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唐王朝的實控範圍也大範圍縮水,「萬國衣冠拜冕旒」最終只能成為舊日開元的回憶,成為了那個再也回不去的盛唐迴響。】

  等會兒?

  他們沒聽錯吧,你用了多少年平亂?

  八年?

  秦始皇一統中國才花了十年啊,人漢高祖楚漢爭霸才打了五年。

  你這是個什麼不得了的平叛,國都沒了就算了,你還打八年?!

  第196章 紅顏禍水【十三】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正式打響了叛唐的第一槍,唐王朝的反應那叫一個兵荒馬亂,猝不及防。

  畢竟三分之一的家當都在唐玄宗那個好「十郎」手裡頭攥著呢。

  唐王朝只好火速募集了十餘萬軍隊,但是由於缺乏系統性的訓練,又加之天寶十年的時候因武庫失火痛失了一大批武器裝備,因此軍備也十分匱乏,十二月十三日,叛軍即攻占洛陽城。】

  可是……

  這武庫不是天寶十年失火被燒的嗎?

  安祿山反叛如果他們沒聽錯的話,不是十四年嗎?這四年幹嘛去了?

  難道新打造的武器都供應給安祿山他們了?

  武則天:……

  她的洛陽,她的神都!

  【雖然這不符合常理的「信任」已經讓人足夠無語了,不過這也只能說明李隆基這個人眼光不行,但華夏四百多個皇帝里眼光好的嘛,掰著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這只能證明唐玄宗的上限是不夠高的。

  戰爭一開始的慌亂和猝不及防我們也還算是能稍微理解一二,畢竟準備確實倉促嘛。

  但之後的操作才真正為我們展示了他的下限到底有多低。

  實際上,由於安祿山治兵並不嚴謹,所過之處,殺人如麻,河北淪陷的十數個郡,仍舊是響應唐王朝的號召的。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拖得越久,對安祿山的叛軍越不利,如果沒有比較大的勝利作為激勵的話,軍心潰散也是分分鐘的事。

  但……

  沒有戰果怎麼辦?當然是拱手送上戰果咯。】

  李世民早在天幕談及安史之亂之初,便已經在腦海中構建出了大致可能的行兵路線圖了。

  他怎麼想,都想不出這場仗要打八年的理由。

  尤其是還是在他之後的唐朝。

  說好的「盛世」呢?

  雖然說洛陽告急也是許久沒有經歷的故事了,但是也還能穩住,這不離著長安還有一段距離嗎?

  還說河北諸郡的百姓也是響應他大唐的號召,那你一面固守長安城外的數道險關,一面派大將去繞後直搗敵人的老巢,在這樣那樣一下不就輕輕鬆鬆解決完了嗎?

  感覺都用不了一年。

  還能美滋滋收穫剩下三分之一的兵卒和寶馬。

  然而……

  李世民美好的構想在聽到那句「送上戰果」的時候徹底破碎了。

  上一次聽到還是在上次。

  這算是什麼,風水輪流轉,今天到大唐嗎?

  【什麼陣前殺將啦,什麼外行指導內行啦,你統統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不要再說唐玄宗朝將領稀缺了。

  雖然唐玄宗朝自然不如太宗朝擁有那麼多璀璨的將星,但是說的上名來的將軍,那還是有幾個的。

  再說了,真的稀缺,那還不是因為托唐玄宗本人精準眼光的福,在兩任丞相的霍霍之下,什麼將軍的梯隊建設,什麼青年

  才俊,統統都扔掉!

  等安史之亂一爆發,發現朝內可以堪當大任的將軍,竟然還是那群頭髮都花白的老將軍。

  不看不知道,一看平均年齡那都奔著六十多就去了啊。】

  天幕你再說一遍,他都幹了什麼?

  陣前殺將?

  你在這麼危機的時刻怎麼能幹這種事呢?

  你史書兵書都讀到腿肚子裡去了嗎?

  【前面說了,兵卒都沒有經過系統訓練,屬於是今天剛摸著刀呢,告訴你明天上戰場了,因而面對積蓄已久,來勢洶洶的安祿山叛軍節節敗退,於虎牢和洛陽均敗落,這支臨時組建起來的軍隊,便是由封常清所率領的。

  「東都洛陽」嘛。洛陽這個城市,在唐朝,那是有很濃重的政治感情色彩在的。

  因而安祿山攻下洛陽之後,由於迫切地想要趕緊在洛陽登基,因而封常清能夠成功突圍,率殘部西奔至陝郡,遇到了昔年上司高仙芝。

  考慮到唐軍如今的客觀情況與敵我實力的差距,兩位身經百戰的將軍都覺得還是退守潼關天險死守長安比較穩妥。】

  沒毛病啊,打不過就守嘛。

  等對方士氣散去,我方士兵也經過了一定的訓練,再行反撲,焉知勝負?

  【但是收到封常清洛陽戰敗消息的唐玄宗那可就沒有這麼好的定力了。畢竟安祿山在洛陽登基,那不就等於是兒子在老子頭上那啥嘛。

  不過我尋思這個劇本唐玄宗你應該熟悉的啊。

  你一輩子經歷了好幾回呢。

  哦,忘了,這是你第一回 成為那個「被害者」是吧。

  至於戰敗的原因,唐玄宗那當然不可能從自己身上找咯,大怒之下,削去了封常清所有的官職,讓他在高仙芝的手下做一個普通的士卒。

  你以為僅僅只是如此嗎?那你可太小瞧了我們以一己之力,成功占掉了唐王朝滅亡二巨頭的唐玄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