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嘿,有些人就是看不明白也聽不懂,那又有什麼辦法呢?】

  李隆基:……

  雖然他已經從天幕種種字裡行間看透了自己之後可能會有的各種糊塗行為,但是已然身居高位這麼多年,哪裡肯忍受自己的尊嚴被狠狠扯下來踐踏的□□?

  他一面心裡發慌,不願承認如此荒謬的傻子行為會出自自己,一面惱羞成怒地怒喝道:「天幕妖言惑眾,如何能夠取信?」

  但是天幕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而收聽天幕的普通百姓的看法,自然也不可能受到他的約束。

  郭子儀、李光弼:……

  一時之間,他們竟然難以分辨,到底是向如今的他們狠狠來了個當頭蒙棒比較刺激,還是彼時十萬火急之時他們發現自己的上奏沒有回應更加絕望。

  作為有軍事素養的他們,早在天幕如此說的時候就已經迅速判斷了出來。

  若當真出擊,則他大唐危矣啊!

  一時無法分辨,十二道金牌和這絡繹不絕的使者哪一個比較刺激。

  反正都是不能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來糊弄的程度了。

  迫於巨大的壓力,業已白髮蒼蒼,病骨纏身的老將哥舒翰只好在扶膺痛哭之後於六月初四含淚領兵出潼關。

  大唐從此錯過了最佳,最不傷筋動骨的解決安史之亂的黃金機會。

  六月初九,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

  二十萬大唐的士兵……全軍覆沒了?

  自從自己出生以來還沒遇到過如此慘敗的李世民只能說腦子嗡嗡的。

  尤其是,原本堅持住他們就贏了啊!

  李隆基你這渾蛋不會搞軍事你就不要亂動!

  裝模做樣學了我二十年就以為自己也是天策上將了?

  真是誰給你的自信。

  李世民不能理解,李世民大為惱火。

  李隆基當然也是一萬個不樂意。

  天幕如何能拿他將那什麼趙構之流相提並論呢?

  而看熱鬧的劉家皇帝則嘖嘖感嘆。

  對著身邊的將軍們道:「看吧看吧,李家出了

  個會自己打的有什麼用嘛。你看這個後人怎麼連戰事上聽誰的都不知道啊?你打仗聽個文官丞相的,不聽人武將的,你不慘敗誰慘敗?」

  身邊的將軍們:……

  咳咳,陛下別以為別人都聽不出來你耿耿於懷的是那個會打仗的皇帝了好嗎?

  咱漢家皇帝也榜上有名呢,這麼囂張不好吧?

  【六月初九晚,長安城便已知道了情況或許不妙。很快便決定了棄城而逃,當然了,名頭嘛,那還是很好聽的。

  從此,大唐王朝開啟了自己「國都六陷,天子九逃」這一大唐百姓逐漸開始習以為常的連續劇。

  唐玄宗也確實煞費苦心地為自己找到了一方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那就是一直以來容易出割據政權的蜀地。畢竟前面都說了嘛,漢高祖不就是從漢中打的天下嘛,大差不差。

  西南當真是個天然的戰略縱深庇護所啊。】

  開元之前的百姓還是第一次正面聆聽到屬於自己王朝如此負面的信息,雖然早已隱約知道了會有這一天,卻還是顯得手足無措起來。

  那這該怎麼辦啊?

  他們的聖人真的會變成那種樣子嗎?

  而至德之後的唐人們:……

  就是一整個麻木唄,還能怎麼辦?過一天算一天吧。

  【不過嘛,這種口號,騙鬼呢,別說我們後人不信,就當時那個混亂程度,人普通老百姓也不信吶。

  當時的場面,只能說是「士庶恐駭,奔走於路。」

  唐玄宗的逃難之旅也並不順利。

  第二日方方行至馬嵬,也就是如今的陝西興平,由於飢餓與恐慌,士兵們就發生了譁變。

  關於楊貴妃與楊家眾人的死因,各種史書軼聞二創紛至沓來,眾說紛紜。

  不過新舊唐書都認為應該跟太子李亨有點關係。

  《舊唐書》比較婉轉,只說「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而《新唐書》呢,就更為露骨,直說是太子李亨及宦官李輔國等人搞出來的針對政敵楊國忠的一次反攻倒算,因此煽動了將士。

  畢竟在那種情況下,安祿山又出的是楊國忠罪行的旗號,而楊家種種奢侈暴行也早已攢夠了民怨。再加之大唐的百姓終歸還是對他們一直以來所信賴的「聖天子」心懷期待,所以企圖通過清洗其身邊的「不穩定」因素以恢復其「聖明」是非常有可能的。】

  唐朝之前的幾位皇帝雖然覺得自己有點不應該,但是還是忍不住從心底升騰出一絲期待來。

  所以如果唐玄宗這個子孫指望不上了,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觀望一下後來那個嗎?

  【楊國忠被諸軍所擒後斬首,當然也有說是被亂刀砍死的,我還是比較認可第一種。

  畢竟李隆基是誰啊,那可是妥妥的極端利己主義者啊,如果只是拋棄一個楊國忠就可以「斷尾求生」的話,我覺得他是不會遲疑的。

  但是,雖然已

  經斬殺了楊國忠,唐玄宗卻震驚地發現四軍並沒有散去,驚駭之下,唐玄宗遣高力士前往詢問,得到的回覆卻是「賊本尚在」。

  其言下所指之「賊」,自然是指在他們眼中惑亂了他們「聖明天子」的楊貴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