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己的兒子水平怎麼樣,他自己心裡是很有些數的。

  雖然李景隆確實一直對戰場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但是作為久經沙場的將領,李文忠看都不用多看一眼,就知道自家這小子絕非是當將軍的材料啊。

  何況燕王的軍事才能,那是有目共睹的,能打得過才怪呢。

  年歲尚且不大的李景隆卻很是開心,忍不住拉著親爹的手道:「爹,天幕在夸兒子呢!兒子也要上沙場當跟爹一樣的大將軍!」

  李文忠:……

  天幕出現了這麼幾回,這傻小子竟然還沒發現若是稱呼之左右加上了奇怪的符號,其實是在反諷嗎?

  他心中總覺得有些不妙的預感。

  總感覺這小子干出來的事情恐怕會超乎他的想像。

  【要看這李景隆的面板呢,那確實能稱得上一句金光閃閃,主要是他爹的金光。他爹是大名鼎鼎的明朝開國名將曹國公李文忠,功績實打實的明初前三,真配享太廟的那種。

  且李文忠最擅長騎兵作戰,在明朝建立之後,又多次出兵追討北元殘兵,讓蒙古人自此再也不敢回望中華,死後諡號「武靖」,是對他赫赫戰功的認可。

  但是他的這個被戲稱為「明初第一戰神」的好大兒嘛,那就很是讓人一眼難盡了。

  俗話說的好,敵人下飯的操作,就

  是我們炫飯的動力。

  聽說朱允炆將主帥換成李景隆,統御五十萬大軍,朱棣簡直是大喜過望,表示「兵法有五敗,景隆皆蹈之。」

  也就是說,兵法上說一共有五種敗相,說來好巧,李景隆每一個都踩中了呢。】

  李文忠一言難盡地看了一眼漸漸將自己鬆開的兒子。

  其實這種時候,天幕就大可不必將他的功績一起帶上了。

  他還是想要點臉的。

  永樂皇帝朱棣則美滋滋表示,也不是每一個兒子都能跟自己一樣優秀地繼承老爹的軍事才能的嘛。

  【因此,朱棣甚為放心地將北平的防務交給了姚廣孝與世子朱高熾,自己率兵去支援被遼東軍圍困的永平了。

  當然,說來很是心酸,作為自己這一方唯一的作戰核心兼戰術大腦,雖然要遠程馳援永平,但是計策還是得留下來的,拒絕了諸將死守盧溝橋的建議,反而決定以空橋計利誘之,希望南軍可以孤軍深入。

  李景隆不負朱棣所望,聽說朱棣率兵走了,又看到盧溝橋前無守兵,絲毫沒有懷疑,甚至還覺得十分開心,一定是因為朱棣已無計可施。

  於是也不等援軍,立刻馬上就準備攻城。】

  嘿,這話說的。

  朱棣對此很是不滿。

  聽著好像是他沒怎麼把李景隆當回事一樣,好歹當時的李景隆手下還有那麼多兵丁呢,自己怎麼也會意思意思重視一下的嘛。

  只是盧溝橋前無守兵,李景隆就是再貪功冒進沒有腦子也不會順利上套的嘛,當然還是需得自己分軍而出,做出一副北平城防務空虛的樣子給李景隆看才行。

  何況……

  當時他早就盯上大寧城自家弟弟手下的精兵很久了。

  都是親兄弟嘛,親兄弟不就是用來坑入伙的嘛!

  【攻城就攻城嘛,還指揮失當,幾次攻城都沒能成功。

  其實也不是一面倒的敗局,其中李景隆麾下的都督瞿能險些攻下張掖門,但李景隆這人素來剛愎貪功,不願手下人建此功業,因此十分忌憚,喝止了他的行動,於是北平安然無恙。

  趁夜,燕軍汲水澆於城牆上,十月的北京,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次日,城牆便結上了厚厚的一層冰,南軍難以攀登,又因天寒地凍的,李景隆竟然還讓士兵們植戟立雪中,於是凍死者不計其數,南軍攻勢頓時大減,只好退守山海關。】

  朱元璋:……

  他之前就知道李景隆並不擅長兵法韜略,但也萬萬沒想到,驍勇善戰的李文忠的兒子竟然能拉跨到如此程度。

  再一次刷新了他對於天幕帶有特殊符號的稱謂的認知。

  你們這些後世之人,意有所指的罵人是真的要命啊。

  他甚至不用思考就能想到李景隆的臉色會如何變換。

  如果不是因為身處在他爹身邊,朱棣是一定忍不住想笑的。

  哎,他今天怎麼就沒稱病不來呢。

  陪老頭子看

  天幕有什麼意思,他就該躲在自己的府里悄悄看的嘛。

  這樣連剛剛那鞭子都不會挨呢。

  失策失策。

  朱棣只好深深吸了口氣,強行忍住。

  【至於此時的朱棣嘛,三下五除一將永平搞定之後,自己抄小路就往寧王所在的大寧城而去,見著自家弟弟寧王朱權就握著人的手哭訴自己如今有多麼多麼的艱難,表示想要弟弟多收留自己幾日,讓朱權幫忙給朝廷上書謝罪免死。原本就更在兩方之中踟躕,尚未聽從朝廷的詔令返回京師的朱權心有惻隱,於是收留了朱棣。我個人覺得,搞不好朱權其實也是半推半就。

  畢竟朱棣要是玩完了,下一個大冤種搞不好就是他自己。

  反正史書上說:居數日,情好甚洽。

  過了幾天,朱棣提出自己要告辭了,朱權便率領全家前來送行。如果真是信了朱棣那一番話,那怎麼會朱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不得等朝廷派兵來押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