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再說了,既然能夠收服吐谷渾,那便以夷制夷嘛。悄悄支援吐谷渾,花很少的代價,穩住西南之局面不是輕輕鬆鬆?只要吐蕃拿不下吐谷渾,便無法威脅河西,又怎麼能算得上他大唐的一生之敵呢?

  等等……

  所以天幕剛剛說的什麼三十五年之後的大非川,還是吐谷渾的大非川嗎?

  不會三十五年之後,就已經成了吐蕃的大非川了吧?

  【可惜這個局面在唐太宗與松贊干布陸續去世之後,便漸漸改變了。唐高宗上位之後,心心念念要打下昔日唐太宗病逝之前親征都沒能成功搞下來的高句麗,因此放鬆了對於西南的管控。

  最終吐蕃一舉抓住了這個機會,吞併了吐谷渾,從此,吐蕃徹底崛起於西南。

  等到唐高宗終於將遼東半島踏平,轉過頭來對付已經坐大的吐蕃之時,又遇到了軍隊內訌加高原反應,最終被吐蕃圍困,喜提大非川之敗,一甲不返。

  普遍認為,放鬆對於西南的管控,是唐高宗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失誤。】

  一甲不返?

  他唐軍何時有過這樣的狼狽?

  打仗呢,你們前線怎麼還內訌起來了?這是一個將士能幹出的事嗎?你聽主帥的不就完了嗎?

  李世民:……

  雖然遼東很重要,但是西南也很重要啊!

  雉奴怎麼就把目光一直放在遼東呢?

  你阿耶我最後選擇親征高句麗那是因為其他三境很安穩啊,他對高句麗沒有執念!

  要是西南有問題,那先解決了西南再去打高句麗也不遲啊。

  而正在動員唐軍攻打高句麗的李治頓時下不去手了。

  反正軍隊調都調動了,要不先打個吐蕃?

  可不能再讓後人戳著自己罵重大戰略失誤了。

  【而最終讓這個失誤變成心腹大患,並讓唐朝徹底沒有充足的兵力一舉攻破吐蕃,還得看咱大唐人氣榜前三,憑藉自己高端的操作,讓粉和黑都罕見地達成一致,並由衷地希望他能早點去死的唐玄宗李隆基。

  經過唐玄宗一番眼花繚亂的舉動,讓大唐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盛世腰斬,比跳樓機還要跳樓機的奇

  葩王朝。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耗盡大唐復興的全部希望。而唐玄宗之前過於自大埋下的那些雷,也最終讓大唐一生都無法解決,走向了死局。

  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這就是大唐在一百五十餘年之中忙亂的生活。平均二十五年國都淪陷一次,平均十六年天子外逃一回。

  外患嘛,那只能往後稍稍了。】

  天,天幕剛剛說什麼?

  李世民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貞觀朝方才還熱血沸騰,打算大幹一票的文武百官也紛紛沉默了。

  盛世腰斬?

  國度六陷?天子九逃?

  誰來救救他們。

  李世民震驚之後紛沓而來的,就是滔天的憤怒。

  良好的涵養在此刻化為烏有。

  李隆基!

  朕恨不能衝過去殺了你這個不肖子孫!

  武周朝的女皇也看到了天幕。忍不住淡淡複述了一遍:「唐玄宗,李隆基麼?」

  陪侍在武則天身側的上官婉兒已覺背後一涼。

  為李隆基點個蠟。希望他一路走好。

  【但我們也要往好了想嘛。雖說國都六陷,能既然能夠六次陷落不就正說明五次都成功收復了嗎?天子九逃,這豈不正說明雖然一直逃跑,但八次都還是很頭鐵地回來了嗎?

  要知道,能反反覆覆如此仰臥起坐的,縱觀整個歷史,也只有唐朝了。

  難怪人們總說,想看各種類型的歷史,看唐朝就夠了,素材足夠豐富,你想看的它都有。】

  李世民一時之間被天幕所言給哽住了。

  不好意思,完全沒有感受到任何的安慰呢。

  想殺人的那顆心更加熾烈了。如果可以,他大唐一點都不想要如此的仰臥起坐。

  【而且,吐蕃的興起,雖然與唐朝的決策和內政息息相關,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其實吐蕃的崛起也是有其客觀和科學的理論依據的。

  縱觀整個隋唐時期,亞洲板塊正處於又一個氣候溫和的時期,所以高原之上氣候較之先前,也更加溫暖,這對於高原人口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都是大為裨益的。

  再加之青藏高原那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地形,青藏高原趁中原稍稍虛弱之機發展出一個可以與之抗衡的強盛國家,幾乎是絕大概率的事件,只不過,這個國家正好是吐蕃罷了。】

  現在外患已經完全不是李世民的關注重點了。

  畢竟吐蕃嘛,隨手收拾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什麼科學客觀,不需要。

  在他大唐的鐵騎之下,吐蕃又如何能安然無恙呢。

  還得是大唐要自身得以興盛,震懾住周邊國家才是正理。

  可偏偏那個禍害了他大唐的後世子孫,他鞭長莫及。

  非除之難以解他心頭之恨。

  【再說了,唐朝再怎麼國內混亂,藩鎮宦官齊上陣,但人家自己解決了自己的宿敵並且最終死在了自己人手裡。接下來向我們走來的宋朝那令人熱淚盈眶的「武功」才是真的讓人倍感窒息。】

  李世民:……

  其實他覺得這什麼藩鎮,什麼宦官,聽起來也挺讓人窒息的。




章節目錄