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關鍵時刻,大同守將房昭引兵紫荊關,威脅保定,窺伺北平,朱棣只得回援。】

  雖然聽天幕所言,自己一路打來還算是順利,贏多敗少。

  但是……

  朱棣忍不住皺了皺眉,這樣一直僵持下去也不是個好計策。

  作為一名優秀的將領,他心中自能勾勒出大明輿圖及大致兵力部署情況。

  若誠然如天幕所言,重兵集結在德州與徐沛一帶的話……

  朱棣垂眸思索片刻,眼前便是一亮。

  擒賊先擒王啊!

  【成功援救了北平的朱棣深覺不能再這樣深陷在泥潭之中,當年冬,決定立馬再次南下,這一次,朱棣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當時的都城——南京。

  並且在靈璧附近大敗南軍,生擒了平安在內的三十七員南軍將領,徹底擊潰了南軍的主力,從此,長江以北,南軍再也沒能集結起有效的反抗。

  渡過長江,又遇到盛庸在淮河附近設下的防線,但水戰也是完全難不倒judy的,朱棣命人繞後突襲盛庸,盛庸遂敗走,當日燕軍即克盱眙。

  又接連收到了揚州與高郵的降表。

  南方建文朝廷已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

  這個時候,朱允炆竟然派了慶成郡主,也就是朱棣的堂姐前來和談,表示可以割地求和。

  主打的就是一個進能拖延時間籌備兵源再次決戰,退能劃江而治,搞個南北朝2.0呢,算盤打得是真響啊。】

  朱棣:???

  你看他是滿臉都寫著大冤種這三個字嗎?

  整個江山就近在眼前了,誰還想跟你劃江而治啊?

  還南北朝2.0?

  想的還挺美。

  再說了,他大明的南北雙方實力差距如此顯著,長江以北是個什麼情況大家心裡難道沒點數嗎?

  若他登基,他定然願意溝通南北,爭取讓治下南北之間的矛盾得以減輕。

  可這絕不代表他不想要南方啊?

  他又不傻。

  【這當然是痴心妄想啦,次月,燕軍破金陵。

  建文四年,不對,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朱棣拜謁孝陵畢後於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是為明永樂帝。

  當然,就像漢文帝以諸侯王之身登基之後很快就盯上了同姓諸侯王一樣,身份轉變之後,朱棣很

  快也開始準備削藩。

  果然是當過藩王,還是當過有兵權的藩王,最知道怎麼削藩了。

  對此,朱棣開啟了有明一朝著名的「養豬」式藩王培養大法,成果當然是斐然的,至永樂末年,藩王已不再具備數量龐大的守衛部隊,軍政大權悉數收歸中央,進一步加強了明朝君主集權的統治。】

  這話說的。

  讓兄弟子侄當富貴閒人還不好啊,不然真讓藩王尾大不掉,到時候有朝廷頭痛的呢。

  再說了,自己剛剛憑本事打下了南京,推翻了建文朝,那些兄弟們又打不過他,自然是削藩的最佳時機。

  他不是都用白花花的銀子補償了嗎?

  只是讓你們遷個封地,交個兵權,怎麼能磨磨唧唧!

  朱元璋對此也並無異議,甚至覺得此計頗妙。

  實權嘛,當然是咱皇帝要牢牢握在手裡,兄弟們嘛,還是老老實實吃喝玩樂就行了,別想著這些有的沒的。

  【除了對藩王問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治之外,許多洪武朝的臨時性制度也是在永樂年間逐漸成為定製,譬如內閣制度和廠衛制度的恢復與建設。以及其貫徹審慎用刑,復行死刑五復奏,進了明代恤刑制度的發展。

  不然就他爹朱元璋那個「重典治國,從嚴治吏」的措施,大明恐怕很快就要狗帶了。

  某種程度上,永樂皇帝才是真正像是明朝制度的奠基者,雖然托他爹的福,是帶著鐐銬在跳舞。】

  朱元璋很是為自己憤憤不平。

  是,他是說,要「重典治國」,但是他也說了,後世子孫只要按照《大明律》治國就行了啊,他會提前給你們這些子孫將麻煩都解決掉的!

  如果知道他爹的心聲的話,已經登基的朱棣恐怕只想說一句,謝謝,可以,但是真的沒有這麼必要。

  比如……

  爹你能想到嗎,現在坐上皇位的,是兒子我呢。

  【當然,作為真·武將起家,武將再造社稷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武功那自然是槓槓的。

  五征漠北,南抵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永樂朝是明朝版圖最大的時期。】

  朱棣頓時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太子朱高熾的身上。

  朱高熾感受到上首親爹壓迫性十足的目光,恰當地露出了一個憨笑。他自己心裡當然也有猜測,那他爹能打,自己又不能打,打下來的地方守不住能怎麼辦,當然還是主打一個將人力放在重要的地區嘛。

  不過這話,心裡知道就算了,說還是不能說的。

  朱棣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很了解的,恨恨瞪了人一眼之後,到底沒說話。

  好像這兒子才當了幾個月皇帝來著?

  【尤其是,這個五征漠北,那是實實在在的御駕親征啊。

  作為首個深入漠北的漢家天子……

  不對,錯了,再來。

  作為首個親自率兵直入漠

  北的漢家天子,朱棣打漠北就好像回到了自家的後花園,順手給自己刷了個封狼居胥的武將最高成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