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玄宗自然聽懂了這話的言下之意。

  當夜與貴妃詔,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埋葬於驛西道側。

  一位風華絕代的佳人殞命於此。

  正是《長恨歌》之中所謂之「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最終聽聞自己死訊及想法的楊玉環呼吸都是一窒。

  早就知道楊國忠靠不住,沒想到這麼靠不住。

  好生生地,對戰事指手畫腳個什麼呢?

  如若他不多行此事,如何會落得這般下場。

  而且,她雖然不涉政事,但是她並不是傻,後宮與前朝最大的支撐全部倒坍之後,等待他們楊家的,只有滅頂之災。

  原本一直生活在優渥的大唐盛世的幻想之中的楊玉環,第一次意識到了何為性命之憂。

  身邊的人那真是沒一個靠得住的。

  縱然如今已有了謀劃之心,但是楊玉環也仍舊憂愁。

  自幼未曾為生計奔波勞碌,養於深閨之中的小姐,對於如何於戰火與亂局之中保護自己,是有一些清澈的茫然在的。

  【當然,隨著關於楊貴妃所流傳的各種詩句與演義小說的藝術加工,關於楊貴妃的死自然也有了許多更加唯美化與綺麗的幻想色彩。

  比如說認為楊貴妃是死於佛堂前的一株梨花樹下,死時與梨花相伴。

  儘管當時已經是農曆的六月份了,我尋思梨花應該謝了挺久的了吧。

  由於楊貴妃在日本擁有比較高的人氣,主要是日本嘛,對吧,學的對象就是唐朝。

  所以非要根據人家白居易的那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來掰扯這個仙山指的就是秦皇漢武夢寐以求的海外仙山——蓬萊。並且堅稱這個蓬萊指的就是日本。

  所以日本文學中也有一派流傳非常久遠且廣泛的侍女代替楊貴妃死去,楊貴妃遂得輾轉前往東瀛,也就是如今的日本的說法。

  這些當然都只是無稽之談,人家古人是死了,不是傻了!

  且到處紛亂的年代,縱然隱姓藏名,但是以楊貴妃之姿容,只能說,縱然免去這一死,也只會帶來更大的苦難。】

  秦皇漢武:……

  這說的是誰,他們聽不懂?

  什麼秦始皇?沒聽過!什麼漢武帝?沒見過。

  他們早皈依「科學天幕教」好一段時日了。

  已經不再會為這種詩句所掣肘了,確信。

  而楊玉環剛剛想出的又一條路被天幕斬斷。

  是了,原本她便是想著再差她也可以準備一些細軟,趁亂逃走。

  總之,她是不會跟著聖人去什麼馬嵬了。

  但是……

  天幕說的有道理,戰亂之中,女子所要面對的世道,原本就是更加殘酷的。

  【但由於安史之亂最終得以平定,準備返回長安的唐玄宗行至此處,原本是想要該改葬並祭奠楊貴妃的,當然祭奠的請求被拒絕了,改葬唐玄宗還是想折騰一下的。

  可惜,六月本就是燥熱的酷暑,在大自然的科□□轉下,本就是草草埋葬的昔年芳魂如今只剩下黃土一抔,只有隨身的香囊仍舊埋於原地,改葬遂也沒能成行。

  因此,持有「日本說」的學者堅稱沒那麼簡單,一定是去了日本!

  可我尋思,如果葬的不是楊貴妃,唐玄宗這還折騰個啥啊?

  回長安後還假惺惺地朝夕去探望這個香囊幹嘛?

  所以這種說法註定只能是一種比較美好的想像了。

  而且……

  由此可以看出,已經升職成為「太上皇」的李隆基確實終於還是被架空了。】

  李隆基聽到這話可是坐不住了。

  什麼?

  太上皇?

  想到剛剛天幕說的當時的太子是誰?

  李亨?

  既然如今知道了,他可是也不介意再多殺一個兒子的。

  但凡這個皇權在他手中握一天,他都不會容許任何人覬覦他手中的權力。

  (腦殘拱手送出去的時候除外)。

  【是的,沒錯,自馬嵬坡事件之後,唐玄宗與太子便分兵兩路了,《新唐書》說是因為當地民眾殷切懇求留下太子共擊敵人,迫使唐玄宗將太子留在了關中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唐王朝在百姓心中那還是非常有威信的,天子落難之時百姓縱然自己餓著,也會將食物送給他們所信賴的天子。

  大唐的百姓從來沒有對不起他們的君主,只是他們的君主早已不會將目光投注向腳下的芸芸眾生了而已。】

  李世民眼淚當場就要掉下來啊。

  想砍人的衝動在這一時間達到了巔峰。

  你這學了個啥啊?

  被學習的唐太宗本人想鯊人!

  【「朔方,天下勁兵處也。」

  與自己的父親分別之後的李亨也是相當狼狽,一路輾轉到了朔方軍治所靈武才安頓下來。

  自然,安頓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拾起李唐王朝的傳統藝能——父慈子孝。

  李亨於靈武即位,遙尊位處蜀地的唐玄宗為太上皇,史稱唐肅宗。】

  唐朝前期皇帝早就看李隆基不順眼很久了,聽到這話,反而開始慶幸自家的這個技能了。

  至少比看那個昏庸的混蛋在皇位上要順眼了不少吧。

  想來年輕人總該有點衝勁吧,應當不至於跟他爹一樣混蛋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