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嘛。

  【但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朱元璋搗鼓了一十多年,沒遷,而等朱棣從暗示可能要遷都,到明示想要遷都,再到最後遷都,也足足花了十九年。

  永樂元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隱隱有遷都的預兆,但在明朝嘛,多整幾個什麼京什麼都不能證明什麼,畢竟洪武朝不還三都並存嗎?

  用了四年,朱棣開始營建故宮。

  朝野反對之聲自然不小,但是朱棣的決心那是異常堅決。

  永樂五年,畢竟他的髮妻徐皇后病逝,為了體現自己的決心,朱棣並沒有將她葬在南京,而是選擇妥善保存其遺體,並加緊在北京周邊勘探陵墓選址,並於永樂七年親自北上,敲定了長陵的選址。

  也是昭告天下,這個都,他judy是遷定了。

  永樂十一年,長陵修建完畢,朱棣親自隨同徐皇后靈柩一起北上,將徐皇后安葬於長陵,並在北京舉辦了會試和殿試。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朱棣頒布遷都詔書,於永樂十九年元旦成功入住新家。】

  朱元璋:???

  他三都並存怎麼了?

  這不是剛建國正在研究新都城的選址嗎?

  再說了,他有點故土之思怎麼了,還不行咱開國皇帝有點特權,將自己的龍興之地封個國都的名號了?

  老四那小子都直接將都城建回去了,也沒見你們多說什麼啊。

  這世道,怎會如此!

  朱棣忍不住回想起了永樂五年之事。

  當時朝野之中反對遷都的聲浪還是很大的,恰逢皇后薨逝,群臣們皆以為自己找到了什麼天賜良機,妄圖阻攔他的腳步。

  他對自己那兒子還能心裡沒點數?

  只要他與皇后都埋在這南京,就算是自己遷都走了,朱高熾那小子也絕對轉頭就遷回來,他豈不是白白謀劃了這麼長時間?

  這可是他絕不能容忍的。

  【搬了家就是好啊。

  北京距離蒙古高原,那是真的近啊,從此,judy過上了年年去蒙古高原晃悠一圈,仿佛年節走親戚的美好生活。

  永樂朝的最後三次北征正是發生於永樂一十年之後,年年一次,十分平均。

  直到明成祖朱棣駕崩於迴鑾途中,永樂五大徵才隨同這位帝王的離世而一起結束了。】

  一語成讖的某個武將撓了撓頭。

  嘿,這明朝皇帝還真將家建到這麼北邊去了?

  朱棣:……

  誰去蒙古高原走親戚啊!

  反正離得近,又花不了幾個軍餉,那不去白不去。

  這都遷得值得啊。

  想來西北那些人恨得牙都癢了吧。

  就是想欣賞你們這無能狂怒,只能忍氣吞聲的樣子呢。

  第152章 太宗上位計【二四】

  【雖然明朝疆域最廣闊,國勢最盛的永樂朝緩緩落幕,但是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的餘韻卻經久未消。

  自永樂十九年遷都於此,往後六百餘年,除了中間那懂得都懂的數十年,北京一直是我國的首都,是無可爭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當然,遷都北京,實行兩京制度對明朝本身,也是影響深遠。

  明人丘濬曾經精闢地指出:「蓋天下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於西北,而金台為其樞。」

  金陵嘛,那自然是南京的古稱,這個金台,指的便是北京。

  用東南之財賦,統御西北之戎馬,是明朝一直以來的核心戰略。

  而這個緊貼著長城的昔日燕地所在,一舉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皇城。

  是天子所在,正所謂,天子守國門,我們可以批評明朝皇帝奇葩眾多,我們可以怒斥中晚明的皇帝不作為或者亂折騰,但是有明一朝,天子親守國門也正鑄就了華夏封建帝制時期一個特立獨行的王朝。】

  好個天子守國門!

  這話他聽著就舒坦。

  他遷都北京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萬萬不可能只是因為這是他的龍興之地就輕率行之。

  若皇帝行事可以這麼草率的話,他爹早就把國都遷回鳳陽老家了。

  西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北京距離長城和漠北都很近,如果一旦有什麼異動可立馬察覺,否則等消息傳回南京,黃花菜都謝了,搞不好是北方失守的消息跟著情報一起回的南京,那可真是太災難了。

  且只要北京不失守,背後的中原便大概率能得以保全。

  那些北方蠻族偷襲繞後一個給他試試?

  他來個正好,反手就斷你後路輜重補給,讓你好好體驗一下什麼叫孤軍深入的感覺。

  怎麼想都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至於北京冬日苦寒?

  打江山的他們都住得,你們個坐享其成的後輩還想著挑挑揀揀?

  【何況宮城與先帝陵寢都在戰場第一前線,這多少鍛鍊了明朝君臣的抗打擊能力,對於棄北而跑很是有些心理負擔。

  但歸根到底還是明朝皇帝多少還是有點血性的,否則換了完顏構來,別說定都北京了,就是定都烏蘭巴托,該跑還是跑啊,畢竟他們宋朝的皇帝是真能看著祖宗的墳被挖,骨頭拿出來當酒器而無動於衷,該慫還是慫啊。

  不過沒關係,他們會造謠的。

  故事拼接一下,就變成了唐太宗的骨頭去當酒器了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