒餅貼身帶進監獄給丈夫送飯,燎破了肌膚也吭聲,李善長也一直在外為朱元璋奔走洗清冤屈,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馬皇后和李善長都不離不棄,朱元璋因此對李善長格外的信任和敬重。

  郭子興死後,雖說他還有幾個兒子,但最後是朱元璋「眾望所歸」的繼承了郭子興的兵馬和地盤,其實所有的「眾望所歸」背後都有不可告人之處,李善長的謀劃、朱元璋的野心、天時地利人和的幫襯,朱元璋到底如何以義女女婿的身份破格上位,殘酷的真相已被人刻意抹去,歷史是成功者用筆墨書寫的,只留下「眾望所歸」四個字。

  從此這一支紅巾軍稱朱元璋為主公,聽他號令。可以說沒有李善長,就沒有今天的洪武帝朱元璋。

  溫熱的花雕酒,燃起了過去建功立業的激情,洪武帝說道:「君於我,如蕭何之於漢高祖。來,愛卿滿飲此杯。」

  回憶往事,李善長有些悵然,暗自思忖:那時朱元璋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危機,幾乎死在監獄裡,可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把他從監獄裡撈出來,並將扶上位,扭轉乾坤。

  那個時候我身無長物,對他的忠誠卻一點都不輸後來的謝再興。可是在他人生第二次重大危機時,我卻動搖了,退縮了,後來為了彌補這個錯誤,不得已殺了謝再興全家,真是一步錯,步步錯……

  李善長一邊思忖,一邊舉杯一飲而盡,感嘆道:「其實有了高祖這種明君,才能成就蕭何這種名臣,蕭何若跟著項羽這種短視的西楚霸王,史書就沒有這位千古明相了,微臣和皇上也是一樣的,是皇上成就了微臣啊。」

  「皇上是真龍天子,目光長遠,其他人有了一些兵馬和地盤就忙著搭著草台班子稱帝建後宮,醉生夢死,當年紅巾軍里你方唱罷我登場,出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皇帝,妄自以為得天下如囊中取物般容易。唯有皇上不忘根本,依然穿布衣,吃著粗茶淡飯,將所有的精力都在放在悲天憫人上,微臣至今都記得,皇上接管了郭子興的兵馬後,問微臣,天下之亂何時才能結束呢?」

  朱元璋呵呵笑道:「朕記得,你說秦末天下大亂,漢高祖劉邦五年成就帝王基業,倘若效仿漢高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何愁天下不平。丞相料事如神,果然如你所願,朕現在都不捨得放你告老辭官了。」

  李善長謙虛的說道:「不是微臣多麼高明,千百年來,每一個朝代的更迭興衰,規律大體是差不多的,微臣告老辭官後,皇上只要以史為鏡而已,教育子孫,必能保我大明江山千秋萬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