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俗話說的好嘛,明朝公主不和親,是皇帝親自去的。】

  朱瞻基眼皮一跳。

  已知,這位靖難成功,大殺四方的永樂皇帝是他親爺爺,那還能是哪個皇帝的曾祖父呢?

  難道說,這個天幕每次提到就忍不住嫌棄嘲諷一番的所謂叫門天子,是他的兒子?

  而他屬意哪個兒子,這還用天幕說嗎?簡直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事。

  天幕這話什麼意思?

  上一個被天幕說出國留學的,還是北宋的徽、欽一帝呢!

  難道祁鎮他也被人打到京城來被擄走了?

  左想想被他爺爺恨不能削平了的西北蠻族,右思思他爺爺留下來的那支精銳之師,甚至還有神機營這樣的大殺器,北宋那點子戰鬥力怎麼和他大明相提並論?

  這不應當啊。

  還有這個「叫門」,不會是……

  朱瞻基不願相信,簡直是不敢細想。

  這早已寫好的,打算不久之後昭告天下的封皇太子的詔書那突然就有點燙手了怎麼辦。

  他雖然寵愛孫氏,疼愛其所出的皇子

  ,但是……

  永樂朝

  朱棣:???

  怎麼,還怪他本人太能打了是嗎?

  不過嘛……

  朱棣沉聲道:「宣皇太孫進宮來。」

  他確實不知道這個曾孫是哪位,但是孫子是哪個他還是很能確定的。

  都被嘲諷成親自和親的皇帝了,能是什麼好事嗎?

  八成是好大喜功直接給人抓到漠北去了?

  他沒有這樣沒出息的子孫。

  一定要讓他孫子將這個曾孫掐滅在萌芽狀態,最好是連出生都不必了。

  【除了大規模的軍事征伐之外,針對北方草原殘存勢力,朱棣那絕對是萬分上心,那是全方位地進行打擊,從軍事到經濟,從政治到外交,一套組合拳就是瘋狂掄,徹底分化瓦解了草原勢力,經過永樂一朝孜孜不倦地持續打擊,終於徹底結束了蒙古騎兵輝煌的時代。

  那個曾經叱詫風雲的蒙古鐵騎,最終還是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朱棣表示,不用客氣,這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是蒙古應得的。

  自己有這個能力,有正好有這個條件,此時不收拾蒙古各部,更待何時?

  【而朱棣的眼光卻遠比這些看得更加長遠。

  作為一名征戰沙場,統御全局的統帥,朱棣自然能夠看到,自北京往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並無天險可守,一旦攻破北京,半壁江山頓時便會陷入一片混戰之中。

  而作為一個從小飽讀史書的帝王,朱棣更是清楚。

  自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以來,燕雲一帶已脫離中原掌控四百三十多年,而自靖康之恥之後兩百多年,華北平原也悉數歸外族統治。

  自唐末至明初,華北大地一直淪陷在戰火之中,寸寸成焦土。許多漢唐的繁華的故城卻只余斷壁殘垣,漢王朝對於華北的掌控力是前所未有的薄弱。

  這也是朱元璋能夠由南向北打下天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作為一名擁有出色政治敏感性的帝王,朱棣清晰地認識到,也許只有加強中央對華北等地區的再統治,才是應對來自蒙古高原地區層出不窮,從未停歇的遊牧民族的解決途徑。】

  原來在說這個。朱棣頓時瞭然。

  原來在說遷都之事。

  不僅是外患問題,國內如今南北之間矛盾對立如此尖銳,天子若再一直坐鎮南方,對中原的掌控終究是不足的。

  他爹不是也一直琢磨著要遷都嘛。

  他給不過是換了個選址而已!

  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他要把京城遷到北京去!

  在永樂元年將自己的龍興之地改名為北京之時,他便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決定,只是當時政局不穩,他須得徹底平穩南方政局之後再行議定此事,但這是他必要做出的決策。

  【朱

  棣做出的選擇是遷都。實際上,定都南京並不是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時期理想的選址,因為華夏歷史上的敵人大多在西北等方向,距離南京路途實在漫長,消息及補給皆傳遞不暢,很容易反應遲緩。

  朱元璋也不是沒想過要遷都。

  自洪武一年,朱元璋就開始研究起了遷都問題,只不過一直也沒騰出手來敲定到底往哪裡遷,不過朱元璋還是比較偏向於長安或者洛陽,洪武一十四年,還派太子朱標前往巡視,不過回來之後沒多久就病逝了。

  晚年經喪子之痛的朱元璋便沒有繼續推行。

  沒有關係,咱Judy替他遷。】

  朱元璋:……

  怎麼總覺得這個天幕憋著壞呢。

  原來標兒竟然是在巡視完關、洛之後病逝的?

  難道是因為路途過於辛苦了嗎?

  他自然是有遷都之念的。

  如今他雖新建國家,但是建都於江左之地終非長久之途,還得是往關中遷上一遷,以圖控制西北。

  不過他個人還是比較偏向於漢唐的故都啦。

  畢竟開封嘛,是個四戰之地,還得是長安和洛陽看起來比較堅固一些,且比較吉利。

  他可不希望他大明的後代也整出個靖康之難。

  嘿嘿,沒錯,他是給咱爹遷的!

  怎麼不算是完成他爹的夙願呢,他可真是個孝順的好大兒。雖然從準備遷都到真正落實,腦子裡連他爹的影子也沒出現一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