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嗐,這話說的。

  幹嘛要分析得這麼明白,他不得給自己留點後路?

  萬一他哥要是造反失敗了,他還好說自己只是被脅迫了呢,這樣還能保下全家的性命呢。

  主要是……

  在親哥手下如何還不好說,但是在朱允炆的手下,他恐怕是要麼死要麼軟禁,再也想不出第三條路來。

  朱棣則絲毫不意外。

  他雖然喜歡出奇兵,但也不喜歡打無準備的仗,既然敢隻身赴大寧城,自然是看到了寧王的猶豫,也自覺自己那一行成功的機率至少有八成以上方才會出手。

  他可不是莽撞的人。

  再說了,哭訴賣慘什麼的,這種東西,還不是手拿把掐?

  【而在朱棣駐留大寧城的那幾天,其手下之人也暗自入城結交大寧城的官兵,又提前埋伏在了送行的郊外,將寧王一家裹挾著去了北平,大寧城精銳悉數反叛,皆被朱棣收編,於是燕軍勢力大增,當然,朱權也沒有閒著,進入燕軍之後經常替他哥草擬檄文。

  既然搞到了兵源,朱棣自然是回過頭來狠狠殺向李景隆。

  作為虎父犬子的典型代表人物,對上朱棣,李景隆不能說是兵敗山倒,只能說是基本沒什麼還手之力,被朱棣耍的那叫一個團團轉。

  鄭村壩之戰一戰,損兵十餘萬,丟盔卸甲,損失了數十萬人的輜重。

  又被燕軍一出聲東擊西佯打大同的行為調動得疲於奔命,最後在冰天雪地裏白奔波了一個多月,兵力裝備損失慘重,士氣也受到重創,但燕軍那邊卻有意外之喜,路上偶然巧遇了蒙古來降的軍隊,又擴充了一波兵力,打著打著,人還變多了。

  這大概也是唐、明兩位太宗的相似之處吧。】

  就是這麼巧呢。

  打不過他們投降不是理所當然的嘛,投降了當然就順便收編了唄。

  反正他最是缺人了。

  但時至今日,想起李景隆竟然打不過就輕裝逃跑,甚至還

  忘了通知剩下的圍攻部隊的行為,朱棣至今記憶猶新。

  其實比起兵源,他更缺的,正是輜重無疑啊。

  【不過嘛,我們Judy那可是不忘初心的一把好手,一直沒忘了強調自己清君側,師出有名的正義性,一直向朝廷痛罵齊泰、黃子澄這兩位「奸臣」。

  對此,建文朝的反應是,沒有反應。

  哦,也不能說沒有反應吧。

  朱允炆更奇葩的大餐這不就給人端上來了嗎?

  齊泰與黃子澄其一人之官職根據戰場情況在南京做起了跳樓機,因為李景隆在前線的持續潰敗,齊泰與黃子澄被建文帝罷免,試圖以此搪塞朱棣,那朱棣當然也不傻,開始向朝廷索要這兩個人。

  那建文帝當然是捨不得交出去的。

  隨後不久,建文三年正月,因為上個月前線東昌的大捷,建文帝覺得自己又行了,腰杆子又挺起來了,立馬將這兩人官復原職了。

  誰知道,三月又兵敗大名城,建文帝趕忙火速又貶斥了齊泰與黃子澄,裝作好似無事發生的樣子。】

  朱元璋:???

  一頭霧水,咱就是說,真的是一頭霧水。

  你這是在搞什麼呢?

  這不是做賊心虛嗎?

  你可是堂堂正正的大明天子,人家說你手下的是奸臣,為了清君側,你要麼就不做理會,直接將對面打成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要麼直接就將所謂的「奸臣」給砍了,直接砍了對面拉起來的大旗。

  而朱允炆這種行為,除了讓對面的燕王覺得你腦子有病,並且加以利用,說你看嘛,朝廷一點信譽都沒有,分明知道是奸臣,卻還是被奸臣給迷得五迷三道之外,還能有什麼其他的作用嗎?

  哦,可能還是有的。

  會讓自己這裡手下的人對你也失去信心呢。

  什麼叫一手好牌生生打爛了。

  朱元璋如今是真的見識了一番。

  原來把江山社稷交給不合適的人,看起來情況是這麼的不忍卒看啊。

  好在對面是咱的親兒子,不然朱元璋恐怕吐血的心情都有了。

  劉啟:……

  七國之亂的歷史不是學得挺好的嗎?

  怎麼擱這後續就好像失憶了一樣?

  難道你們看史書只看半截的嗎?

  不會真的被什麼仁義道德給洗腦了吧,不會真以為自己這麼做就是愛臣如子的聖明皇帝了吧?

  難道升升貶貶就能顯得你很是有帝王威信的樣子嗎?

  劉啟不理解,但是非常震撼。

  時至今日,他對於處決晁錯的行為都沒有絲毫的後悔。

  既能讓那些諸侯王啞火又能讓朝內那些一直不願出兵的將領出手,區區一個晁錯,他又有什麼捨不得的?

  只有永樂朝的朱棣非常淡定。

  沒辦法,論起對他那個已經死了的大侄子的了解,還得看他的。

  就他那個沒什麼擔當,又沒什麼定力和主見的大侄子,要真能下定決心,他還能高看上一眼呢。

  【所以一直有人說,朱允炆這波屬實是手裡拿著參考答案,但完全不會抄啊。】

  朱允炆氣得臉色發青。

  什麼叫他手裡拿著參考答案但是不會抄?

  總不能要他真照著漢景帝那刻薄寡恩的行為砍了自己的老師吧,甚至還是騙去砍的。他可不能留下如此刻薄的身後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